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研讨交流活动发言摘登
www.fjsen.com 2024-05-14 09:47:07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编者按: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研讨交流活动在海峡会展中心举办。会上,有关专家学者发言,交流学习心得。福建日报今日予以摘登。

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价值观及其时代意义

□石中英

教育价值观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实践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发表了大量重要的教育论述,其中就包括至关重要的教育价值观论述。系统、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价值观论述,对于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为谁培养人”“为谁办教育”的教育价值观问题。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说,“为谁培养人”“为谁办教育”是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更为前提性、根本性的问题。明确提出这两个问题,充分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甚至一所学校、一位教师,如果在“为谁办教育”“为谁培养人”这样的教育价值观问题上缺乏思考或思考不清楚,那么也就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决“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明确的教育价值观主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以人民为中心”回答了“为谁办教育”的重大问题;“立德树人”提供了评价教育工作好坏的根本价值尺度;“‘四为’服务”表述了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这四方面主张是辩证统一、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教育事业发展出发点和价值归属;“立德树人”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四为’服务”,则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四者综合起来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独特性和优越性。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辩证论述了教育个体价值与教育社会价值的统一。教育史上,关于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常常陷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论争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体与社会、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观点,对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性给予深刻论述,多次明确教导广大青少年,要把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光彩。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价值观都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教育价值观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内涵中去,并对各育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整体性进行了科学阐述。针对各级各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对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家庭教育等的价值也都有具体论述,强调这些教育类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申素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总书记还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思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国家各项工作实现法治化”。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书记的办学实践和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中蕴含着的深刻法治逻辑,启示我们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的办学实践和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法治逻辑

从实践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就表明自己不当“挂名校领导”,而是要亲身投入办学实践当中去,展现了总书记对于权责一致的深刻认识。从论述层面看,习近平总书记在面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面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时所指出的依法依纪、严格执法、民主协商等都是重要的法治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办学实践和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不仅与我国法治建设的核心理念保持了高度一致,而且构成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法治基础。

第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实现党内法规和国家教育法律的协同配合

党内法规与国家教育法律协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在法治轨道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宝贵经验。

党内法规和国家教育法律不仅共同构成打造中国特色高校治理制度的法治基础,而且共同构成改进中国特色高校治理实践的保障。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为代表的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涵盖了高校办学的治理结构、权力内容、组织设置、监督机制等重要事项,在制度层面上确保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在高校生根发芽,助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内涵式发展。

因此要理解、完善中国特色高等学校制度就必须将党内法规和教育法律一体考虑,如此才能确保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第三,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实现从制度到理念的跃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在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制度逐步建立的当下,需要将工作重点从立法完善转移到法律实施上来,努力实现从“制度”到“理念”的跃迁。

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让法律制度、党内法规行之有效,得到广大师生的拥护和赞同,就需要让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充分体现公平、正义、法治等理念。因此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各类学校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实现法律制度与法律理念、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高度统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立法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政法司共建)主任]

在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书写厦大华章

□方颖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从“中国式现代化”高度明确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使命,从“新质生产力”角度对高校“转型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厦门大学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为领航,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在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续写时代华章。

一、以学铸魂:奋力成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先行者和示范者

厦门大学不断加强理论研究阐释,先后成立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研究基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和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研习社(厦门大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厦门大学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围绕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教育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努力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发挥重大作用的研究基地、宣传平台、高端智库,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服务教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学理支撑。

二、以学增智:进一步明确学校在国家高质量发展体系中的使命与担当

无论是在福建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心厦大发展、关爱厦大师生,对学校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在厦门大学建校80、90、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对厦门大学深切寄语。在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寄语,“希望学校与时俱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厦门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本身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关键内容。

厦门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更好地在“科教兴国”“科教兴省”战略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三、以学促干: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做“高质量教育体系”践行者

厦门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高质量打造中国高等教育东南中心,高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聚力铸就新时代“南方之强”升级版。为此,厦门大学制定了《加快打造中国高等教育东南中心 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动计划(升强行动2024—2028年)》。

到2028年,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完备,产出一批高显示度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更多学科进入国内领先、世界一流行列,学校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能力显著提升,中国高等教育东南中心建设成效初显,加速迈进“双一流”建设大学方阵前列、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作者系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着力构建立德树人新生态新格局

□高国希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发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要求教育工作者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和战略思维,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生态新格局。

体现教育的政治属性。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要培养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能够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高素质现代人。办教育要胸怀“国之大者”的大政治观,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牢固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脊梁、“精神之钙”,“铸魂育人”包含了信仰、价值和精神的统一结构,会融入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

彰显教育的人本属性。这是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教育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培养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教育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发生改变。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学习者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远,勤学上进、追求卓越,强健体魄、健康身心,锤炼意志、砥砺坚韧,以学为中心,关心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成长期待,并寻求有效途径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这种历练会使得学生发生有意义的、持续的变化。

遵循教育的科学规律性。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实践过程,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立德树人”既是一个教育引导的过程,也是一个信念塑造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养成的过程。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者投入铸魂育人事业,已不再是一厢情愿地“我来铸”“我来育”,而是必须要考虑个体的主体性接受、能动性创造。因此,要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既关注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考虑到个体的发展需求和成长期待,认真研究从“知识教育”“价值引领”再到“信仰铸魂”的转化发展,把握“认知—认同—践行”之逻辑,讲深讲透讲活内蕴的道理,满足学生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营造全环境立德树人“生态圈”。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上构建立德树人大格局。全方位构建新生态新格局的实践路径,需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办好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大思政观”,构建一体化、联动化、协同化的立德树人系统工程;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铸魂育人工作合力体系;注重师德修养,练好立德树人内功,增强教师育德意识与育德胜任力。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坚定不移走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一流应用型大学新路

□叶世满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底盘在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其涉及高等教育的总体布局和规模质量,事关高等教育的公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1990—1996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开创了一系列高校办学治校的重要理念与重大实践,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目标上是与时俱进的、要求上是递进深化的,为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一流应用型大学新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推进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发挥独特优势,用好理论富矿,扎实推进新思想“探源计划”,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高地。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以“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为牵引,坚持党风校风学风“三风”齐抓,不断夯实治理之基,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底色不变、方向不偏、动力不竭。

二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根本要求,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生态新格局。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首院”,推进“中国系列”教材工程,打造“行践中国”大思政课体系,讲好用好新时代伟大成就这一生动教材。立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统筹党员干部、教师、思政工作力量和学生等要素,纵深推进“五育闽院”建设,抓紧抓实“七个一百”大学生成长计划,努力打造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的经验样板。

三是要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深刻把握“面向市场、应用为要”的鲜明导向,突出人才培养的实践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服务发展的适应性。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坚持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着力改变短视思维,敢于跳出校园“围墙”,勇于聚焦“专精特新”,统筹抓好学科专业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做大做强工科,做优做特人文社科,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适应性强、有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专业,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拥有更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刻把握“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本质内涵,主动融入科学智能时代,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塑造教育“新质生产力”。坚持产学研协同提升攻关能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持续优化学科布局、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范式,主动对接产业发展所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解决行业共性技术“卡点”,着力疏通科技创新的环节和链条,将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和产业链上,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塑造新动能。

(作者系闽江学院党委书记)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怀嘱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夏良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多次到宁德师专(现宁德师范学院)调研,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作出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指示。宁德师范学院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嘱托,着力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下功夫。

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明确“培养什么人”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事关培养什么人的方向目标,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立志报国,励志奋斗,建功立业,为国奉献。这些论述与“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时代新人的要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宁德师范学院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持续开展学习《摆脱贫困》进校园系列活动,打造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获批“三全育人”示范校。

二、关心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怎样培养人”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一直把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多次与教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心。他指出,教书育人,教师本身也有一个不断提高觉悟的过程,如果教师的思想不正确,就会影响一大片学生;要加强教师国情、地情教育。在谈到应怎样办好教育时,指出不能只在“黑板上种田”,一定要教给学生实际本领。习近平总书记还十分关注教师生活状况、福利待遇,强调学校需要的增资部分应逐年增加。这些论述与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等要求也十分契合。

宁德师范学院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基础工作,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抓严抓实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强化待遇保障,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

三、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表明“为谁培养人”的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提出了“办教育也有出发点的问题。我们是在闽东这块土地上办教育,只能立足于闽东的实际”的重要观点。在到宁师调研时,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班子建设要抓好、一定要处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这些论述与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四个服务”办学方向有着一贯的坚定和清醒。

宁德师范学院坚决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地方性、师范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围绕闽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创新科技服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德篇章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作者系宁德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在福建的先行探索

□郑传芳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影响千秋万代,富有战略远见的民族与国家都会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我们党把发展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党的教育工作,进行了先行的探索和艰辛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福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富有战略远见的成熟的领导者。邓小平同志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坚定不移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将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省战略,走一条国家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路子,积极引导全社会形成重视和发展教育的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党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富有战略远见的成熟的领导者。

二、教育先行探索和艰辛实践的开拓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教育足迹,遍布大中小学,他对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海外教育、两岸教育交流等都深入调研,提出了重要的发展思路。他在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就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提出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方针,揭示了普通高校办学的基本规律;提出教育改革必须与经济改革和综合改革相结合,学校要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明确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提出学校的发展要抓内涵,软硬建设一起抓,要尊师重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关心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真正培养出实用人才,指明了学校的办学宗旨。这些先行探索和艰辛实践的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福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者。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今天,我们要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跃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必须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必须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合作、同向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科学指引,我们要充分运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教育先行探索的重要成果,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引领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黄茂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将建成教育强国摆在首要位置,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描绘教育强国建设宏伟蓝图。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教育强国目标为引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价值遵循,全面推进福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1.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建设福建高质量学科专业体系。高质量的学科专业体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方面要注重基础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夯实创新发展的学科基础,以高质量的学科生态体系服务于创新型省份建设。另一方面,要紧密跟踪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特别是结合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发展需求,加强基础领域、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民生领域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业建设,前瞻性布局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的专业体系,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2.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着力建设福建高质量教师队伍体系。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师幸福感、成就感,为其创造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要优化教师团队建设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人力资源动态优化配置机制,在选用渠道、引进流程等方面加以拓展优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不断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3.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福建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既要建立健全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分类人才培养体系,又要特别重视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养,完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投入、企业积极参与、重点高校示范引领的协同育人体系,探索形成从企业需求、行业痛点出发,高校全过程参与的产教融合模式。

4.优化数字教育资源配置,着力夯实福建高等教育信息技术支撑。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算法等前沿科学技术的普及,高等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数字化变革。要全面推动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渗透应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进程。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量子科技等先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广泛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全量化、智能性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要充分发挥数字教育资源在学习、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助力赋能作用,实现课堂形式、教育质量和育人模式的革新,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师发展以及评价体系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