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县临江镇再生稻收割现场
核心提示
“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
这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道出了浦城作为“福建粮仓”的地位和底气。浦城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中国好粮油”示范县,水稻种植历史悠久。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47.7万亩以上,总产量约21万吨,全省粮食综合考评连续三年第一。
近年来,浦城县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市”这“三藏”为抓手,稳面积、增单产、促优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等,促进粮食产能、质量、效益全方位提升,持续稳定做好粮食生产这篇大文章。
农田综合产能提高11%,机械化水平提高25%,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6%……浦城高标准农田建设铺展开来后,已取得一系列明显成效。
藏粮于地
立夏时节,走进浦城县仙阳镇管九村新建成的2800余亩高标准农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片农田改造完成后,可以实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好耕’,用于全机械化种植再生稻,和以往相比,平均每亩可增收200元。”向记者介绍这大片农田未来的功能时,仙阳镇农技站站长余小武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这是浦城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道缩影。
粮食生产,根本在地。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能够让农民受益,更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浦城县积极探索丘陵地貌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以入选“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因地制宜制定《浦城县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围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总投资20.76亿元,规划建设规模54.01万亩,涉及全县19个乡镇(街道)。2023年全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6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71%,2024年计划建设5.29万亩,力争2027年底前把全县46.3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良田有保障,粮食才满仓。
高标准农田的“高”,主要体现在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抗灾能力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四个方面,是粮食生产的底气和根基。作为“福建粮仓”,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土地利用率。通过改善农田的土壤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农田的高效利用,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为了建设好高标准农田,浦城县先后成立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和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委县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国有企业和乡镇政府为主体、县直相关部门协作、全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并因地制宜制定《浦城县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浦城县近年来持续开展地力提升工程,以土壤三普试点成果数据为基础,分析耕地退化问题和成因,推广调酸改土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翻转犁翻压还田等技术,促进土壤有机质维持在中等丰富水平,推动耕地可持续发展。“此外,为了加大耕地保护和建设力度,我们推行‘成立一个工作专班、签订一份责任书、发放一份告知书’‘三个一’工作法,持续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行动。”浦城县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小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浦城县出台了《浦城县耕地“非粮化”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严格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截至目前,共完成“非粮化”整治22350亩,现有耕地面积50.66万亩,连续2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为此,浦城县不断建立完善农田管护机制,全面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到实处。建立三级管护机制,明确“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所有者管护、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创新数字管护机制,研发县级农田建设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探索灾损保险机制,针对闽北山区山洪水毁现象比较多发的县情,开展高标准农田设施灾损保险试点工作。
藏粮于技
“我家里有500多亩田,既种植再生稻,又种植烟叶,先种烟后种稻能有效增加收入。”富岭镇殿下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建说,烤烟的收入每亩有3000多元,制种的保底收入2300元,一年下来收入可观。
张培建口中的“烟稻轮作”和“再生稻”,是近年谢华安院士专家团队和再生稻科技小院等创新平台给浦城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也是目前浦城倡导的科学种粮新模式,既能让水稻的产量有保障,又能让农田的经济效益更高。
位于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的福建浦城再生稻科技小院是一个集农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小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2022级生物技术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李锦颖介绍,科技小院成立于2021年,其专家团队由福建农林大学的教授、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目前,小院共有9个学生,其中有6个学生常驻在这里,大家在这里一边做自己的实验课题,一边帮忙指导农民。
“我们以前种普通水稻都要贴钱,有了科技小院的技术指导,水稻产量提高了。过去,二季稻每亩只能收100多公斤,但去年,二季稻每亩产量就达420公斤。不仅如此,水稻的香味和口感也更好了,售价也提高了,现在市场上的再生稻价格普遍在每公斤10元以上。”浦城种粮大户陈兆武说,他已经在浦城县做粮食加工20多年,种植再生稻达3500多亩。
“近年来,县里提出‘1+4+2’重点产业布局,粮食产业就是其中之一。”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述斌介绍,浦城县采用共建模式,引进福建双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种业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加快制种基地建设。目前,已引进42家种子企业备案制种,全县制种育种面积达6.84万亩,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5%,其中福建双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培育的水稻品种“浦乡优一号”通过福建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此外,浦城县还大力推广“工厂化堆叠暗化育秧、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水稻精确定量施肥、机收再生稻栽培、秸秆还田等新技术”,并持续优化浦城县农田建设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掌上农田”功能,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以图管田。
藏粮于市
近日,“浦城大米”上海闵行区瑞丽路体验中心开业。体验中心共有100平方米的展厅,展示了20多种“浦城大米”相关产品,令当地居民大开眼界。
原来,为助力“浦城大米”品牌建设发展,2023年10月浦城县品牌办联合浦城上海商会成立“浦城大米”体验中心,以点带面,全线推进“浦城大米”品牌建设。截至今年6月,6家分销中心带动家乡农产品销售达600余万元。
践行大食物观,需要跳出食物看食物,立足市场看产业。大力推动现代农业转型,促进相关产品和产业沿着市场化轨道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浦城县全方位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着力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为进一步推动“浦城大米”品牌建设,浦城县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工作思路和区域品牌建设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浦城大米”走进福州、走进上海等系列推介活动,开设“浦城大米”上海体验馆、福州展示馆等,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宽产品销路、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在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浦城大米”产业集聚区获评品牌价值407.92亿元,与2022年相比,品牌价值净增47.4亿元,增长率为13%,并荣获“福建省首届品牌价值百强”称号。
“现在,麒麟畈成了热门景点,稻谷成熟的时候,万亩连片的稻田,金色的浪花在微风中翻滚起伏,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仙阳镇党委宣传委员连黎宏介绍,“游览一次稻田风光、品尝一下浦城大米、带走一箱农副产品”,成为游客前来游玩必带的“打卡套餐”。
麒麟畈横跨仙阳镇阳墩村和选岭村,稻田面积1万余亩,是福建为数不多的万亩连片畈田。万亩连片的稻田划分出优质稻种植示范区、水稻彩绘区、院士团队试验田等不同的区域。“我们通过建设麒麟台、水稻驿站、农耕文化部落,举办农民丰收节、油菜花节、稻浪节等,将万亩麒麟畈稻田打造成集种植、观光、研学于一体的现代绿色农业示范基地,一年四季景不同,推动田园变公园、山区变景区。”连黎宏说。
浦城县将“一粒米”融入一二三产的方方面面。产业链强,产业发展潜力就大。“近年来,我们大力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依托浦城稻作文化底蕴和悠久制种历史,投资5亿元,打造粮食产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粮食文化博览中心、闽浙赣粮油边贸交易市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等,形成围绕粮食产业的观光旅游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全县粮食亩产平均递增3%左右、粮农平均收入提高8%。”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杰告诉记者。
延伸阅读
育一粒良种 种一方良田
“目前,正是种苗抽穗的关键时期,田间管理必须严格把控好,确保父本和母本的花期能成功相遇。”5日,在浦城县忠信镇的稻田里,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经理、高级农艺师罗秋科正在田间指导农户有序开展制种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施肥、喷洒农药等环节,这些都是杂交水稻制种成败的因素。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浦城县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大力发展水稻制种,去年制种面积达6.84万亩,居全省第二,生产种子1500万公斤,实现产值2.2亿元。作为浦城县传统制种基地,忠信镇结合自身的生态优势和农耕历史,引进专家实地考察和科学论证,走出一条特有的制种“稻”路,全镇规划2万亩的制种基地。
忠信镇地处闽江源头,是国家级生态乡镇,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历史悠久。近年来,当地以创建制种大镇为目标,致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忠信镇优越的地理条件,适宜的海拔和温度,加上灌溉水源充沛,为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了良好条件。”罗秋科讲述起了他与忠信制种业的“双向奔赴”,“我们正是看中了‘福建粮仓’的这块‘天选之地’,与当地进行合作”。
去年6月,忠信镇党委结合“双领办”模式,由镇党委、政府领办镇属“振兴公司”——浦城县忠信三江之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一体谋划、联动布局,通过项目联带、多村捆绑等形式,实现以“党建联盟”推动“产业聚合”。7月,该公司牵头注册成立福建省金福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组团对接资本,与国内种业龙头企业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振兴公司+龙头企业+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2.6万亩,其中用于杂交水稻制种1.8万亩。今年3月,“福建浦城(忠信)水稻种业科技小院”成功入选第六批福建省科协科技小院名录。
“以前制种纯凭经验,技术含量不高,现在有专家团队的指导,什么时候育秧、播种、施肥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做着也有干劲。”种植大户范孝旺喜笑颜开地说,去年他种植水稻110余亩,制种纯收入达20多万元,今年扩展到200亩。
育种要有人。当地拓展沃土育才、乡贤回归、人才引进三渠道,盘活“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三类人才资源,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
“我是去年回乡投资创业的,致力发展水稻制种产业,创建产学研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项目,争取早日培育出‘浦’字号水稻品种,助力家乡做大做强做优‘浦城大米’品牌。”回乡创业的苏治宇满怀憧憬,目前,他创办的公司已与国内制种龙头企业达成合作,成功签订订单2万亩,预计可带动县域内600余户农户,增收2000余万元。
为抢占农业“芯片”的科技制高点,忠信镇还依托水稻种业科技小院,与福建农林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种业领域科研领军人物入驻忠信,建立专家工作站、科研工作站和学习实践基地,以课堂教学、网络培训、现场观摩、田间微课堂等形式,开展常态化科技服务活动,全面构建品种培育、种子繁殖与生产和市场推广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完善水稻种业产业链条。
浦城“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活动之“打谷英雄会”。邱春静 摄
谢华安院士(右一)在指导当地粮农种植再生稻。叶永仕 摄
浦城大米品牌建设稻田彩绘。航拍图 李玄 摄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由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姚雨欣 许可欣 通讯员 张依婷 柯聪 袁野 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