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山海人家·返乡兴业的故事|“门外汉”十年痴迷竹海终淘真金
www.fjsen.com 2024-06-05 17:36:03 王倩雯 黎臻懋 来源:东南网


02d332a2f4a7aeab2f864e715aeb74bf_6.gif

京胡,以其灵巧的身形和嘹亮的音色,在京剧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闽侯紫竹作为京胡制作的首选原材料,一直广受北方乐器行业的青睐。

陈行辉展示由紫竹制作而成的京胡 东南网实习生 李子莹 摄

“我们六锦村的紫竹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来自福州市闽侯县大湖乡六锦村的陈行辉表示,“作为村里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好好培育这份资源,续写闽侯紫竹与北方京胡的历史情缘。”

今年已是陈行辉回乡经营紫竹的第十个年头。经过多年的历练,他从紫竹的“门外汉”成长为“知音”,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航者”。

竹海情深 归乡筑梦

紫竹,凭借其生长迅速快、成林早、经济效益显著的特性,成为乐器制作、工艺品加工和园林绿化的理想材料。

茂密的竹林 东南网记者 王倩雯 摄

六锦村,一度以盛产花皮紫竹而闻名,过去长期为北方提供乐器原材料。但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不畅,再加上早前竹农们各自为战,只出售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紫竹的价格一直上不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紫竹的村民日渐稀少,只有陈行辉的父亲陈光一直在坚持。

从小在竹林中长大的陈行辉,对这片翠绿的世界怀有深厚的感情。长大后,陈行辉跟多数年轻人一样,走出村庄施展拳脚。他在外地从事过农资、电器的销售,收入可观。但村中曾陪伴他成长的紫竹林却杂草丛生,破败不堪,尽显荒芜之态。

面对家乡的变迁和父亲的坚持,陈行辉心中五味杂陈。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能为家乡的紫竹做些什么?是否能让这片曾经繁荣的竹林重现生机?

航拍竹林 东南网记者 吴德城 摄

2014年,陈行辉陪伴父亲前往北京游玩时,意外听到一位制琴老师手捧资深名家手记向大家介绍,制作京胡的首选材料正是来自闽侯的紫竹。这一消息让陈行辉深感震撼,也让他看到了家乡紫竹的潜力和价值。于是,陈行辉满怀希望地回到家乡,欲在紫竹产业上有所作为。

万事开头难。陈行辉很快便体会到经营紫竹的艰辛。同年,他和父亲不辞辛劳地背着紫竹,前往北京参加一个展会。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紫竹一根还未售出,就被场地管理方没收了。原来,他们误打误撞地走进了音响展,而非他们预期的竹制品展。

“那次小插曲确实让人印象深刻。”陈行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带着一丝笑意,“从那之后,我们会提前做好参展攻略,再也不担心走错场了。”

竹韵悠扬 振兴启航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经历过失败的陈行辉“越挫越勇”。2015年,听说北京有国际乐器展,陈行辉毅然决定再次北上,并带上精心挑选的400多根紫竹。让他惊喜的是,刚到展会,两袋紫竹便被一抢而空。

陈行辉带着闽侯紫竹参加展会 受访者供图

“这些竹子好在哪里?这里面有什么区别?”但在展会上,面对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的疑问,陈行辉却一窍不通。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对紫竹在乐器制作中的要求和标准一无所知。

老师傅的话点醒了陈行辉,对自己的产品不熟悉,怎么能卖出好价格。他还发现,村里祖祖辈辈种植紫竹,却从未有人对此深究。至此之后,他在参展时,都会积极向展会上的制琴师傅请教,甚至前往山东、天津、河北、上海等地,拜访当地有名的制琴师傅,深入了解乐器制作对紫竹的特定要求。

“以前只知道一股脑的扛着紫竹出去卖,但从工艺师傅那学了经验后才知道,一般竹节在37到43厘米之间的紫竹才是生产京胡杆的上乘之选,且每一节的规格都有特定的要求。现在我都会筛选出长度合适、花色漂亮的紫竹进行烤制,再拿去展览现场售卖。”陈行辉表示,现在市面上也有用罗汉竹制成的京胡,但一般规格合适的罗汉竹较少。

陈行辉展示紫竹 东南网记者 吴德城 摄

几年下来,通过努力学习,陈行辉逐渐对制作乐器所需的高品质紫竹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他明白,只有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后的紫竹,才能卖出好价钱。于是,他开始专注于紫竹的精细选料和品质提升,学习烤制技术,以半成品形式将优质紫竹引入专业乐器展,进一步增加了紫竹的附加值。

“以前是中间商来村里收竹子,再转手卖给乐器厂家,农户获利微薄。”因此,陈行辉积极推动成立六锦边洋竹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对村里紫竹进行直接收购。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户收入,还搭建起与乐器厂家直接沟通的桥梁,帮助农户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优化种植策略,提升紫竹品质与产量。

刚烤制过的紫竹杆 东南网记者 王倩雯 摄

“起初,由于对市场一无所知,我们并没有想过能赚多少钱,只要能保本,我们就去开发市场。”陈行辉回忆道,“后来,我们和北京做乐器的老师们建立了长期的联系,逐渐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

与合作社合作多年的北京关东唐琴社的唐群老师,对闽侯紫竹赞不绝口:“合作社提供的紫竹质量值得信赖。闽侯六锦村的紫竹不仅花色好,而且音色也好,特别适合用来做京胡等乐器。”

竹海共富 乡贤引领

曾几何时,在六锦村这片翠绿的竹海之中,村民们的紫竹如同遗落在山间的明珠,尽管价值连城,却因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和加工手段,其价值被大大低估。

一根紫竹,仅能卖得两毛钱的微薄收入,且市场波动大,销路极不稳定。这样的困境,让村民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但自从合作社成立后,每根紫竹的收购价提高到了1.5元。部分品相好的紫竹,经大师加工制作后,能卖到几百乃至上千元。这大大提高了村民们的收入。隔壁村有一户,年收入最高达到了二十多万元。”六锦村党支部书记陈华谈到成立合作社时表示。

陈行辉在竹林示范基地讲解紫竹 东南网实习生 李子莹 摄

“比起其他竹子,紫竹的产值虽然高,但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花费更多的人力,也更为辛苦。这对于年轻人而言,吸引力有限。”陈行辉并没有满足于紫竹产业的成功,他还充分利用家乡的绿水青山和茂密的竹林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多元化经营。生态养殖、竹笋种植、高山云雾茶销售等业务相继展开,为村民和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增加就业和收入来源的机会与可能。

同时,近年来,六锦村在大湖乡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党建引领+乡贤助力+产业兴旺”的发展模式,深入开展“我的家园我建设”行动,在陈行辉等乡贤的“领航”作用下,六锦村开辟了一条以紫竹为龙头产业的乡村致富路。

陈行辉建立的竹林示范基地 东南网记者 王倩雯 摄

新鲜的紫竹在火焰的炙烤下会逐渐变黑,但经过旋转烘烤、擦拭、涂抹蜂蜡等多道工序后,又变得光泽无比,仿佛重获新生。六锦村紫竹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这一产业的成长,需要村民们的不懈努力,需要政府的鼎力支持,更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然而,正是这些波折与投入,让六锦村的紫竹产业如同重获新生的紫竹一般,愈发坚韧不拔、璀璨夺目。

东南网出品

总策划:曾武华 许上福

策划: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

记者:王倩雯 黎臻懋

视频:吴德城 黎臻懋

责编:李雅兰 林瑶 

责任编辑:李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