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闽江口的梅花古镇
东南网7月2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林锦华)
核心提示
近日,福州市长乐区梅花镇启动中琉文化馆建设,纪念中国与琉球国悠久的交往史,让梅花镇成了炎炎夏日的关注热点。
梅花镇,地处闽江口南岸,枕山面海,有“闽江南喉”之称。因地理位置突出,明初在此筑城并设立梅花千户所,梅花由此成为闽江口海防要津、军事要塞。明清以来,梅花一直扼守着福建省城门户。
这里的千年海丝古港——梅花港,是中国册封使团前往琉球国的主要开洋地和中琉朝贡贸易的重要港口。
2019年,享有“千年古镇、江口明珠”美誉的梅花,入选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今年“五一”假期,长乐区举办首届合乐文化旅游季之梅花篇,吸引7万多人次游客到访,古城正焕发勃勃生机。
海防古城,雄踞闽江南喉
唐武德年间,梅花因境内多植梅树,故称“梅花坊”。宋元时,在梅花设有巡检司。明洪武年间,为抵御外侮、驱倭保疆,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沿海要地筑城御倭。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在梅花建造城池,设立梅花千户所,拱卫福州城。
清道光年间编撰的《长乐梅花志》记载,建设梅花城时,在原有巡检司旧址拓建了守御千户所衙门及配套设施,屯兵1540人。自此,梅花成为明清两代扼守闽江口的海防重镇。
梅花古城的城墙沿将军山麓修建,由花岗石块垒筑,三面临海,龙盘虎踞、雄伟壮观。明代之后,梅花城墙经历了四次重修。如今,梅花城的东门城墙及城门仍保存较好,部分城墙遗址仍然清晰可见,是福建省保存较好的古城垣之一。
“这个是东门井,它建在梅花古城东门外,因此得名。这个井深10米,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当时主要供给千户所1000多名官兵饮用……”在梅花镇,经常会看到年过七旬的黄金兴声情并茂地介绍“梅花故事”。黄金兴从小在梅花长大,曾担任梅花镇党政办负责人,对这片土地了解透彻、爱得深沉。
2022年,黄金兴与陈键飞、陈礼球、林财官等乡贤经过数年资料收集、走访调研、细致编写,刊发了《梅花镇志》。东城门、宫庙祠堂、古街老屋、碑刻等,大多保留完好……翻开《梅花镇志》,结合黄金兴的讲述,梅花的一处处历史遗迹,像一幅幅图画徐徐展开。其中,明嘉靖年间为纪念抗倭英雄林位设立的林位宫,底蕴深厚。
黄金兴介绍,林位生于梅花,青年时到梅花千户所从军。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当年在倭寇举兵城下、梅花城危在旦夕之际,林位乔装卖草鞋人惊退倭寇,又巧施“倒剩饭计”,智设“黄瓜鱼阵”“葫芦阵”等,率领军民共同歼灭倭寇于梅花洋。为纪念林位的功绩,梅花民众将建于元代的湖山堂,改称“调羹境林位宫”,专门用于祀奉这位抗倭英雄。
海防要塞、军事重镇的血脉传承,让梅花军民面对外侮时同仇敌忾、齐心抗敌。清嘉庆元年(1796年),海盗林发枝沿江剽劫,梅花村民利用天然沙土资源,用竹筐盛装满沙土后沿岸叠布。兵民联防,成功抵挡了海盗的袭击。
1938年,为阻止日军进犯闽江,梅花乡民奋力抵抗,体现出海防古城军民齐心的坚强意志和战斗精神。
海丝古港,记录中琉交往
长乐自汉代起就有了海外贸易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明初,中国与琉球国建立宗藩关系,长乐成为册封使团的主要开洋地和中琉朝贡贸易的重要港口。明成化之后,历次册封使团都是从梅花港开洋。
明万历七年(1579年),册封琉球副使、长乐人谢杰在其编的《琉球录·撮要补遗》中记载:“按琉球必自福州梅花所开洋,风顺七昼夜至……”清道光版《长乐梅花志》记载:“(梅花)上通江浙、下通广东,古琉球入贡由梅江入口。”
在海洋贸易方面,明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不许片板下海,不许片货入番”,却与琉球国有贸易关系,福州是专通琉球国(朝贡、贸易)的口岸。因此,梅花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和中琉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
保存至今的蔡夫人庙,俗称姑婆宫,是明万历年间为纪念琉球国蔡夫人建造。蔡夫人即蔡红亨,其祖上蔡茁是入琉球“闽人三十六姓”之一。蔡红亨擅长刺绣,工艺精湛、精妙绝伦,古人曾有诗称赞她:“谁道琉球无绝色,龙袍入贡秀精工……”
清代何求所著的《闽都别记》中,讲述了这段故事:蔡红亨受万历皇帝召见,自琉球入闽,从长乐梅花登岸后,与梅花蔡氏族人续族谱,发现竟是同宗且蔡红亨辈分较高,当地人称她为姑姑,后世尊称她为姑婆。蔡红亨把自己的刺绣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梅花乡亲,梅花刺绣从此名闻遐迩并代代相传。后来,蔡红亨病逝于梅花镇,乡亲们感念她传授刺绣技艺之恩,在姑婆宫常年祭祀。
蔡夫人传授的刺绣技艺经久不衰。梅花镇有句古话叫“多穷多富红裙不放”,意思是女子出嫁时,不论穷富,嫁妆里一定有一条精致的刺绣红裙。几百年过去,红裙仍在梅花镇女子的嫁妆里。2021年,“梅花刺绣红裙手工技艺”入选福州市非遗,成为中琉交往的文化印记。
长期研究梅花历史文化的长乐学者郑建豪说,因梅花乡民长期以海为田、舟技娴熟,加上周围海路情况谙熟于心,所以每次中国册封使团在出发前往琉球国之前,总要在梅花当地招募随行船员、水手、杂役等。
目前,梅花镇正在蔡夫人庙对面建设中琉文化馆。“预计8月进场布置展陈,展示内容丰富,包括琉球情况介绍、中琉交往历史、梅花刺绣红裙技艺、近年来的交往等。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展陈方案,争取打造成长乐文旅新地标。”中琉文化馆建设项目负责人吴增宝介绍。
海味古市,感受渔镇魅力
走进梅花镇八一八中路9号,一座古厝门前挂上了“礼群鱼露 传承非遗”的牌匾。长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鱼露制作技艺传承人林礼群,把已传承三代人的鱼露(虾油)制作技艺搬到了这里,让游客们“零距离”详细了解福州“虾油味”的来源与魅力。
“虾油味”是福州菜肴的代表性符号。在出产“虾油味”的梅花,海味佳肴远近闻名。
走进梅花古镇历史风貌展示馆,记者看到,这里的“耕海牧渔”栏目中,介绍了《梅花乡宴》的一系列菜肴:三鲜汤、一蛏十八煮、带鱼炒粉干、炒鱼片、锅巴米粉、葱焖小蛤肉、虾饼、香炸红糟鳗鱼……全部都是“以海为田”收获的美味,是梅花在传承福州地区美食风味的基础上,凭借临海优势打造出的一批渔区特色美食,形成了以“鲜”“香”为特色的乡宴特色。
海味美食的背后,是源远流长的渔业生产史。梅花自古就是福建著名渔港,明清至民国时期,乡民在马祖、东沙一带开展渔业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此后逐步发展壮大。梅花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滩涂养殖、浅滩围网、近海捕捞、定置网生产等,一直到近现代仍在延续。
“定置网生产在整个梅花渔业发展历程中所占据的龙头地位,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以及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贡献,给梅花人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展示梅花渔业文化的最重要内容。”《梅花镇志》中记载。
讨小海,也是梅花民众的生存之道,还是海味美食的来源。因梅花地处闽江入海口的海水江水交汇处,长期的泥沙冲积形成了大面积的滩涂和沙洲,让梅花讨小海作业能得到丰富且鲜美的海产。
新中国成立后,梅花的海洋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以及渔业生产服务等各类加工业蓬勃发展,形成以海洋捕捞为基础的渔业产业链。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长乐唯一的纯渔业镇,梅花镇水产品产值、产量均约占长乐总量的80%,荣膺福建省十强渔业重镇称号。
在梅花镇海丰饭店,厨师把蛏子做到了极致。该饭店负责人官闽东十分自豪地说,蛏子作为当地海鲜代表,是梅花美食中的明星角色,甚至出现了将海洋鲜味与烹饪艺术完美结合的“梅花全蛏宴”。“几百年来,梅花的蛏是公认的好品质,因此我们就研究了18道梅花蛏不同的做法,将其美味推广出去,有的菜肴是我们这边独有的。”官闽东说。
魅力十足的海味美食,不仅彰显了梅花镇的渔业文化,也成为助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我们积极引导当地餐饮行业深入挖掘梅花传统美食,推出梅花全蛏宴、梅花鱼丸等特色菜肴,打造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标签,全力做大‘渔镇’品牌。”梅花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陈静介绍。
海滨古迹,展现文化风采
尽管因海而兴的梅花镇远离城市,长期是海防要塞,以抗敌守疆为要务,但这里却崇文厚德,孕育了独特的“和羹文化”,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梅壶舅缘”情谊,让来到梅花、了解梅花的人为之津津乐道。
明初,梅花筑城并设立千户所后,军官和士兵多由外地调来,并且带来了家眷,由此形成了多姓氏聚居的传统。至清道光年间,梅花已有44个姓氏。如今,梅花镇万余人口,却有125个姓氏,是个名副其实的“百姓镇”,在全国都十分罕见。
据史料记载,为了化解多姓氏、多宗族可能带来的矛盾,清道光年间,池春雷、孙文霖等乡里德高望重的老者和黄、胡、吴、张、周等姓族长,集议订立二十二条“梅花乡约”,内容包括推崇道理义德、尊老敬贤、秉公守约、筹资奖学等。后来,由乡民募捐建成乡约所、忠贤祠、和羹书院,每月初一和十五,诸姓尊长率子弟聚集并申明乡约,形成了独有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和羹文化”。
如今,被称为“梅花全乡之祠堂”的乡约所,依然屹立在梅花古城。“梅花乡约”倡导的重教兴学理念,在梅花代代传承,孕育出近现代的梅花中心小学、梅花渔业中学、长乐第一个“教育基金会”,后来还推动成立梅花教育促进会,为梅花培养出一批留学生、医生等知识群体。
梅花镇将军山上,有一座梅壶友谊楼,在楼外石栏杆板上,雕有梅壶乡民“海上互帮互救”石刻。梅壶,即长乐区梅花镇、连江县琯头镇壶江村,两地分别位于闽江口南北岸,隔江相望。虽在血缘上非亲非故,但两地民众几百多年来却以“依舅”相称,形成了“梅壶舅缘”情谊。
“梅壶舅缘”情谊最早溯源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侵犯。当时,梅壶乡民奋起抗倭,配合参将黎鹏举、尹凤歼敌于“梅花洋”。清代,两乡渔民共开马祖定置网渔场、共建大王宫、联手抗击海寇,互帮互助相互救援。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梅壶友谊世代相传、持续升华,并且先后兴建了梅壶友谊亭、壶梅友谊牌坊、纪绩碑、梅壶友谊楼等,用于纪念“弥深弥笃”的情谊。
丰富的历史古迹,如何保护好、利用好?梅花镇党委书记林晨表示,该镇将结合梅花镇的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和羹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休闲旅游强镇。
听海
面海绽放 梅花不败
□刘益清
一个古镇。
一座古城。
一方古港。
梅花,这个名字充满诗意的地方,是闽江口南岸的海疆重镇,自古号称“闽江南喉”。
千百年来,这里面海临风,肩负着拱卫省城福州的重任,历史上曾经多次粉碎敌寇的侵扰。
千百年来,这里通达五洲,帆抵万邦,是闽中重要的海丝起点,曾是中国册封使团前往琉球国的主要开洋地和中琉朝贡贸易的重要港口。
千百年来,这里各种山珍海味汇聚,是沿海商贩云集的繁忙市场。
梅花一枝万古春。梅花镇走过的历史路径,折射出一个海滨小城在乱世与治世的命运,折射出大历史背景下,一个地方如何抓住机遇,顺应发展规律,扮演不负时代的角色。
因境内植梅甚多,唐代这里就被称为“梅花坊”。
因地处江海相连的战略要地,宋元时期,这里设有巡检司。
明朝极为重视海防,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沿海要地筑城御倭,保卫国家安全。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在梅花建造城池,设立梅花千户所,作为拱卫福州城之前沿堡垒。清代建设提升梅花城时,在原有巡检司旧址拓建了守御千户所衙门及配套设施,屯兵1540人。雄兵驻守,城防坚固,使梅花成为明清两代扼守闽江口的海防重镇。
遥想当年,当敌寇来临,它是冲锋在前、抵御敌侵的前沿阵地。
而当全球化贸易浪潮袭来,这里又成为敞开门户笑纳万商的繁华港湾。
当天朗气清、风平浪静的日子,它是长乐渔民扬帆海面、捕捞养殖的出发地。
梅花古港,背靠福建最大的水系闽江流域,溯江而上可达八闽大半地方,向东直指台湾海峡,连接东海南海,乃至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古卫所,百家姓,“大杂居”催生东西南北人的世代融合,和谐共处,像树树梅开,朵朵花瓣,共同烘托出一个温馨温暖的大家庭。
时光不朽,梅花不败。从将军山上俯瞰,由花岗岩石块依山麓垒筑的梅花古城,三面临海,在漫长时光中经历了四次重修,至今仍龙盘虎踞,雄伟壮观。尤其是东门城墙及城门保存较好,有的城墙虽已坍塌,但遗址仍然清晰可见,岁月的沧桑痕迹,使古老的城垣更显厚重。
岁月如潮涨潮落,不留痕踪。但向海的风里,永远吹来引领时代的清新气息。
作为“和羹文化”和“梅花乡约”的首倡地与发祥地,这里重教兴学之风,崇德向善之风,互助互帮之风,永远值得代代弘扬传承。
从闽江口沿着海岸线,北上或南下,像梅花古镇这样的海疆港城,比比皆是。她们在岁月深处各绽芳华,各领风骚,如今仍盛放在时代的页面上。
福鼎沙埕,一个军港与渔港并重的古镇。
霞浦三沙,一个繁华千年、闻名遐迩的古港。
福安赛岐、甘棠、下白石,都在向海而兴的历史中,留下不朽的名字。
三都镇,更因福海关的设立,驰名世界,作为闽东五邑门户,兴盛达半个多世纪。
连江黄岐、苔菉,亦因靠海而兴,成为渔业重镇。
长乐松下,福清海口,莆田江口,仙游枫亭,惠安崇武,石狮祥芝永宁,漳州海澄,诏安梅岭……都是点缀在福建海岸线上的璀璨明珠。她们,皆从海水中崛起,沐着海风成长,在全球格局中定位自己的坐标,展示自己的风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面海的城镇,吞吐五洲之潮,呼吸四海之风,像梅花古树,穿越千年,永不凋零。
向海,获世界风气之先,纳思想理念之魂。
向海,聚百家之货,通八方之利,造富一域。
向海,拓出生存空间,成就发展传承佳话。
从旅顺口崛起为东北门户,到天津卫几经变迁嬗变为共和国直辖市,从金山卫变身大上海,到古明州成为宁波港,从小小嘉禾屿到港城亮丽的厦门特区,从香港渔村到东方明珠……这一切背后,都是因为海,因为向海看世界的眼光!
站在世界大历史看海洋,每一条帆樯频扣的岸线上,都曾崛起不朽的港城,大到一国之都城大邑,如东京、吉隆坡、新加坡、雅加达、阿姆斯特丹、汉堡、彼得堡、纽约等等,都以联通大海大洋,发展出宏大的港城气象,成为人类文明的现当代象征性地标。
海天浩荡是我家,风云一片寄梦想。人类从海洋到陆地,又从陆地奔向海洋,这一来一去,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为了追逐更为远大更为美好的未来,追逐世界大同的理想,追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幸福图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注定与海结缘,向海而兴,注定挟几千年经略海洋的底气,在滔滔大洋,掀起一波又一波跨越发展、追梦圆梦的新浪潮!
梅花镇梅壶友谊楼 姜亮 摄
梅花古城门前的文艺演出
复古风在梅花镇盛行。
(除署名外,本版图片均由长乐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