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浦城县博物馆通过数字化和“博物馆+”拓展传播服务功能
www.fjsen.com 2024-06-02 08:26:58 吴旭涛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在浦城县博物馆研学的学生通过图片、数字化演示等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东南网6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袁野 文/图)

“浦城的文明史,原来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近日,浦城县博物馆迎来又一批研学者,浦城职业技术学校的师生们正在这里上一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主题课程。师生们穿梭于新石器时代的陶豆、陶尊,青铜时代的黑衣网格纹穿孔陶钵、青釉三系原始瓷盂等藏品之间,一边看一边听讲解,并记录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福建考古界,有“地上文物看泉州,地下文物看浦城”之说。浦城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自古为中原入闽第一关,有着约4000年的文明史、1800多年的建县史。浦城县博物馆把3632件奇珍异宝“收纳于册”,运用数字化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向当代人讲述着古老文明故事。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

一走进浦城县博物馆,满满科技感扑面而来。在裸眼3D数字展柜旁,在多人触控超清数字墙前,学生们排着队,通过数字化触控设备和文物3D模型互动。

“我们创新开展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制作出精确的三维模型,让观众可以接近最真实的过去。”浦城县博物馆馆长吴卫华介绍。

浦城县博物馆投资6000余万元,建筑总面积6100平方米,馆藏文物3632件,其中珍贵文物1615件。除了实物的保护,博物馆对文物资源进行数据采集,以数字化建模的方式保存下文物的珍贵信息,让尘封已久的浦城文物“活”起来。目前,该馆完成珍贵文物数字化160件。

“通过观看3D数字展示,感觉这些具有厚重历史的文物‘活了’过来,不仅让我了解到浦城丰富的历史文化,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场景。”浦城职业技术学校2022级3班计算机专业学生刘子冬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这项工作成为浦城活化文化遗产的重要经验。2022年,“浦城县博物馆沉浸式数字文物交互体验设备”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展出;2023年,博物馆“文物裸眼3D展示平台”获第八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优秀奖。

登上博物馆二楼,“浦城历史文化通史”展厅,则把观众带回到远古时代。以时间为轴,丰富的雕塑、图片、数字化演示,再现了猫耳山商代窑群遗址、管九土墩墓群两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牛鼻山遗址等先秦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浦城文物的“纵不断代、横无缺项”,让浦城县博物馆在福建的县级展馆中脱颖而出。

“博物馆+”,让博物馆“火起来”

“除了展览,我们还不断加强馆校、馆馆、馆社合作,对接科研院所,让文物在挖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吴卫华介绍,自2017年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在浦城进行考古发掘以来,博物馆与该院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联合举办系列学术讲座,策划“厦门大学浦城田野考古成果展”,通过考古发现带动展馆建设、学科建设。

浦城青白瓷闻名遐迩。今年,博物馆还与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开展合作。“我们计划通过科技分析、对比分析、调查勘探、认知研究等,对浦城青白瓷文物进行探源,发掘浦城青白瓷历史文化价值,为文物的科技鉴别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文物保护和当地青白瓷产业发展。”吴卫华说。

除丰富馆藏和进行专业科学研究,浦城县博物馆还开展了多样化的展览和活动。“博物馆+”,让古老文物“活起来”,也让博物馆“火起来”。

据介绍,目前浦城县博物馆正开展具有资源特色的品牌教育活动。比如,定期设置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共建博物馆青少年研学教育项目,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等。同时,结合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博物馆还开展传承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体验活动,让研学者动手,模拟考古挖掘、陶艺制作、剪纸制作等,既有科技感,又有趣味性。

去年博物馆新馆建成以来,该馆组织开展了各类活动30多场,参观人数达到18万人次,其中学生占比40%。在博物馆组织研学的钟老师告诉记者,博物馆的课程把传统文化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不仅是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更是对专业课程的实际展示。不少学生说,“我越来越爱逛博物馆了”。

吴卫华说,下一步,博物馆将拓展好“博物馆+”,不断推进数字化建设,开展线上展览、线上公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同时,以闽越文化、朱子文化等为载体,借助社会力量打造“博物馆+图书”的15分钟品质文化“共享阅读空间”,将博物馆拓展成阅读、休憩、参观、活动等全龄共享、融合开放的为民服务空间。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