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让“天有可测风云”
2024-05-25 09:27: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东南网5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陈旻)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如何赋能气象工作,让人类一步步走向“天有可测风云”?气象数据又如何融入百行千业,释放出乘数效应? 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首次亮相的数字气象分论坛,集中展示了我国发挥气象数据要素新动能,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万千“气象”。 强力筑基 气象数据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我的位置当前气温为24.5℃,阴,东南风微风。预计到达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时气温为24℃,阴,东南风微风,沿途路线无雨,能见度良好,请注意安全驾驶。”峰会期间,市民通过搜索微信小程序“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打开其中的“峰会气象”,都可实时获取基于位置的百米级天气预报服务。 在一个个精确到时间分辨率5分钟、空间分辨率500米的天气预报背后,是海量的气象数据累积。这些数据究竟有多庞大? 在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振林给出答案:我国气象数据存储总量超75千万亿字节(PB),日增量近60万亿字节(TB)。 气象数据,是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 “我们一直高度重视气象数据建设,建成地—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筑牢气象数据根基。”陈振林说,同时,构建高效通畅、安全可信的气象信息网络,实现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全球具备大气再分析数据实时生产能力的四个国家之一。 以庞大的气象数据为基础,我国气象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发展正在加快推进。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高精度全球三维大气实况产品,全球范围分辨率达到10公里,重点区域可达100米;建立智能数字天气预报业务,已研发出覆盖全球的5公里分辨率网格天气预报产品。 “可以说,从并跑到领跑,我国气象站网规模、数据规模和数据质量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陈振林自豪地说道。 为推动气象数据的共享共用、价值释放,多年来,我国气象部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作走在各行业的前列。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介绍说,2001年以来,气象部门先后向社会开放共享4批12类106种气象数据和产品;累计共向全球132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和领域近130万用户提供12PB的数据量,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重大工程、重大科技研发项目9800余项,支持产生超过8000项科技成果。 继续推进数据共享,在论坛上,中国气象局发布了第五批气象数据开放共享服务目录,共6类12种,包括全球大气再分析产品、全球天气模式产品、全球海洋气象实况分析产品、全球热带气旋数据集、全球地面整编数据集、全球高空整编数据集等。 赋能社会 发挥数字气象乘数效应 在峰会现场,“数字气象”氛围格外浓厚,应用遍及场馆内外。 在主会场——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外,停车场、10号展厅东4门、9号展厅北10门等多个点位,都有提供包含降水、气温、风向、风速等要素的百米级天气预报。 在馆内的数字气象展位,一场茶园和“气象管家”的交互正在进行。 “倒春寒来了!快给茶叶熏烟。”“下暴雨了,要给茶园排涝。”戴上VR眼镜,市民可以瞬间“穿越”至百里外的安溪铁观音茶园,体验冰雹、积涝、高温等气象灾害,如何影响茶叶生产。 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陈艺芳介绍,为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气象部门建立了茶叶生长期、采摘期预报数据模型,形成了“数字气象智慧茶园”气象服务系统。 足不出户查看茶园天气实况、了解茶叶生长周期;收集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茶叶气象因子,了解不同气象要素对茶叶生长的作用、不同节气茶叶生长的气象特征……“有了它,茶农、茶企从‘凭经验做茶’变为‘看数据制茶’。”她说道。 同样首次亮相峰会的,还有新版福州地铁气象服务系统。利用气象大数据、风暴识别追踪等技术,推动智慧气象融入地铁应急决策指挥全过程。 不仅赋能现代农业、服务交通保畅,气象数据与行业数据高效融合形成的“乘数效应”,还在更多场景凸显——面向生命安全,气象数据融合应急、水利基础数据,应用于数字防汛、数字减灾、数字城市;聚焦能源保供,开展风光资源精细化评估与预测,为行业规划、场站选址、生产调度提供科学依据;面向生态良好,融合气候、生态等数据利用,精细化气象监测评估助力黄河流域、三江源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打造500多个中国天然氧吧、气候宜居地等气候生态品牌,赋能文旅、康养等产业发展……“活”起来、用得上的气象数据,正为百行千业赋能。 据介绍,前不久《“气象数据要素×”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设置了防灾减灾、智慧农业、能源安全等6方面18类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力争到2026年底,打造出30个示范性强、带动面广的典型示范案例,推出50个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可满足更多典型应用场景需求。 面向未来 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本次论坛发布的气象数据开放共享目录,以各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需求为导向,遴选出的一批技术方法科学先进、质量性能权威可靠的产品。”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梁丰说,社会各界都可以利用它们开展原创技术研发,助力各自行业、领域在人工智能应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抓住时代机遇,抢占发展先机,迫切需要进一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发展新质生产力”。气象行业也正努力实现气象数字科技新突破。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应用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我国气象全行业也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的脚步。 去年,中国气象局印发了《人工智能气象应用工作方案(2023—2030年)》,提出五大基础支撑、四大领域应用和政策环境两项保障的“542”发展布局。 毕宝贵介绍说,本次论坛启动了人工智能天气预报大模型示范计划,类似赛马制,通过广泛征集、公开比对、公平评估等举措,发现、挖掘、培育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期待能更好地齐众心、汇众力、聚众智,与社会各界一起打造国产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 同时,作为集基础设施、软件平台、气象科技和数据资源于一体的智慧气象新型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大气建设也呼之欲出。 建设数字孪生大气,是气象服务保障国计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气象领域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毕宝贵表示,未来发展中,聚焦数据资源建设、系统平台建设以及投资支持三个方面,还有大量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完成。 他说,数字孪生大气所需数据资源涉及地球系统各圈层和经济社会多个领域,需要加快推动各领域数据的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筹布局、共建共享、融合利用,构建更加完备的数据资源体系。 “我们愿与各部门共同建立协同开放、融合发展机制,推进数字孪生大气‘引擎’建设与应用,实现与物理大气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迭代演化。”他说道。 数字孪生大气是起点,不是终点。促成气象数据要素价值的有效释放,进一步丰富高价值气象数据产品体系,探索构建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出一批更好支持气象数据要素创新发展的政策、标准,数字气象高质量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