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时政 > 正文

共建共享 共富共美——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侧记

2024-05-28 07:38:2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东南网5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萧镇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故乡,那里有山有水,还有化不开的乡愁。

2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如何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福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5月27日,全省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漳州市东山县召开,省市县党政“一把手”走田间地头,看发展变化,听成功经验,探寻建设福建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路径。

“既是一场乡村振兴的推进会,更是一场干部‘振心’的现场会。”参会人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一路想,“晾晒比拼”找差距,“比学赶超”促提升。

县域统筹 城乡一体

城与乡,如同并蒂莲,花开两朵,各有芬芳。

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怎么走?首要的是处理好城乡关系,以“城乡一盘棋”理念推进城乡融合。

5月的东山,海风轻拂,木麻黄摇曳。

参会人员走进东山智慧水务中心,长达10米的大屏幕上,全县各种水务信息都汇聚在这里,数据实时更新。

“东山是海岛县,淡水资源极为匮乏。”福建水投集团东山水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舜添说,谷文昌老书记在东山工作期间,把兴修水利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多年来,东山传承弘扬谷文昌精神,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供水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2021年,建成全省首个智慧水务系统,全县城乡供水管网信息实现“一站式”管理。

“全县供水管网的压力、流量、水质,各污水处理站点和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这‘一张网’就可以尽收眼底,甚至哪家哪户家里漏水、忘关水龙头、水压不稳定等,我们也可以做到远程监控。它就像人的大脑,调动支配一切。”王舜添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会场内外,“把县域作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成为共识。

经验交流中,各地分享城乡融合如何蹚出新路子——

规划引领,整体谋划。南平市以县域为单元,统筹编制乡村振兴规划,构建“一带三沿、百村示范、千村推进”新格局。

以城带乡,共建共享。莆田市围绕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打造7个乡村振兴重点片区,推进乡村连片提升改造。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8∶1,走在全省前列。

做强城关,统筹发展。德化县深入实施“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风貌焕然一新。

“全省将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格局。”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以中心城区为龙头、县城为纽带、小城镇为节点、村庄为支持,推动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去年底,我省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千村示范引领、万村共富共美”工程走具有福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实施意见》,提出2024—2028年全省平均每年统筹整合资金25.6亿元,用五年时间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1000个以上,带动全省1.4万多个村全面振兴。到2027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以内。

做优产业 带农增收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走在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的民宿电商一条街里,多家民宿客来客往,电商直播间里吆喝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脱贫致富的澳角渔民,把渔村当景区来打造,用好“海上动物园”等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村庄环境、建设澳角景区,拓宽乡村旅游、海上物业等增收渠道,发展渔家乐、海上体验游项目,实现联村带农增收。2023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0万元,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

乡村振兴道路上,如何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成为参会代表共同思考的话题。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同样靠海的连江县,锚定向海图强的方向,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下海”,以工业化思维打造“海上粮仓”。同时,积极打造“世界渔都”城市名片,构建从育苗—养殖—加工—品牌—销售—餐桌的“一条鱼”“一粒鲍”“一根海带”全产业链。

“推动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闽侯县县长施家雄说,闽侯虽不靠海,但发挥优势、靠城吃城,围绕打造闽侯“菜丫好”农业品牌,做大做强金鱼、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茶叶等六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建设,推动农业品牌立起来、走出去。

东山靠海,闽侯靠城,古田县则靠山。“我们以菌立县,走好食用菌开发的路子。”古田县委书记张成慧说,当地探索“县域工厂化”,形成“设施化栽培+社会化服务+工厂化生产”模式,2023年食用菌全产业链总产值255亿元。

八闽大地上,一个个看似普通的“土特产”正变成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器。

向美而行 各美其美

在很多人眼中,乡村带点“土气”,而艺术是散发“洋气”的。当乡村邂逅艺术,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用柚子皮做漆碗、在石头上绘画、笋壳变身工艺品……会议期间,一场名为“艺见乡韵”的全省民间美术暨乡村文创展令人印象深刻。

乡村振兴路上,文化和艺术有何作为?

“向云端,山那边,海里面,真实的我应该走向哪边……”走进位于东山县樟塘镇南埔村的谢谢里“新农人”部落,古厝红墙绿树,熟悉的歌声飘荡在乡间小路,让人不觉慢了脚步。

牛棚变身摄影棚,原本破旧不堪的老宅化身为古琴室、书画室、手作工作室等。这个新崛起的网红文化小村让参会人员眼前一亮。

政府出力、村民出屋、创客出智,南埔村探索以“认养”的方式,引入“新农人”“新创客”“新乡贤”认领改造古旧老厝,实现了古厝腾笼换鸟、人居环境美美与共、村庄产业华丽转身。

从“环境美”到“生态美”,从“生态美”到“人文美”,乡村振兴之路,是一条生态文明之路、美丽宜居之路,不仅要注重“美丽颜值”,更要涵养“精神内核”。

“今生戴花,来世漂亮”,在泉州蟳埔,随处可见慕名而来体验“簪花香满头”的游客。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成为带动当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原本安静的小渔村因为“一朵花”热闹起来,乡村振兴走出了新路子。

留住乡愁,不仅要留住青瓦白墙,也要让老村子的文脉“活”起来。

“自然衣、传统魂、现代骨”,在永泰嵩口古镇,通过引进台湾先进的文创经验“针灸模式”,经过闽台乡建团队的修复改造、活化利用,昔日的破败古镇已“复活”焕新生。

越来越多的美丽乡村,有看山望水忆乡愁的“看头”、有形式多样的“玩头”,让人有再来一次的“念头”。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能照猫画虎,不能脱离实际搞‘一刀切’。”省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说,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