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蔡家堡的“文艺复兴”
www.fjsen.com 2024-06-21 10:16:01 萧镇平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鹅卵石铺就的村道

image.png

在蔡家堡举办的文化体验活动中,孩子们认真书写。

image.png

厦门市海沧区美术家协会组织画家走进蔡家堡采风创作。

东南网6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杨鑫 张可杉 文/图)

隆庆蔡家堡,锦绣八百年。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里,位于平和县山格镇隆庆村的古民居蔡家堡游客接待量又创下新高。人们远离城市喧嚣,到此寻找宁静与放松,体验乡村游的乐趣。

这座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古堡,随着当地乡贤回归参与规划重塑,文创引领乡村振兴,曾经人去楼空的古堡一时群贤毕至,画家、作家、艺术家相继到访,蓬荜生辉;民宿、餐饮、汉服馆等陆续建成,热闹非凡;古堡迎来多年未有之繁华,一座古堡的“文艺复兴”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保留乡愁文化

隆庆村始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从空中俯瞰,隆庆村的古堡呈U形,城墙总长度约750米,堡内有房屋100多间,每间二到三层,青砖砌墙,屋顶为硬山顶,红瓦双坡面,显得十分古朴。

随着岁月流逝,古堡内的古厝渐渐破旧,村民陆续搬出,另建新房,只留下少数居民。古堡日益衰败,偌大的空闲地建筑垃圾堆积如山,杂草丛生。

“隆庆是传统农业村,以前有养猪传统,村里有200多间猪圈,猪粪污水直排,一到夏天,密密麻麻都是蚊蝇,我们村也因此被称作‘猪圈村’。”说起以前的隆庆村,村党总支书记蔡小龙深有感触。

蔡家堡命运的改变,得益于几位乡贤的回归。

今年53岁的蔡志荣,是土生土长的隆庆村人,目前在上海一家规划设计院工作,从事乡村规划。从小在蔡家堡玩耍的蔡志荣,对蔡家堡的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

“20多年来,我一直在规划别人的乡村。后来想想,是不是也可以回到从小生长的村子规划一下。村里的乡土资源并不差,有一座古堡,只是鲜为人知、无人开发挖掘而已。”于是蔡志荣联系了多名乡贤回村,联合成立一家乡村旅游公司,规划发展新农村,对古村进行改造。

“没有大拆大建,只是将原先堆积的垃圾清理掉,修旧如旧,尽量恢复原状。”蔡志荣说,为了留住乡愁记忆,多名乡村规划师在设计阶段,就力求不改变古宅原有的基本格局,于是这些岁月的痕迹被尽可能地保留了下来。

这种修旧如旧的改造理念,在全村各个角落都得到充分的践行。

走在蔡家堡里,游客随处可见农村里的老物件,一些旧砖头、旧条石、旧瓦片、破水缸、旧酒罐、旧磨盘等,经过重新堆砌后,变成小石桌、小石椅、小景观等,被重新赋予了新的价值。

“施工的主要建材是以农村现有的青板石、鹅卵石和废弃的瓦片、水缸、木料、竹竿等为主。”蔡小龙说,村子的修建也借鉴了芗城区洪坑村、南靖县塔下村等多个古村落的成功经验。

“修旧如旧,留住乡愁,对于蔡家堡而言,是一次生态的重生。”山格镇副镇长李宗武说,乡村美化要因地制宜,注重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和建筑特色,加大对古遗址、古巷、古井、古树、古祠堂等的修缮和保护力度,坚持留住“旧”,并赋予新功能,让老建筑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留住乡愁。

挖掘文化记忆

除了留住乡愁,隆庆村的这些乡土规划师在修缮古堡的同时,经常钻到各大古厝里,翻阅族谱史志等资料,试图寻找古堡的文化记忆。

“经过收集整理,我们发现,隆庆村居然还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后村里的账本等材料,详细地记录了蔡家堡各个年代的经济发展历程,于是我们建成这个村史馆。”蔡志荣说。

许多游客都会被这个特殊的村史馆吸引。村史馆面积虽然不算大,但里面内容丰富,陈设大有讲究,所陈列物件也都具有代表性,和蔡家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息息相关。

油灯、杆秤、斗笠、箩筐、簸箕、石磨等近百件老物件,实景还原了传统的农村生活风貌;锄头、镰刀、风柜、犁耙等农具让人联想到上一辈人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场景。“1951年—1955年是模范乡”“1955年—1959年创办初级社、高级社”……村史馆里详细地记录了蔡家堡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为当地人留下了丰厚的乡土文化记忆。

村史馆里还展示了一套陈旧的戏曲用具,墙上挂着“隆庆剧团”的旗子,旗子边的小字落款为“1953年”。原来在70多年前,隆庆村还拥有一班剧团。村里的老人介绍,当年的隆庆剧团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每逢演出,台下总是人山人海。

“原来爱武山有这么个来历啊!”村史馆里,一名外地游客发出惊叹。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隆庆村组建了一支女民兵耕山队,数年间,队员由15人发展到110人,真是“不爱红装爱武装”,因此这座山得名“爱武山”。

蔡家堡还是平和县近代职业教育的发祥地。1942年,平和县首个农业职业学校灿辉农校办在这里,当时校内除了有教室、图书馆外,还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室,堪称开了漳州市职业教育的先河。

提升文化品位

经过深入挖掘与重现,曾经人去楼空、韶华不再的古堡,一时间群贤毕至,成为一个文化小高地。

每座古厝的背后就是一段故事,每条石板上面都有它的历史。2020年凤凰花开的季节,蔡家堡喜迎20多名作家前来采风。他们在这里留下了精彩的文学篇章,汇集成册。蔡家堡同样也是画家的创作宝库,中国美协及省美协会员曾组团来此采风,把蔡家堡的风采定格在画板上。

“穿汉服,逛古堡!”基于对蔡家堡文旅融合的信心,乡贤蔡丽君在这里开设了一家汉服馆,为游客提供汉服租赁服务,生意火爆。

随着舞狮馆、家风家训馆、王阳明廉政文化教育中心等展馆陆续开放, 火热的“文艺风”也让隆庆村民看到了商机,民宿、农家乐、研学基地等相继开业,蔡家堡热闹起来了。

人来了,村活了,业兴了。通过与文创、文旅的结合,隆庆村这个古村落重放光彩,变为远近闻名的“文艺村”,新业态新模式激发乡村新活力。

“文旅融合,产业振兴增添新动力!”平和县副县长、山格镇党委书记黄建鑫说,隆庆村2023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可达75万元,下一阶段将继续支持开发蔡家堡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为隆庆村的乡村振兴插上翅膀。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