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妈妈岗”,让妇女就业更温暖
www.fjsen.com 2024-05-13 09:25:59  庄严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恒昱鞋业生产车间的“妈妈岗”

image.png

莆田涵江区设立“巾帼共富摊位”,带动宝妈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东南网5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陈雅玲 文/图)

互动背景

母亲节前夕,央媒一篇题为《开设“妈妈岗”,她们的就业焦虑缓解了吗?》的报道,将“妈妈岗”带入了大众视野。据粗略统计,微博上数个“妈妈岗”相关话题一周内就产生了约2000万阅读量和1000多条留言,20多个机构自媒体发布原创文章,多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刊登相关评论。

话题火爆的背后,是广大生育后女性在就业方面的共鸣。事实上,很多宝妈决定重回职场的原因并不只是为了挣钱。去年,某招聘平台发布的《“全职妈妈再就业”现状调研》显示,九成全职妈妈试图重返职场。她们再就业的原因,排名前两位的是“实现自我价值”“不与社会脱节”,第三位才是“缓解经济负担”。

现实中,宝妈们需要的岗位无非是多了“弹性”“灵活”的特点。在网络技术相当成熟的当下,很多工作不一定得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才能完成。经历生育的女性,往往对职业有更清晰的规划,抗压能力更强,执行力更好,情绪更稳定,统筹工作更有全局观。“妈妈岗”看似是宝妈的福利,实则盘活了海量的人才池,避免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推行“妈妈岗”是一项妇女、企业、社会多赢的民生事业。

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陆续有一些省份发布有关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的规定、通知,建立“妈妈岗”用人单位名录、明确对用人单位提供补贴、开展省级“妈妈岗”就业基地认定……目前我省多地也在开展相关探索,其中莆田开展得较早,成果较显著。本期互动调查,记者深入莆田探访“妈妈岗”运行情况,检视不足,提出建议。敬请关注。

“仔仔,快点出门上幼儿园了!”8日上午8点15分,莆田市民小思(化名)收拾妥当,带上随身用品,拉着孩子骑上电动车。十几分钟后,她把4岁的孩子送入幼儿园,便马不停蹄地赶去莆田恒昱鞋业有限公司。8点50分,小思到达公司车间打卡后,立马坐到“妈妈岗”工位上,娴熟地操作起缝纫机。

“公司很高兴为宝妈们提供工作岗位,她们非常细心,劳动效率也高。”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公司根据纺织机台的不同性能和产能,从流水线原有工序中选取适宜的岗位设置为“妈妈岗”。“妈妈岗”每天工作5至8小时,已吸纳30多名女性上岗,不仅缓解了企业的用工压力,也让更多宝妈有了稳定的收入。

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是不少女性在生育后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为破解此难题,莆田市妇联开展了深入调研。调研结果显示,九成受访宝妈愿意为了分担家庭经济压力或实现自我价值、不与社会脱节,在兼顾家庭的前提下重返职场。由此,莆田市积极探索推行“妈妈岗”就业模式,根据全市产业链分布特点及用工需求,设立10个“宝妈·顶梁柱母亲灵活就业基地”,分布于鞋服、家政、食品、电商等行业,挖掘出“妈妈岗”2000余个。

香香(化名)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一名产后理疗师,工作是帮助产后女性做盆底康复和催乳。她供职的禧月月子中心为“妈妈岗”员工提供弹性上班平台,根据她们的时间,合理安排上门服务订单。公司总经理铁露露表示,“妈妈岗”不但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还能发掘女性员工的潜力,帮助她们获得更多社会认可与成就感。

莆田市涵江区妇联发挥“联”字优势,在本土专家、“田秀才”、技艺工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挖掘出一批经营成熟、经验丰富的“巾帼兴农人”,组建起“妈妈的味道”巾帼产业联盟,涵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为妇女提供了众多岗位。如今年3月至4月,莆田枇杷产区采摘繁忙,急需人手。涵江区萩芦枇杷乡村合作社早早做好了准备,特地设置了“妈妈岗”,聘请妇女采摘、打包枇杷。

直播带货、电商助农的流行,为灵活就业带来了更多技术便利,也为宝妈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小林(化名)是一名单亲妈妈,育有一子一女,丈夫因肝癌去世,“因为公公婆婆没有和我们一起生活,我还需要接送和照顾孩子,很希望能有一份合适的工作”。莆田市妇联、仙游县妇联工作人员根据她的就业意愿,推荐她参加了为期4天的“巾帼展风采 绽放她力量”电商培训,让她对电商有了初步的认识;协调莆田市贝凯尼服饰有限公司等爱心企业,提供一些服饰和金线莲给她售卖,无需进货囤货。如今,小林摸索出了一套电商销售方法,收入渐渐增加,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得到改善。

在福建省绿色碳汇农业巾帼示范基地——福建省靠莆生活服务有限公司九华基地里,负责人黄莉莉建立了宝妈创业团队,为宝妈群体提供技术及网络销售培训,开展直播带货200多场次,带动300多名农村妇女增收。

“妈妈岗”多起来了,一些宝妈的焦虑却依然存在。专门开设的“妈妈岗”,多为企业里的劳动密集型岗位或者农业基地季节性采摘岗位,这些工作大多采用计件工资或按天结算,更适合学历较低、技能单一的女性。缺乏发展通道、岗位选择有限、多为临时工等现实问题,让一些宝妈难以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看不到在职业中成长提升的希望。

为此,莆田市妇联开展乡村巾帼工匠培育专项计划,成立全国首个乡村巾帼工匠学院,开展产教融合、师徒传承、送教下乡等活动,在各县区设立大漆、香道、油画、雕刻、电商等“乡村巾帼工匠培育基地”9个,促进女性就业创业,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投入50余万元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目前已开办大漆工艺、家政服务、电商直播、母婴护理、香道技艺等培训9个班次,培训学员4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宝妈群体的职业技能。

网友留言

网友“八角羊”:“妈妈岗”的设立,有助于缓解家庭和社会压力,促进家庭和谐。妈妈们可以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孩子树立榜样,有利于子女的成长。企业设立“妈妈岗”,关爱女性员工,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希望更多企业能够关注这一举措,共同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网友“Shadow”:我已经找了一年“妈妈岗”,少得可怜,都是些体力活,还被用人单位挑三拣四。

网友“星辰—0108”:“妈妈岗”工资低得可怜,岗位也是一些工厂临时女工,一般本科或研究生以上毕业的做了也感觉格格不入,自信和自尊都磨没了。

网友“小布丁撞奶茶”:我现在做的就是宝妈班,一个月挣2000元,贴补一下家用吧,希望国家出点政策给我们也安排上保险就好了。

网友“漫山遍野的欢喜”:多地鼓励用人单位开设“妈妈岗”,推行难点是具体如何鼓励,如果只是简单号召一下,那么用人单位几乎没有执行动力。推行“妈妈岗”的关键,还是成本谁来担的问题。如果不进行真金白银的补贴,“妈妈岗”就是个公益岗而已,全看用人单位是否愿意“为爱发电”。考虑到企业形象,可能会有部分企业象征性地设一两个岗,然后发一波宣传稿往自己脸上贴一波金,这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至少说明整个社会开始关注养育成本这件事了。最后,不建议这样的岗位叫“妈妈岗”,而应叫“育儿岗”,无论全职妈妈还是全职爸爸,都有资格竞争这样的岗位。否则容易造成对于育儿分工的刻板印象,更加让社会认为在育儿方面,妈妈就应该作出牺牲。

网友“龚先生”:“妈妈岗”不应只是企业提供的帮扶,而是整个经济社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招大棋。提供更多种类、更多技能梯度的岗位,设计合理的管理制度、薪酬制度、晋升制度,允许“妈妈岗”与正常岗位之间的横跨,有助于人尽其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妈妈岗”的设置,是企业和宝妈们的双向奔赴。而目前的“妈妈岗”,远没有达到人尽其用的地步。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妈妈岗”这个宝藏,还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去挖掘,实现企业和宝妈的双赢。

网友“汤飞”:育儿妇女是重要的人力资源,经过短暂的适应后,不少人能够胜任更重要的职位,在完成角色的转变后,其忠诚度值得信任。因此,首先是要鼓励企业设立“妈妈岗”,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她们。其次是严格管。要制定管理措施,不可空有“妈妈岗”的名目,乃至出现骗取补贴的情况,更不可将“妈妈岗”变作对育儿职工的“惩罚”。再次是大力扶持。加强生育友好型工作场所的建设,对相关企业多一些政策支持和关爱,减轻其负担,让它们轻装上阵。

网友“唐山客”:不少宝妈非常优秀,生娃之前可能是部门主管、业务骨干、行家里手,尽管因为生娃、育娃导致工作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空档期”,但能力和经验还在,有信心、有意愿在比较优质的“妈妈岗”复出。这就对“妈妈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妈妈岗”有了数量还要有质量。地方政府、人社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等在拓展“妈妈岗”的过程中,应该看到一些宝妈对“对口岗位”、稳定岗位或优质岗位的需求,设立多模式、多工种、多层次的“妈妈岗”,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标准,保障劳动待遇,优化劳动环境,畅通上升渠道,增强“妈妈岗”的规范性、长期性、稳定性。同时还可考虑对接居家办公、不固定工时制、综合工时制等劳动模式,在保留原有待遇的前提下,将一些岗位改造成“妈妈岗”。

部门解答

省妇联:让宝妈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徐西朋 整理

2023年以来,省妇联聚焦因生育中断就业的女性,实施“宝妈灵活就业三百行动”,发动800多家巾帼企业和基地,挖掘发布“妈妈岗”6.6万个,开展宝妈赋能提升培训469场,培训宝妈1.69万人次,帮助宝妈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增技赋能,让宝妈能就业。根据宝妈群体缺技术、不离家等实际情况,积极与人社、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配合联动,在家政服务、跨境电商、民宿管理等行业举办宝妈技能提升培训班。三明市妇联开展沙县小吃、客家小吃专项技能培训班,举办沙县小吃制作技能争霸赛,丰富宝妈群体就业创业特色技能。泉州市丰泽区妇联举办互联网+“妈妈岗”公益培训系列活动,手把手传授宝妈抖音直播带货技能。省妇联聚焦适合宝妈群体就业的乡村民宿新业态,举办“民宿女能人赋能提升培训”。

挖潜拓岗,让宝妈好就业。结合企业用工实际和妇女灵活就业需求,积极走访妇联执委企业、团体会员企业、巾帼示范基地、巾帼文明岗,组织百家企业、百个基地供岗,开设可随时请假的“弹性妈妈岗”、可自选时段的“宝妈班组”、可带回家工作的“流动妈妈岗”,积极挖掘电商运营、直播主播、文创策划等自主性高、方式灵活的“新业态妈妈岗”。加强岗位推介,通过妇联系统微信矩阵、人社部门“零工平台”等平台,以及“宝妈服务驿站”等渠道发布“妈妈岗”,开展“妈妈岗”直播带岗活动,举办“春风送岗”女性专场招聘会。如连城县生态科技园区4家企业为妇女定制弹性工作岗位,增加“妈妈岗”400多个,招聘宝妈300余名。

关爱维权,让宝妈就好业。优化软环境,推动将“保护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权益”内容写入新出台的《福建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在全国率先针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女性劳动者作出提供免费“两癌”筛查服务等规定。积极协调人社、教育、卫健等相关单位,推动现有扶持政策落地落实,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支持发展零工经济、共享灵活就业智慧平台、提升托育服务品质、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畅通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渠道,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对反映涉及就业性别歧视的问题及时核查处理,帮助宝妈化解压力、树立信心。

专家观点

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

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如何让“妈妈岗”实现提升家庭收入、增强自我价值感、促进亲子关系、增强家庭凝聚力等目标?为此,记者采访了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婚姻家庭法研究会副会长张莉。

张莉分析说,“妈妈岗”作为一种兼顾家庭和工作的新就业形态,不仅有助于解决部分女性的就业问题,还能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广泛的正面影响。

对宝妈而言,可以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重返职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步增长;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对企业而言,可以缓解用工问题;承担社会责任,传递对员工的关怀,提升企业形象。对社会而言,能创新人力资源配置,有助于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促进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

张莉认为,“妈妈岗”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劳动权益保障风险。由于部分“妈妈岗”为临时工,可能导致宝妈在社会保险、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与正式员工相比存在差异,容易引发劳动争议。二是晋升和职业发展问题。一些特设的“妈妈岗”缺乏晋升渠道和职业规划,限制了员工的长期职业发展。三是监督和执法难度高。由于工作场所和时间的灵活性,使得劳动部门很难及时监督,调查收集证据也更难。

为了把“妈妈岗”办成健康、可持续的事业,张莉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确保“妈妈岗”员工与雇主签订正规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等关键条款。这有助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也能为解决争议提供法律依据。二是雇主或相关部门、团体为“妈妈岗”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这有助于为员工提供必要的保障,减轻因意外风险带来的经济负担。三是妇联等单位加强与“妈妈岗”员工的联系,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倾听用人单位的诉求,建立健全劳动纠纷调解机制,共同呵护“妈妈岗”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