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院士高峰对话 共绘数字经济新蓝图

2024-05-24 08:18:35 作者:卞军凯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5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23日,作为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特色活动之一,“院士专家行”(论坛)在福州举行。本次活动以“新要素环境下的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由福州市政府主办,福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及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承办。

聚焦主题,9位院士登台展开高峰对话,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数字技术创新”“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等主题贡献真知灼见,深入剖析在新技术、新政策、新市场等多重新要素的影响下,数字经济的演变趋势和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发力,赋能实体经济

人工智能是当下数字经济发展中的热词,也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一大趋势。院士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由人类创造后,未来将形成人和机器人共存的世界。

在此次论坛活动中,如何用人工智能开创的数字技术赋能实体经济,是院士专家着重探讨和分享的话题。“人工智能的产生基于巨量的数据和全人类的知识,会自主学习、自主迭代,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和引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研究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黄殿中举例说,人工智能和海洋养殖的结合,已经在福建的大黄鱼养殖中得到了成功实践。

据介绍,作为中国大黄鱼养殖核心区的宁德三都澳,出产了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建成了全国首个5G智慧海洋示范区。通过在养殖渔排上安装一根根“5G+AI”智慧监控设施,大黄鱼养殖户通过手机App就能察看渔排上的情况。按照技术趋势,未来AI可以识别大黄鱼尺寸和数量,计算渔排产量和鱼饲料投放量,实现精准投资和产出,让大黄鱼养殖充满“智慧”。

“人工智能基于强大的算力、数据、算法等因素形成,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张平认为,我国的工业制造领域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短板,有的地方仍然面临国外技术“卡脖子”,很需要人工智能帮助突破瓶颈,为实体经济作出新贡献。

发力人工智能,福州一马当先。去年4月,福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在福州上线运营,打造成为我国东南地区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并作为福建省首个获批建设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筹),被纳入全国人工智能算力战略体系,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激活数据要素,实现“双向奔赴”

近年来,数据作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其巨大价值得到广泛认可。国家数据局挂牌成立后,协同17个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推动释放数据作为基础生产要素的价值乘数效应。

数据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血液;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就像是发动机与燃料,是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黄金组合;人工智能和数据是孪生关系……对于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的关系,专家们各抒己见,又形成共识——人工智能和数据要素可以实现“双向奔赴”。

“以无人码头项目为例,它通过人工智能把数据的要素价值释放出来,特别在算力、算法以及互联网的支持下,催生了无人码头、无人驾驶等无人经济新业态,促进数字经济取得新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童庆禧介绍。

最近,一款导航软件在汽车等候红绿灯时,能够为驾驶员预测并提示红绿灯剩余时间,引起大家的关注。这项“红绿灯倒计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介绍:“计算机采集大量数据后,通过算力支撑,由人工智能技术判断出来红绿灯剩余时间。这是人工智能反向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典型例子。”

院士专家们认为,人工智能能成为强大的工具,得益于海量数据资源;同时,人工智能越强,对数据价值的释放越有利,可以使过去沉睡的数据“活”起来,催生更多“黑科技”和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2020年以来,“院士专家行”(论坛)已伴随数字峰会召开数届,通过汇聚院士专家智慧,持续为福建、福州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今年峰会期间,还举办了数字建设院士成果展,集中展示多位院士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让参会嘉宾充分领略数字领域基础研究的创新魅力,展现这些前沿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开创的全新机遇和宏大远景。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