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福建:先下田头,再回案头
www.fjsen.com 2024-04-01 10:38:34  张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长乐区小分队在首丰农业专业合作社育秧棚调研春耕备耕情况。(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4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前不久,省农业农村厅启动“两直两前”(即“直奔现场、直达一线,靠前服务、靠前指导”)千村万户调研实践活动。由该厅200名干部组建的10组74支小分队,访问全省九市一区超过1000个村1万户农民,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研。

“先下田头,再回案头,作出的决策才更有准头。”其间,记者跟随蹲点福州市长乐区的小分队,观察“三农”干部们是如何边调研农事、边宣讲政策、边推动落实、边解决问题的。

为一线解难题

3月,春耕春管忙。长乐区6万多亩冬种马铃薯陆续进入采收期,当地农民正忙着采收,为后茬轮作水稻做准备。不过,玉田镇东渡村种粮大户陈兆海却在为电费发愁。

“春季农业生产,正是用水高峰期,可是农业灌溉用电成本居高不下。”陈兆海说,自己种粮十来年,但2022年开始,当地农业灌溉用电费用每千瓦时从0.25元涨到了0.62元,增加了不少种粮成本,村民和村集体都盼着能够落实农业用电优惠政策。

是用电政策变了,还是政策落地时走了样?“两直两前”调研活动长乐区小分队队员当即拨通了省电力公司相关业务部门电话咨询。对方告知,根据相关规定,只有水稻等作物可享受每千瓦时0.25元的农业灌溉用电政策。但东渡村普遍冬种马铃薯和单季稻轮作,因此未享受到优惠电价。为此,电力部门建议当地申请分时段分季节用电计费。

为了不误农时,小分队队员当即会同长乐供电公司运营部和玉田供电站相关工作人员现场办公,细化线路改造方案,随后组织村民代表座谈,共同商讨用电计费方案。供电公司相关人员还现场开展了农业灌溉用电优惠政策解读和安全用电知识宣讲。

“交农民朋友,拉家长里短,走田间地头,解实际困难。”“两直两前”活动长乐区小分队队长、省农业农村厅发展指导处干部刘洁良说,在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中,长乐区小分队走遍全区18个乡镇,深入26个村,探访170多户农户,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

一个月前,长乐区营前街道湖里村村民老林在田间种菜时,不慎被红火蚁叮咬,伤势严重,送到医院医治。在与村民交谈过程中,小分队队员了解到,近期村里被红火蚁困扰,已有多名村民被叮咬。于是,小分队请来当地农业农村部门植保技术人员,现场取样鉴定,确认当地发生有害生物红火蚁入侵,当天便发放了相关防治宣传册和专用消杀药剂,就地指导村民开展投药防控。

到一线找问题

“有了免费午餐,每天不用为吃饭发愁了。”长乐区鹤上镇东平村村民王女士,子女都在外工作,平时和老伴住在村里。老两口年纪大了,买菜做饭不利索,常常为吃饭问题烦恼。

去年,村里的万年青长者食堂开始营业,让王女士这样的空巢老人在家门口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该食堂纯公益运营,每天为村民提供一顿免费素食午餐。老人不仅吃饭方便了,还有了新的社交场所。运营一年多来,长者食堂收获点赞无数,但运营者却犯了难。“长者食堂的经费、物资主要来自企业和乡贤捐赠。”东平村党支部书记王榕琴说,长者食堂口碑不俗,周边慕名而来的老人越来越多,运营成本不断增加,可是资金来源单一,运营压力与日俱增。

长者食堂如何建立长效运营机制,惠及更多有需求的老人?小分队找来了长乐区乡村振兴办和鹤上镇政府相关负责人,集思广益后,决定推进长者食堂与农业合作社结对共建。目前,已有两家当地合作社与万年青长者食堂结对子,定期提供大米、蔬菜等必备食材。

“只有走进农家院落,才能听到农民心声;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发现实际问题;只有贴近农民群众,才能找到解决办法;只有了解农村实际,才能把握工作方向。”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农业农村厅便召开动员会。

“找问题”,成了小分队队员们的重要任务。他们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农业品牌、乡村建设等11方面课题,开展深入调研。

长乐区小分队着重关注当前乡村建设领域最薄弱的环节和农民最迫切最现实的建设需求。东平村长者食堂遭遇的烦恼,体现的正是“建”与“管”之间的关系。

在文武砂街道洽屿村,村民几年前捐款200多万元建成了林起鳌纪念馆,每年绿化修剪、卫生清洁等费用需开支3万元;古槐镇屿北村田间地头的竹木围栏、栈道因风吹日晒而老化,维修费也不少;村里的路灯亮了,村民晚上外出方便了,可一年电费要5万到10万元……

“这几年来,村里干净整洁了、房前屋后的景观多了,村容村貌提档,基本公共服务升级,但也带来后续管理维护成本增高等难题。”经过深入调研,长乐区小分队队员、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干部林昕感触颇深,“乡村建设既要关注项目质量,确保建好、建美,更要关注长效维护,做到管好、养好。”

为寻求解题之策,小分队邀请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专题调研,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

“在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前期谋划,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用料选材方面要做到产品质量好、使用寿命长、后期维保易。”

“应重点完善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综合考虑美观、实用等因素,指导各地科学统筹项目建设和经费保障,让乡村振兴的‘美丽’长久延续下去。”

从问题中总结出来的工作思路,被小分队队员们巨细靡遗地记录到工作日志中,未来将成为完善政策、健全机制、推进工作的重要参考。

向一线要答案

在乡村一线,不仅能发现新问题,也能为老问题找到新解。刘洁良和林昕就是带着问题来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资金投入。”参与“三农”工作多年,刘洁良一直在思考,乡村振兴,钱从哪里来?财政投入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基础设施建设要钱,公共服务配套要钱,发展特色产业要钱,不少乡村依然囊中羞涩。如何创新多元投入机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油”?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长乐区小分队队员们从一线找到了不少创新解法。

长乐是著名侨乡,拥有不可多得的“侨”资源。每年春节,村镇干部就号召乡贤华侨齐聚一堂,将本村新一年的项目任务清单列出来。小的项目由企业家各自认领,大的项目由几个企业家联合捐资助力。与此同时,当地还善于引入金融资源。2024年,农发行长乐区支行计划为猴屿乡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供2亿元贷款。由此,当地走出了“乡贤捐一点+银行贷一点+村集体拨一点”多渠道筹集资金赋能乡村振兴之路。

基层的创新与智慧,何止于此。

走进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家家户户门前的干、湿垃圾分类桶摆放得整齐有序,每个垃圾桶上还印着专属二维码。

近年来,当地围绕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善行公益等领域,引入积分制治理模式,将村民的日常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评价的数据指标。积分高的家庭,可用积分兑换生活生产物资,甚至可从银行贷来真金白银;积分排名靠后的,则进行点对点宣传;仍无改进的,就要根据村规民约小惩大诫。小小积分撬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让农民唱主角”。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下去调研全是办法。”在一个月的调研实践中,刘洁良深刻感受到了来自基层首创精神的可贵,“办公室里想不到的,都可以从基层和群众的实践中找到办法和答案。”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