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思考
2024-05-28 17:16:3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肖练冰 |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创建浦城绿色发展 浦城县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思考 浦城县位于福建省最北端,踞八闽上游,地处闽、浙、赣三省四地七县交界处,古称“入闽咽喉、东南锁钥”,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近年来,浦城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中获得殷实硕果。 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争当生态文明建设典范”中心工作要求,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殷殷嘱托,结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浅析近年来浦城县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对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确保浦城绿色发展行稳致远的最根本保障。 近年来,浦城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政绩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成立浦城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落实,重点抓好环境质量改善及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用心谋划空气质量提升、流域整治、土壤污染等源头防控项目,努力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治理修复与绿盈乡村振兴,通过“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绿色发展考核评价”等行动,紧密配合各级环境保护督察,夯实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基石,极大增强了生态文明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能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浦城发挥优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安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当前,浦城正面临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加速旧城改造等系列重要任务。围绕“护绿、扩绿、转绿”,加强环境保护,推行“产城景文”“生态银行”“武夷品牌”建设,促进房地产业、休闲观光业、商业服务业发展;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工业及物流业等行业发展;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发展;打通“两山”转化“最后一公里”,努力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提高全民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 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浦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的需求,积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强化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建设力度。近年来,浦城坚持“修山、治污、增绿、整地、扩湿”并举,全力筑牢闽江源头生态屏障。紧扣南浦溪流域保护核心,全力打造“清新福建·诗画浦城”旅游品牌,创新“商、居、文、游”一体的水岸经济模式。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投入资金约3.55亿元;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重点打造18个精品村,全面推进20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着力以点带线、连线成片,推动乡村颜值大提升;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环境保护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广泛开展美丽庭院、绿色家园、“巾帼护河”“河小禹”等志愿服务活动,绿水青山的理念根植人心。成功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和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等国家级金字招牌。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持续打好“碧水、蓝天、良田、青山”保卫战,一体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造乡村振兴。通过绿色发展让浦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使美丽山川与优质人居有机融合、交相辉映,顺应浦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当前浦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环保工作总体来看势头良好。但也必须看到,随着全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实施以城市化为主导发展战略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环境空气质量不容乐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等系列工程大面积施工造成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负载严重;城乡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城乡生活污水配套管网建设缓慢,生活污水收集率较低,造成城市内河、小流域水环境质量不稳定;部分生产经营者环境保护主体意识淡薄。部分经营者环境法律观念差,项目违规建设、禽类无序养殖、企业跑冒滴漏等仍时有发生,是制约浦城实现绿色高速发展的主要问题;城市发展与企业的邻避效应仍有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范围逐步向外衍生,部分早期建设投产企业与新城之间的邻避效应显现。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有待提升。基层环境行政执法、监测人员严重不足,监测技术力量和执法装备薄弱,造成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无法充分满足监管要求,日常工作捉襟见肘。 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 压实绿色发展责任。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扎实推进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和南平市委“五争”目标,持续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全面对接“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把好项目生态准入关,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城乡、倡导绿色生活。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切实算准“绿色账”、打好“绿色牌”、走实“绿色路”。 补齐绿色发展短板。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全力推进污染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健全完善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和污染天气应对机制,重点实施“三尘”“三气”“三烧”整治,注重综合施策、联防联控和协同治理;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标本兼治,优先保护饮用水,突出治理流域水,监督考核断面水,积极防控地下水,全面处置污废水;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从“打基础、防风险、立制度、控源头、抓示范”方面着手,健全污染地块调查、风险管控和效果评估等监管体系。 健全绿色发展体系。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绿色发展体系。聚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治理体系构建、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领域大胆改、深入试,持续探索“森林生态银行”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切实落实排污权交易制度,着力拓宽“两山”转换通道,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绿色发展注入活力动力。 (作者:杨晖 系南平市浦城生态环境局分党组书记、局长)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