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挺进更加广阔的“蓝海”

2024-06-10 08:37:52 作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李雅兰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6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渔业,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品资源,也是海洋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6月初,走过第16个年头的福州国际渔博会落下帷幕。渔获满满,帆影点点,当我们望向福建这片大海时惊奇地发现,它正在向深向远再澎湃。

转型养殖,造就富饶“福海粮仓”

霞浦的海带、宁德的大黄鱼、福鼎的鲈鱼、福清的鳗鲡、连江的鲍鱼、福州的鱼丸……渔博会现场,鲜活的渔获,喷香的美味,在视觉味觉的双重体验中,富饶的“福海粮仓”如此具象。

3752公里的曲折海岸线、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涵养出湾多滩广的自然资源,这是福建靠海吃海的先天优势。

从认识海洋起,福建的先民就耕海牧渔,兴渔盐之利。改革开放之初,依托傍江靠海的优势,福建海洋捕捞业迅速发展。

但是,近海水产资源有限,只“捕”不“养”,难以持续。这不仅是福建的困境,也是全国的难题,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国水产品产量始终徘徊在450万吨左右。

如何端稳饭碗?1979年全国水产工作会议明确,今后产量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发展养殖。

福建积极响应,开发海洋、发展渔业,相继作出“大念‘山海经’”“开发‘海上田园’,加快发展水产事业”“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战略部署。

1995年10月,中共福建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将水产业列入全省培育的五大支柱产业。1994年至1995年全省加强水产养殖业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

1996年,全省水产养殖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1998年,海水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海洋捕捞产量,达200万吨以上,成为市场水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

技术创新,成为养殖量不断攀升的重要引擎。濒临灭绝的大黄鱼,在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刘家富及其项目组的努力下,先后实现了人工育苗和养殖增产。2000年,宁德开启大黄鱼产业化养殖,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四大海鱼之首。

继南移养殖试验成功,并解决度夏难题之后,福建海带育苗技术创新脚步加快,与北方科研院校育成了“三海”“黄官”等多个丰产、性状优良的优势品种,助推福建成为海带主产区。

进入21世纪以来,水产种业作为水产产业链的源头,成为引领福建养殖业绿色发展、推进渔业现代化的硬核“芯片”。

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团队历经11年努力,研发出了“绿盘鲍”国审新品种,紧握良种“芯片”,加上南北转场、冬夏对调的养殖模式,福建鲍鱼占全国产量的82.7%。

大力推进牡蛎种业技术攻关,培育出“金蛎1号”等新品种,实现南方三倍体牡蛎苗种产业化生产,助力福建成为牡蛎之乡。

“中国经历藻类、虾、贝、海水鱼、海珍品等5次海水养殖浪潮,福建均参与并逐步壮大,形成育苗技术体系优势,加上福建的地理条件,渔民富有探索创新的精神。”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林琪所长表示,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今日福建海水养殖的地位。

走向深远,智慧渔业方兴未艾

传统的海水养殖都在近海,当沿海近岸养殖空间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渐趋饱和,如何养出更多更好的鱼?向深,走远,成为必然。

渔博会智慧深远海渔业馆内,陈列近10座养殖“重器”。从“乾动”系列、“定海湾”系列到渔旅融合的“闽投一号”,以工业化思维打造“蓝色粮仓”,就是福建养殖业走向深远海的点点帆影。

距离海岸3公里外,大黄鱼、鲍鱼住进“深水豪宅”。活动空间大,水质也更好、水流更急,藻类、浮游生物种类丰富。与近岸养殖相比,大黄鱼肉质更加紧实、清甜鲜嫩,单位产值是传统养殖方式的10倍。

传统渔业养殖,全凭经验和体力。而深远海养殖装备,靠的是智慧助力、数字赋能。

“福鲍一号”配备了水质监测、自动增氧、远程数据传输系统等设备;“定海湾一号”安装监控系统,实时养殖影像通过网络直接传输到手机App;“闽投一号”平台设有50平方米智慧渔业中心,集合声呐、光学、视频等多种探测技术。从木头渔排,到塑胶渔排、重力式深水大网箱,再到深远海养殖平台,大黄鱼“换房记”成为全新“蓝色竞争”的开始。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年中,农业农村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深远海养殖的指导性意见,清晰指明了未来方向。

目前,全省已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达18台套,养殖总水体超过47万立方米。以装备为基,以数字为魂,福建正在大步迈向渔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劈浪前行,挺进世界“蓝海”

在水产贸易和加工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福建的水产企业正在积极“买全球、配全球、卖全球”。

作为渔博会主宾国,南美的洪都拉斯首秀福建,驻华大使亲临现场,为洪都拉斯虾“吆喝助阵”。连续2年设展迎客的中印尼“两国双园”展区,有7家印尼涉渔企业来此寻觅新机遇。

拥抱世界,福建敞开了山一般的胸怀。逐梦深蓝,福建有着海一样的气魄。

作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始发地,1985年3月10日,福州马尾,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的13艘渔船出发前往西非海域,拉开了全国远洋渔业发展序幕。如今,我省共有27家远洋渔业企业,远洋渔船600余艘,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宏东、宏龙、正冠等企业驰骋大海,加大深海资源开发力度,带回远洋渔获,丰富餐桌。

加速融入全球海洋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印尼“两国双园”成为窗口,更是舞台。

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驻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的企业。积极响应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号召,他们携手印尼三林集团打造“全球印尼海洋渔业中心”,将印尼优质渔业资源引进国内,推动两国渔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

印尼水产公司PT.TOBA SURIMI INDUSTIES是第一次来到福州参会。罐头冷冻食品是企业优势,希望未来借助中印尼“两国双园”平台实现互利共赢。

在渔博会同期举办的以“东盟与中日韩海藻合作”为主题的海洋经济与渔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海藻协会与印度尼西亚海藻协会签署科技合作备忘录,5家中国企业被授予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示范基地。

据了解,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以及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是全球海藻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中国藻业协会副会长、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刘涛表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海藻产业,多国将构建一个“10+3”的政、产、学合作交流平台,以此推动区域协同和繁荣发展。“我们希望共同开发更多更优质的海藻产品,推动加工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增进更多国家的百姓福祉。”

临海而生、凭海而兴、向海图强,挺进更加广阔的世界“蓝海”,奔赴新的星辰大海,福建继续劈浪前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