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从“海创会”看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4-06-19 07:38:26 作者:李珂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让科研与产业之“手”握得更紧

——从“海创会”看产学研深度融合

东南网6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食物废料转化的新型3D打印材料、“水下助手”双链路水下无人潜航器、多组学泛癌早筛技术……6月18日,2024中国海峡创新发展大会在福州举行。大会上,各种科技项目成果、新产品争奇斗艳。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如何让更多实验室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记者在本届“海创会”上感受到,科研与产业之“手”握得更紧,产学研融合更密切,科学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创新路径浮现。

亮出高校源头地位

“企业是承载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实现创新的源头。”本届“海创会”夯实主宾高校机制,不仅再次邀请同济大学等往届主宾高校,还新增复旦大学作为主宾高校,凸显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基础性和源头性作用。

全柔性发光纤维、类脑数字孪生系统……在新质生产力创新成果馆的复旦大学展区,该校带来10多个项目参展,涉及生物医疗、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领域,展示了其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厚积累和国际视野。

“产学研合作需要一个广泛的合作网络,‘海创会’是个很好的契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把我们的优秀论文更好地写在福建大地上,实现更广更深的校地合作。”复旦大学科研院产学研合作处副主任邓峰表示,以学校彭慧胜院士团队开发的全柔性发光纤维项目为例,该项目不仅发表了四篇Nature顶刊论文,而且产业化应用前景良好。“团队研发的发光纤维具有良好的防水和绝缘性能,可以满足户外应用和人体穿戴安全需求,希望这项技术能与福建省纺织鞋服等传统优势产业的需求相结合,促成高质量产学研合作和落地转化。”

深化校企联合、产学研融合,成为今年“海创会”推动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亮点。

在同济大学展区,超深水海底飞行节点地震仪(OBFN)、同济飞鱼等项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OBFN最大工作水深3000米、海底工作时长30天。2022年8月在南海北部荔湾凹陷超深水区开展了海试验证,采集到了高质量海底四分量地震数据。”展区工作人员介绍。

“为加快学校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我们构建概念验证服务体系。”上海同济技术转移服务有限公司区域创新部负责人程雨介绍,公司作为同济大学设立的专业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全资服务机构,启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实现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到产品研制产业化落地的有效衔接。

近年来,我省出台多项政策措施,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2023年,首次实施“揭榜挂帅”成果转化类项目,还组织实施区域发展项目、高校产学合作项目和科技合作项目191项。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75.46亿元,同比增长29.6%。

“科研兵团”创新攻“尖”

记者在“海创会”发现,我省正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瞄准重大科技前沿领域,深化源头创新,激发发展新动能……

在新质生产力创新成果馆的院士展区,嘉庚创新实验室郑南峰院士团队带来4个能源材料领域项目成果,引发来宾关注。

“这个高选择性催化剂项目专注解决我国氢行业高端催化剂长期依赖进口的痛点问题,实验室开发的卡脖子新材料超高纯单体连续化加氢技术,相对现有技术采用更低贵金属含量,使用催化剂成本减半、收率提高,且产品品质大幅提高。”该项目负责人刘圣杰介绍,目前项目已完成催化剂规模化量产,并在央企实现万吨级工业应用,正与2家世界500强企业洽谈技术转让或单独项目投资模式。

“产业、市场需求是导向,企业是应用端,技术要找到结合点,与企业合作共赢。”刘圣杰介绍说,面向国家能源战略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在氢能、半导体、未来显示等领域梯次布局科技产业化研发项目80余项,已孵化出超20家高科技企业。

在产学研创新馆的闽港创新成果展区,香港理工大学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展台上,一只兔子特别可爱,而它是由咖啡渣打印出来的。“我们的新技术可以利用咖啡渣、茶叶渣等原料,将其与聚乳酸结合开发成3D打印的材料。”工作人员表示,希望这项技术成果能够在晋江落地,助力当地食品企业。

智能运动恢复穿戴系统、智能呼吸带、安全环保抗菌材料……此次该创新研究院带来的一批黑科技吸引大家眼球。该院院长余长源表示,晋江的鞋服纺织、食品等产业走在全国前列,也与学校科研方向非常契合,希望能够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近年来,我省高标准建设7家省级创新实验室,引进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平台,组建“科研兵团”,增强产业源头创新能力。同时,加快建设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线上线下高效对接,全链条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整合资源协同共享

在福建省投资集团展区,由其三家权属企业带来的创新项目成果唱主角,成为我省国企提升金融投资质效,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我省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见证。

其中,闽投深海公司是省政府战略性投资项目的承接公司。近年来,公司与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深化战略合作,开展科学实验及应用推广,推动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孵化,实现深海养殖产业链产学研的融合。

“闽投1号”是闽投深海公司投建的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远海养殖装备,可年产优质大黄鱼600吨。该公司董事长杨艳介绍,公司与厦门大学开展“适应深远海养殖的大黄鱼抗流新种质创制与应用”项目,研发了高通量标准化的大黄鱼游泳能力性状测评装置和技术,利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选育具有强游泳能力的大黄鱼抗流新品系,并以“闽投1号”作为产学研用孵化器进行抗流新品系的试验性养殖,建立适合深远海养殖场景的抗流大黄鱼养殖技术规范。

“海创会”不仅是打造新技术成果的“发布会”,更致力于加强政产学研之间的互助协作,培育开放的创新生态。在当日举行的中国海峡创新发展大会上,复旦大学与福建省六一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福建)共建协议。同济大学与福建省发改委签署了共建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福建基地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表示将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人才聚集平台、前沿研究和转化平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共同谱写省校合作发展新篇章。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