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正文
分享到:

何以名仕出武夷

2024-03-13 09:50:0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作者:吴旭涛 姚雨欣

image.png

武夷风光 彭善安 摄

东南网3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姚雨欣)

春节过后,省级“科特派”郑明月的脚步几乎没有停下过:往返于南平、杭州、北京各地,为从高校引进人才、温室气体标准物质产业化合作等事项奔忙,将更多资源导入南平。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课程设计与导师团队组建,希望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搭建起‘双碳’人才走进南平的‘桥梁’……”作为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明月致力于发展南平“双碳”产业,说起新一年的计划,他满怀信心。

引来“科特派”,带活一个新产业。像郑明月这样驻扎在南平、大家耳熟能详的领军人才,还有谢华安、廖红、刘国英等等。

春节假期,除了“引进来”,从闽北“走出去”的人,纷纷回到家乡,活跃在大众视野:

在春节前夕举办的“三浦并臻·福满浦城”文化展演活动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回到家乡浦城,登台为父老乡亲送上新春祝福,让观众惊喜不已。

“两位校长都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活动现场,73岁的老浦城人刘华倍感激动,“福州大学的上一任校长付贤智院士也是咱们南平人,闽北真是人才辈出啊。”

闽北悠久的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等等,培养孕育了大量的历史名人。而今,绿水青山间,文化与科技人才依然辈出,让人感叹:闽北文脉,源远流长,未曾间断。

古与今

——贤能辈出成“矿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闽北古今皆是群星璀璨,名人辈出。

春节期间,开馆不久的浦城美术馆/范迪安美术馆人潮涌动。

这座坐落于梦笔山西麓的艺术地标,是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专业公共美术馆,倾注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范迪安大量心血。这让他的家乡浦城,有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场所。

打开地图,福建最北,就是“粮仓”浦城。

这里是古代出省要道,更是重要文化通道。自南朝著名诗人江淹首开文风,1000多年来,浦城涌现出无数优秀诗人和优美隽永的诗词歌赋。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中的名句至今为世人传诵,其作者叶绍翁正来自浦城。北宋“西昆体”的主要诗人杨亿、编撰《文苑英华》的杨徽之、名列“元诗四大家”的杨载等也都是杰出代表。

往南,文脉寻根,绕不过武夷山。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在这里,大儒朱熹的《九曲棹歌》弦歌不辍、传唱至今。朱熹在闽北“琴书五十载”,朱子理学在此萌芽、发展、集大成,成就了南平“道南理窟”“闽邦邹鲁”之誉。

……

正因贤能辈出,在唐以后,闽北即被称为“文儒之乡”。

数人物,这里曾走出2000余名进士、12名状元、20名宰相;

看典故,江淹夜宿浦城“梦笔生花”及“江郎才尽”的故事为人称道,闽北先贤杨时、游酢“程门立雪”的典故至今脍炙人口;

论贡献,朱子理学诞生于此,文脉绵长。既有经世济民的良相,如章得象、李纲、真德秀、杨荣等;也有安邦定国的重臣,如黄裳、廖刚、游居敬等。既有华章传世的文豪,如蔡元定、袁枢、杨亿、柳永、严羽、杨载等;也有德高望重的大家,如宋慈、曹修古、何去非、何秋涛等等。他们,都为中华文明建树了不可泯灭的功绩。

历史总是潮起潮落,难得的是,闽北古今文脉不辍,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富集地。

如今再回头看,不少学术界人士认为,从闽北浦城出发往南,已形成了一条大学校长的“矿带”,他们享誉全国,也为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去年底,在南平举行的第二届考亭论坛上,中国朱子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原校长朱崇实应邀出席。作为南平人,他从2003年开始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在任14年。家乡人民感慨,他为朱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与育

——大儒过化立学风

追根溯源,这厚重文脉,源头在哪里?

在福建考古界,有“地上看泉州,地下看浦城”之说。

在浦城县殿基村的后山上,有一处马道坪遗址,年代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2017年,厦门大学历史系与各级文保单位组织考古学专业师生在此进行首次考古发掘。这里发掘出的墓葬、建筑基址等大多属于普通人,反映着约5000年前当地先人细水长流的真实生活,也是中华文明发展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历史的卷轴向前舒展,文明早早地在南平萌芽与滋长。

武夷山葫芦山、浦城牛鼻山、光泽馒头山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见证了自原始社会起先民的繁衍生息;入选2005、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浦城猫耳弄窑群和管九土墩墓群,将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武夷山悬崖绝壁上的架壑船棺,无声讲述着3000多年前古闽人的神秘传说和朴素信仰;静静矗立的城村汉城遗址,仍可寻见闽越古国的繁华,诉说着2000多年前的历史兴替。

还有众多散落在闽北大地的古村落、古书院、古寺庙、古茶道、古廊桥,无不镌刻着时光的印迹。

把这些古老遗迹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可以一窥闽北文化的脉络——

南平起于闽江之源,居处八闽之北,是东南沿海联接内陆、辐射中西部的“主通道”,也是古代福建对接江南等地的“桥头堡”。

秦汉时期,闽北属闽越国。东汉建安年间,福建最早设置的五县之中,南平有其四,即:南平(今延平)、建安(今建瓯)、汉兴(今浦城)、建平(今建阳)。南平寓意“南疆平定”。三国时期,置建安郡,唐代更名建州,“福建”之名即取福州、建州首字而来。

“追根溯源,历史上北方战乱多有移民迁入闽北,特别是历代三次大规模移民时期,即两晋、唐五代和宋元期间,都有很多人迁入闽北,其中不乏世家大族。”南平市委党史方志研究室副主任詹文华介绍,入闽之人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移民,二是当官后留下,三是流放。

以南宋大儒朱熹为例。其父朱松于1118年到政和任县尉,携一家八人入闽,任职期间,兴办教育,先后创办云根书院、星溪书院,开创文化教育之先河。

闽北是朱子家族入闽的第一站,也是朱熹出生、成长、成就和终老的地方。朱子一生七十一载,除了在外为官九年,其他时间大都在闽北度过。

文脉的薪火相传,有一载体发挥了重要作用——书院。

三街两市书院林立,坊隅巷陌比屋弦诵。在闽北,书院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培养了大批人才。

朱熹有着浓厚的书院情结。他一生创办、修复和读书讲学的书院多达60余所。成千上万的学生为他亲炙,据考证,正式注册有名有姓的就有488人。翻阅花名册,竟有二代、三代同时就学于其门下。

“朱子对书院制度的贡献是开创性的、全面的。朱子书院主张大体可用‘传道济民’来概括,即赓续道统、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书院的种种功能都是围绕传道而展开的。这是书院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不中断的原因所在。”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介绍。

“除了朱子,氏族大家多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入闽后创办了不少家族式书院,为闽北书院文化留下了璀璨的一页。”詹文华说。例如,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原任工部侍郎的黄峭回到了家乡和平建起了和平书院,开创了古镇宗族办学的先河,培养出无数名人贤士。

绿水青山,钟灵毓秀。历史长河中,文人雅士辈出,又与当地物产碰撞出了高雅的生活方式:品茶、鉴盏、印书……

“其中,宋代可以说是闽北文化的鼎盛时期,宰相、进士等闽北名贤也多集中出现于这一时期,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南平的地理位置、交通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詹文华介绍,宋代政治中心南移,由开封迁至杭州,缩短了八闽与政治中心的距离,南平社会经济文化走向繁荣。

宋代,南平已有“天下之茶建为最,建之北苑又为最”之赞誉,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赞曰“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政和更因宋徽宗喜好当地白茶而赐县名。

武夷山下梅村,一个渡口,流转了“万里茶路”的传奇。这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重要国际商道“万里茶路”的起点,17世纪伊始,武夷茶于此出发,运到万里之外的俄罗斯,写就了长达两个世纪的传奇。

有茶,则茶器生。两宋时期,建窑因烧制出宋朝皇室御用茶具——兔毫盏等精美的黑釉建盏而享誉九州。建盏随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军、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成为“友好使者”,蜚声海外。

名仕聚武夷,还带旺了书籍刻印。自北宋起,建阳的麻沙、崇化两地雕版印刷业兴旺发达,书肆林立。居民多以刻书为业,世代相沿,其中,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书肆堂号多达上百个。刀走龙蛇之间,建本涉及上自六经,下及训传,成就了这里成为全国三大雕版印书中心之一。

据介绍,朱熹的《四书集注》《近思录》《周易本义》《小学书》等十多种著作都是在建阳书坊里刻梓问世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建阳刻书业更加兴旺发达,两者相辅相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远播与传承。

传与创

——广阔大地写文章

199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武夷山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

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评价武夷山文化遗产:“武夷山是一处被保存了12个世纪的极其美妙的景观,拥有一系列优秀的考古遗址和遗迹,包括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汉城遗址、大量的寺庙和与公元11世纪产生的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相关的书院遗址。”

武夷山下,秉持“传朱子理学,做武夷文章”办学理念的武夷学院翰墨飘香。及至校内的朱子书院,清白的高墙、枣红的柱梁、乌黑的黛瓦错落有致、尽显儒雅,展厅内陈列着学界20多年来的宋明理学研究历程与学术成果。

2002年,中国社科院与我省共同在武夷学院设立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20余年来,研究中心已成为研究和构建宋明理学与朱子学体系、收集整理理学文献并进行海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学术基地。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走进武夷山,在绿水青山间留下谆谆嘱托。他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闽北,成为学术界公认的“第二个结合”首提地。

以此为契机,南平举办考亭论坛,成立南平市朱子文化传承发展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筹建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等,努力寻找自身文化之于福建、中国、全世界的独特性。

“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发展就是要实现‘两个结合’。”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品端介绍,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建立了藏书近万册的文献资料室和朱子书院,从学术研究、中外合作、学科建设、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等方面发力,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浸润社会,为新时代提供新滋养新能量。

闽北,还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南平正全力推进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目前,南平探索出高端“引”、机关“派”、基层“培”、社会“聘”并举的方式,已经对接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0多家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引进高层次科特派2000多人次。南平还实施“才聚武夷”行动计划,建立常态化招才引智工作机制。

“论文”正不断产出效益。白羽肉鸡育种、杉木育种、杂交水稻育种、百合种球培育等耳熟能详的关键核心技术,在闽北获得突破。目前南平科技特派员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万项次,设立了21个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还建设了全国首家骨干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把创新经验传到全国各地。

如何把人才用好,南平还在继续探索。

去年底,南平市为了破解“企业找不到专家、成果找不到转化”的难题,打造了绿色产业创新中心。当地引进了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团队,建设“南平绿色产业创新平台”,梳理出科技特派员和本地人才1998人、人才需求599个、匹配人才推荐4459人,让产业破瓶颈,让人才有发挥才干的平台。

郑明月就是提供科技服务的一员。

周末的机场大厅里,他戴着一副无框眼镜,全部的行李是一个双肩包。

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担任南平市政府副秘书长、南平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的他,带领团队成功申报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是“十四五”期间科技部国拨资金最多的一个重点研发计划,还推动了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落地南平。

在他看来,闽北人尊崇自然、呵护山水理念,崇文重教的传统深入人心,是“双碳”人才能在这里聚集,绿色产业在这里开花结果的“营养土”:“这里不但能让人才走进来,还能留下来;让院士指导、博士研发、硕士做产业,大家都有事业可奋斗、有目标可拼搏。想在大地‘写论文’的人才,在这里都能找到广阔平台。”

2024年伊始,工业园区又迎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中国计量大学的2位教授和10余名研究生;中科院空天院池天河教授团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团队先后入驻。

高端人才在此安家“筑巢”,发光发热,也在续写名仕出武夷的历史故事。

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