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少年朱熹求学:必效先觉之所为

2024-06-11 10:33:21 作者:陈罕含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古今中外教育家认为,幼少之年是一个人人格、志趣最关键的定型期,也是教育等外力最易发挥作用的阶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比喻为“坯模”,如同建造房子必须先打的地基。地基愈牢固且向下扎根,将来才愈可能成为各领域栋梁之用,乃至成为圣贤。

朱子被后世誉为“朱圣人”,是古代儒学、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巨擘,后来著作、事迹人多熟悉。唯其少年之时,已似个“圣贤坯璞”否?周遭环境、人事对年幼的朱熹兴发何种感受、启迪,似可从《朱子年谱》及文章、语录中寻溯一番。

朱熹的父亲朱松“以同上舍出身”的进士资格入仕,官至左承议郎(朝官),因此朱熹出生在当时千分之二的“官户”人家。士人之子学仕,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朱熹五岁就在尤溪入小学,始诵《孝经》,即书八字于其上:“若不如此,便不成人。”一日,开始疑惑:“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不久,长兄、二兄相继夭没,因此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颖异的幼子朱熹身上。朱熹始作诗文,乡贤称为“力能扛鼎”,克继其父以诗名的风迈。十二岁朱熹生日,朱松贺诗“骎骎惊子笔生风,开卷犹须一尺穷”。朱松从事二程之学,日诵《大学》《中庸》之书,浸润在父亲的琅琅读书声中,朱熹亦少好此学,每日早起诵《中庸》《大学》十遍,从不间断,打下后来推出《四书集注》这一儒学经典的基础。

经历“十年寂寞抱遗经”的孤独辛苦,他说幼年读《四书》的时候非常艰辛,汉唐古注不惬人意,“四旁皆无津涯,只自恁地硬著去做”。直等看到《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仿佛一束亮光透出纸背,喜不可言。又读到吕大临《中庸解》《孟子》“自暴自弃”章,觉悚然警厉,不能自已,作《不自弃文》。可见朱熹踽踽独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坚定向前与苟且随流的“天理”与“人欲”之间的交战,所以他在《训蒙绝句》中告诫“为学常思唤此心”“才昏自觉中如矢,猛省猛求则明存”。

强烈的求知欲让他对问题不轻放过,一探到底,“某旧年思量义理未透,直是不能睡。初看子夏‘先传后倦’一章,凡三四夜,穷究到明,彻夜闻杜鹃声”。夜间复习老师白日的讲解,遇有疑处,明日复去请教,不稍等待迟疑,即“某向来从师,一日间所闻说话,夜间如温书一般,字字仔细思量过。才有疑,明日又问”。

一般人只注重老师讲授的内容,朱熹却会通过与老师的接触,去尽力了解知识背后的人与更深层次的知识。在《跋家藏刘病翁遗帖》中,他自述早年求学于刘子翚,子翚开始只像对待一般学徒那样,传授一些科举时文的知识、应试法则。然而,朱熹长期观察、暗自揣度,认为老师平日所教与他本人生活中的气象、胸怀并不相同,就以此请教。子翚“欣然嘉其有志,始为开示为学门户,朝夕诲诱,亹亹不倦”。

朱熹字“元晦”,就是刘子翚所起。子翚以“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为期许,希望朱熹以外表“愚”“鲁”而精神内秀的颜渊、曾子为榜样,将孔门圣学继往开来。

另一次在刘子翚的处所,朱熹见到一个僧人,见他与老师说话,听完后也未就此作罢,“某遂疑此僧更有要妙处在,遂去扣问他,见他说得也煞好”。这个僧人可能就是宗杲高弟道谦禅师。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年少的朱熹不止于被传授知识,而是主动去探求“真知”“真理”,定要问个所以然。又可见他谦虚好学,会问问题,所以师友都倾囊相授、尽示所怀。在《朱子语录》中,我们看到后来成为“人师”的朱熹经常受到学生各式各样的发问乃至质疑,却不以为忤,还不时主动问学生问题,启发他们的思路,诱导他们去思考真正值得追问的问题。

若仅仅以“书斋学徒”来概括少年朱熹的话,恐怕失于肤浅片面。实则朱熹从出生开始,金兵的金戈铁马之声、家国丧乱忧虑与恢复中原的大志就不断在耳边、心海回响萦绕。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龚仪等人复起叛乱,朱松买舟携家眷避乱,七月方到尤溪。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在尤溪郑氏寓舍。朱松《洗儿诗》“有子添丁助征戍”,就感叹小儿子生在兵荒马乱之中。朱松入朝为官后,多次向高宗进谏中兴恢复大计,反对与金人和议。然绍兴九年(1139年),高宗定都临安(今杭州),元旦布诏天下,与金议和。朱松对着十岁的儿子,叹息良久。这件事到了60年后的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朱熹还历历在目,称己“铭佩先训”。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人毁和叛盟,大举南侵。宋将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以五千精兵大破十万金兵。闻讯的朱松在建阳丘氏宅为儿甥诵读《后汉书·光武帝纪》,朱熹问光武为何能以少胜多,朱松欣然手书苏轼《昆阳赋》示之,“为说古今成败兴亡大致”。那时的朱熹才十一岁,父亲已视作成人,要他了解历史、记住过去,才能明白今后如何立身。朱松的教育法乃以现实为重,从经史中汲取营养,并不希望儿子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斋式学者。后来朱熹重视《大学》,将“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贯通起来,成为逐步步入圣域的必经阶梯,也是希望学者一步步推将开,而不仅仅局限在“修身”自好之上。

朱松为官多载,从地方走向中央,且又爱吟诗作文,因此结交不少好友、长者。朱熹自小就陪侍父亲见到很多官员、学者,大大开阔了视野与胸怀。大概九岁的时候,朱松就将朱熹母子接到当时的京城。朱熹得以在临安就傅,杨师由义授以司马光《杂仪》,这本启蒙读物为朱子撰《家礼》预播种子。朱熹侍父,还见到了大儒和静先生尹焞。尹氏乃伊川先生程颐高足,朱熹回忆“尝于众中望见其道德之容,又得其书而抄之。然幼稚愚蒙,不能识其为何等语也”。虽然深刻周延的理解有待成年,然在懵懵懂懂中,朱熹对二程之道已觉“道之在人”的亲切感。

绍兴十三年(1143年),四十七岁的朱松去世。临死前,将朱熹托付给好友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即武夷三先生。三人视朱熹如子侄,循循诲诱。刘子翚兄子羽为朱熹母子筑室于崇安五夫里屏山之下、潭溪之上。曾协助张浚守川、陕抗金的刘子羽是朱熹少年的偶像,此公去世后为之作碑文,言“熹自幼得拜公左右”,“独见其居家接人,孝友乐易,开心见诚,豁然无纤芥滞吝意。好贤乐善,轻财喜施。于姻亲旧故贫穷困厄之际,尤孜孜焉”。为了弥补“不及见公履戎开府时事”的遗憾,朱熹“从公门下士及一二故将问公平生大节”,“知其忘身殉国之忠……虽古名将不能过”。

亲身与圣贤榜样接触、观摩,而非在文字上打转,对一个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影响巨大。难怪后来朱熹在注解“学”字时,以效仿的“效”来解释,“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对朱熹来说,先觉、圣贤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具体的人。即使书本上的圣贤,也需要切身体行而使得之在我。学而不已的过程,如“鸟数飞也”那般履实。

潭溪成为朱熹安身立命之所,晚年赋诗:“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暖夏凉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叫失计东迁谬,惫卧西窗日满川。”读书倦卧,山水亲人。少小即徜徉在山水怀抱之中,不断兴发朱熹对自然、宇宙、人生奥秘探索的理趣。

失去父亲的怙恃,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灶径十日九不炀”,即十天有九天难以开火。母亲却“一笑谓汝庸何伤,人间荣耀岂可常?惟有道义思无疆,勉励汝节弥坚刚”。有其母必有其子,母亲的乐观与坚毅,成为朱熹温暖而坚强的后盾。

后来的朱熹,亦不负父母之期望,成为一代大儒,并继续将道学薪火传递给年少渴知的莘莘学子。

(作者单位:福建社科院哲学所)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