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下好城乡融合发展这盘棋
www.fjsen.com 2024-05-26 09:02:02  张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山县西埔镇冬古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岑宇斌 摄

东南网5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城与乡,曾经那么远。如今,它们正跨越鸿沟,双向奔赴,在共融中走向共荣。

近年来,福建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的思路,把县域作为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加强整体谋划,同步推进县城、乡镇、村发展,坚定不移走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路子。

规划引领,一体布局

书峰乡兰石村地处仙游县北部山区,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后,当地开始寻求乡村振兴新路径。这条路怎么走?村里有些迷茫。

去年,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师生团队来到书峰乡开展校地共建活动。通过通盘考察,他们梳理出这个山区村人无我有的优势:产业底子厚,是著名的书峰枇杷核心产区,近年来又引进了黄金枸骨等特色产业;生态底色亮,拥有国内罕见的热带珍稀植物园,以及千年古樟树、虎潭瀑布等自然景观;人文底蕴足,分布着宋桥古迹、云峰岩千年古刹等历史遗迹,更是知名的革命老区村。

“农文旅融合发展,大有可为。”不久后,一份量身定制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出炉,闽江学院师生团队提出了“览名贵兰石,兴生态文化”的发展思路,建议当地将绿源名贵植物园、黄金枸骨基地、千年古樟树、虎潭瀑布等串联成线,设计旅游线路。同时,还为村里策划了“一日兰石Vlog”、枇杷采摘体验等系列短视频。

乡村有需求,高校来解答。近年来,仙游借力省内10所高校资源,与11个乡镇结对共建。高校师生走出象牙塔,走进田间地头,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和村庄规划,目前已完成105个。

如果说城乡融合发展是一盘棋,科学规划无疑是其中的“先手棋”——城与乡是什么关系,县乡村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同的乡村如何蹚出个性化发展路子,都需要规划引领,一体布局。

“我们坚持把县域作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在县域范围内统筹谋划县城、乡镇、村发展,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目前,省市县三级已完成乡村振兴5年规划编制,乡村两级制定乡村振兴实施计划或方案。“我们鼓励采取镇村联编、村村联编等方式,实现全省实用性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如今,在城乡融合发展这盘全局棋中,福建的每一个村庄都能精准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在推进中的新一轮村庄分类工作,将全省1.4万多个建制村划分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稳定改善、收缩待定、搬迁撤并村、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海岛发展、侨台赓续村等9种类型。它们在共性中发挥个性,在共融中实现共进。

以城带乡,共建共享

初夏时节,东山县樟塘镇港西村村民林锦光,最爱茶余饭后去家门口的大碑溪畔走走逛逛。这里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不过,几年前,他一度想要搬离。

当时,这里还是一片黑臭水体——村里的生活污水、养殖污水都往溪里排,一到夏天,蚊虫滋生,臭气弥漫。挨着大碑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林,打心底羡慕城里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一溪污水,把城市与乡村划分得泾渭分明,也让市民与农民的获得感相去甚远。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东山在全岛推行城乡污水一张网收集处理机制。当地发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效益,将村庄生活污水统一接入市政管网。

港西村率先为300多户村民进行三级化粪池改造,同时将村里原有的排水沟改造成雨水排放系统,实现全村雨污分流。如今,全村生活污水100%收集、100%处理、100%达标排放。大碑溪以及周边村民的生活,由此实现美丽蝶变。

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最直观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往村覆盖、向户延伸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为此,福建直面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城带乡,加快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持续补短板、强弱项。

——全面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镇镇通干线、82%陆域乡镇30分钟上高速;全面推进73个县(市、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55%;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农村地区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分别提升至99.97%、99.89%;建设县、乡、村农村物流三级网络体系,实现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邮政企业建制村通邮率均达100%;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所有乡镇5G网络覆盖和所有建制村光纤、4G通达。

——切实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推进12个国家级、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建设,实现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基本覆盖全省乡村学校;健全医疗保障服务网络,实现医保经办服务“掌上办”“一网通办”,10561个村卫生室服务能力达国家基本标准;完成1130所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乡镇(街道)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74.2%。

行走在福建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市与乡村,不变的是物理距离,但心理距离正逐渐拉近。共建共享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有油然而生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畅通渠道,双向流动

“终于在城里安家了!”

张剑峰从农村老家来到德化县城务工10年,一直和父母蜗居在十几平方米的出租屋。虽然工作生活都在城里,但他总觉得难以真正融入。几年前,德化启动建设进城务工人员安居工程,以限价房的形式,面向新市民提供房源。很快,张剑峰以低于周边商品房的价格买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正式落户县城。他不仅在户籍,也在心理认同上,完成了身份转变。

德化县地处泉州西北部山区,却实现了高度城镇化。1978年以来,城区常住人口从不足1万增加至20多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80%。产业集聚,带动了这场农村人口“大转移”。近年来,当地推动陶瓷企业从农村向城关集中,再向园区集聚,先后开发8个总面积近万亩的工业园区,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岗位10多万个。

农业人口市民化,不仅要进得来,更要留得住、融得进。

要住有所居,累计建成经济实惠住房2.7万余套;学有所教,推行进城务工子女“零门槛”就近入学,和城市居民子女同等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病有所医,建成4个重点医疗项目,新增医疗床位1100张,县内就医患者在县级医院门急诊比例达91%、住院比例达98%。

曾几何时,城市和乡村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资源要素难以双向流通和平等交换。如今,鸿沟逐渐消弭,渠道更加畅通。

近年来,福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农民工稳岗就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补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率先启动全域范围内户口迁移“跨省通办”。目前,全省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37.7万人。农民融入城市,市民扎根乡村。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干部、入乡创业者,以不同的身份参与乡土建设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汇聚人才合力。

不仅仅是人才,资本、土地、科技等资源要素,也在流动中紧密互动。建立“一网联通”覆盖省市县乡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全省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率达36%;开展集体经济股权抵质押融资,推进12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试点建设;创新碳排放企业合作造林、“一元碳汇”交易、林业碳汇贷、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等做法,林业碳汇成交量、成交额均居全国前列……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的良性循环正在加速形成。城市与乡村,在融合中走得更近,共同迸发出发展新活力。

责任编辑:蔡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