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7日讯(本网记者 李巧婷 高颖)今年6月8日是第16个世界海洋日暨第17个全国海洋宣传日。福建有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3752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像一条蓝色飘带点缀八闽秀美山川。依山傍海的福建,闽人与海密不可分,拥有独具特色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福建,海盐有着千年的历史,2022年福建海盐沿用千年的传统晒制技艺入选第七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高质量福建海盐 工艺繁复
凌晨三、四点的泉港,星光尚未完全隐退,天边已渐渐泛起鱼肚白。泉港区山腰盐场的盐工们迎着微凉的海风,早已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工作。“哗~”偌大的盐田回响着海浪般的声音,原来是盐工们赶到海边纳早潮的声音。
山腰盐场盐工赶早在盐田劳作 郑成乐 摄
福建海盐盐田 郑成乐 摄
山腰盐场东海工区水闸工庄青海在这片盐田上已经工作了近40个年头,他介绍到,纳潮有“连晴天纳潮头,短晴天、雨天纳潮尾。”的说法。由于天气的不同,海水的浓度也不同,才有了纳潮头、潮中、潮尾的说法。庄青海说:“纳潮实际上是涨潮时纳入海水的过程。看似简单,却工序复杂和讲究。纳入海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原盐的质量和产量。”
而在盐田另一端的结晶池中,山腰盐场东海工区四单队长庄秀清正头戴斗笠,手持盐耙带领盐工们一刻不停地忙碌着。他们得赶在太阳完全升起前,将池子里的盐扒出,以免影响下一轮的结晶。
“福建海盐的结晶是短期和小池结晶,和北方的长期、大规模结晶有明显区别,生产更注重精耕细作,有咱们自己独特的结晶工艺,如此也造就了高品质的海盐。”庄秀清向记者介绍到,结晶过程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旋盐,这是福建海盐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工人们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种、质量标准需要采用不一样的旋盐作业方法。在酷热的夏季,蒸发量大,结晶池底热度高、升温快,大家必须顶着大太阳和高温在结晶池里进行旋盐作业;在寒冷的冬季,晶核容易黏附在池底,降低结晶速度,为了使结晶颗粒均匀,提高晶体的纯度,盐工们得冒着严寒进行多次旋盐和翻动盐粒,这样产出的盐才能达到颗料均匀、粒度适宜,是真正原生态、纯天然、全人工的优质好盐。
盐田守护 匠心传承千年
据了解,福建海盐主要产区正位于北纬25°,紧邻北回归线,年均日照时间长、天然形成黄金阳光地带,是晒制优质海盐的理想地带,占据全国传统人工日晒海盐70%以上产量,海盐食盐年产量达30万吨以上。时至今日,福建海盐仍沿用传承千年的七步走水晒盐技法,完全依靠大自然的阳光、风,让海水层层筛滤、纳潮、制卤、结晶、旋盐、扒收、淋卤、堆坨,历时多日自然日晒而成,每一个步骤纯天然、全人工。
山腰盐场盐工正在旋盐 郑成乐 摄
福建的盐田作为全国唯一政府保护的传统人工天然海盐产区,是全国传统人工日晒海盐最大产地。为保护好盐田资源,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盐田保护促进盐业健康发展六条措施的通知》,要求对现有盐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取得良好成效。为进一步保护盐田资源,确保有法可依,完善福建省盐田保护立法,2023年12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福建省盐田保护管理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于2024年2月1日起施行。不仅为福建海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更为海盐产品的品质和食盐供应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充分利用好这一天然海洋资源,福盐集团作为福建省唯一依法从事食盐生产、销售的省属国有大型企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将盐田藻垫应用在盐业生产上,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通过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措施,不断改造升级结晶池。2023年7月,福盐集团与山腰盐场签订合作经营协议,为福建海盐这项非遗传统技艺赋予新的发展动能,助力实现绿色经济、海洋经济和文旅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