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来了!还有这些“陷阱”需警惕
www.fjsen.com 2024-07-04 16:12:47 来源:东南网综合

2024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本科批常规志愿于7月3日8时开始填报。如何填报志愿又成了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高考填报志愿去哪里查询权威专业院校信息?志愿填报过程中有哪些需要“避雷”的地方?一起往下看。

免费帮高考生填报志愿

教育部上线“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

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结合深度专业和职业解读,提供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及前景查询等服务。    

考生及家长可登录“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点击“阳光志愿”,进入“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以下为该系统的几个功能介绍:

院校查询集合了院校库和院校满意度两个部分。院校查询展示了当年的招生高校。点击进入后可查看高校的基本信息、招生章程、学校及其专业介绍等信息。院校满意度则来源于本校学生学信网的实名投票,累计投票人数达500余万。

专业查询提供专业库、专业满意度、专业推荐、专业解读四个部分。进入页面后可查看专业介绍,部分专业含有专业解读、开设院校、考研方向、毕业生从业方向等十几个方面的信息。考生可查询了解各高校推荐人数及推荐指数较高的优势专业或特色专业情况。专业解读覆盖了130个专业布点较多、稳定性好的专业,从专业解析、专业与就业、报考指南等方面解读专业。

心理测评功能提供能力素养、生涯决策、态度评价三个部分内容。测评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评团队联合研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决策风格、心理健康情况等,测评报告将提供引导建议。职业前景功能提供职业去向、职业解读、认识职业、生涯课堂等部分。其中职业去向提供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情况,可通过添加专业类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大致情况。

高考招录

小心这些“陷阱”

教育部门提醒,近期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启动,一些不法分子也将“黑手”伸向了考试招生领域,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心理,通过编造不实信息、虚假夸大宣传、制造报考焦虑等方式,借助高科技手段实施诈骗。

以下为近几年志愿填报市场上的一些典型问题,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

1.“内部数据”并不神秘,信息源自公开渠道获取

【案例】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从而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经核实,这些数据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性,多名考生因信赖此类数据而填报失误。

【提醒】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搜集汇总,这些咨询机构和个人对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区和误区,反而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2.“专家团队”并不专业,念“台词”指导填报

【案例】一些机构打出“高考志愿规划师”“权威专家团队”等旗号,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实际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并无相关资质和经验,通常按照“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可能报错志愿。

【提醒】今年,各地各高校都组织了各类免费的线上线下招生咨询活动,并加强对高三年级班主任的培训,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细致周到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同时,高考志愿填报是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

3.“一对一”指导收费畸高,存在价格欺诈嫌疑

【案例】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且定价不透明,声称可以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服务内容“看人下菜”,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

【提醒】考生和家长要注意甄别,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切勿盲目消费、冲动消费。

4.渲染焦虑过度营销,制造“热门专业”假象

【案例】一些机构过度强调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制造“热门专业”的假象,以此来吸引考生购买服务,而背后的真实目的还是兜售课程、贩卖咨询服务,以此牟利。

【提醒】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厚基础、宽口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均制定了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为学生入校后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许多高校还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考生和家长不必对专业选择过分焦虑,“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相较于考虑一时的专业“冷热”,学生更应该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结合个人志趣与自身所长,追寻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应从正式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一旦遇到谎称花钱能上好大学、好专业,分数不够也能上大学等情况,要保持清醒头脑并及时报警,切勿轻信各种团伙和个人的蛊惑以致上当受骗,遭受各种损失。

(东南网记者冯川叶 综合微言教育、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陈思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