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小不点”长成“小巨人”
www.fjsen.com 2024-07-29 09:59:47 来源:福建日报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

近年来,“专精特新”成为高频热词,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也成为共识。许多“小巨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小企业也能支撑起“大创新”。

为促进更多的“小不点”长成“小巨人”,我省各地积极探索,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中小企业的灵气转化为自主创新的底气;围绕短板弱项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精准化服务支撑等措施,引导更多中小企业摒弃粗放式发展,聚焦专精特新,发展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

由福建日报社、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联合推出的系列报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共同促进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本期聚焦如何促进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

牵手“大院大所”,凝聚创新合力

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

image.png

“小巨人”企业泉州维盾电气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在测试避电器线路板。(资料图片)

image.png

福建专精特新企业泉州开普勒车用电机公司车间内,工人在生产电机。福建日报记者 游庆辉通讯员 陈嘉纬 摄

前些天,泉州海西电子信息产业育成基地的小广场上,云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学玉正操控几款无人机,进行性能测试。

成立于2016年的云卓科技,依托持续不懈的研发投入,短短8年间,从员工寥寥几个的“小不点”企业成长为年产值过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为福建省科技“小巨人”,拥有数图控传输链路、飞控、机身、云台、相机等自主研发的能力,成为业内少数几家拥有无人机一体化链路核心技术的公司。曹学玉说,公司正瞄准物流无人机配送领域,加强科技研发力度。

在泉州,像云卓科技这样从“小不点”长成“小巨人”的企业还有不少。截至去年底,泉州市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家,全市已通过认定的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93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6家。

引进“国”字号院所,促产业提质增效

记者发现,泉州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有多达三成是高新企业。去年,泉州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28家,同比增长37.09%,创历史新高。

泉州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岩说:“它们都是重要苗子,为培育高新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

泉州民营经济发达,但大量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寻找外援,又面临本地高校和研究院所较少、科研资源相对不足、高层次和科技领军人才缺乏的困境。

“我们的创新源头在哪里?”泉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泉州“大手笔”引进中国科学院系列院所、“985”“211”高校研究院、央企研发中心等28家科研院所,共建“国”字号“大院大所”,为产业链赋能。截至目前,“大院大所”已承担科研项目700多项,服务企业超万家,解决技术难题1427项,合作研发及成果转化1033项。

在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泉州先进院”)的中试基地,智能力量训练机器人、酒业物流机器人、电动汽车智能检测机器人……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中试平台不仅降低了后续大规模生产的风险,同时让科研项目成果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极大地增强了客户信心。”泉州先进院副院长梁培栋介绍说。

泉州先进院的前身是由泉州市政府、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的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2023年5月,研究院更名为福建(泉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打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深度融合平台。

该研究院还成为大院大所改制转型的先行者,从高校和政府“两个婆婆”管理,转为“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产业化公司”模式,实现了投建主体多元化、管理现代化、运营市场化、用人灵活化,管理更高效,也更灵活自主。

改制后的泉州先进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耐心做全流程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将科研人员的收入与科研成果的创新性、转化效益挂钩;创新项目孵化与创新团队入股模式……改制一年多来,泉州先进院新增参与编制并获颁国家标准1项、新获省部级奖2项、新增省级以上平台2个、新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5项、突破关键技术4项、新孵化公司1家,有力地促进地方企业的技术提升。

最近两年,泉州市进一步促进科创平台提能增效,5家大院大所分别成立了产业化公司。同时,高标准建设清源创新实验室、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南京大学环保产业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等成立产业化公司……围绕新材料、集成电路、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泉州各创新平台的布局优化、提质增效正加速铺开。

“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今年4月,第八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公示,福建华清电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凭借氮化铝陶瓷产品成功上榜。

从传统制造业起家,经过十几年在电子新材料方面的布局与积累,如今华清电子成为国内首家专业从事高热导率氮化铝陶瓷基板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第一、全球前三。

“去年,我们成立了中科华清(泉州)精细陶瓷研究院。”华清电子董事长施纯锡说,研究院作为创新中心,将入驻在建的华清半导体产业园,赋能企业实现从陶瓷粉体、陶瓷基板、精密陶瓷到陶瓷覆铜板全产业链布局。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泉州不断完善重大科研攻关机制,建立“需求导向、能者揭榜”“不限区域、全国揭榜”“聚焦转化、全域揭榜”的全新“揭榜挂帅”机制。

自2021年发布首批“揭榜挂帅”项目清单以来,泉州已成功对接“揭榜”立项21项,每项支持经费200万元。2023年,首次突破本地需求由市外高校牵头“揭榜”攻关,今年将继续择优遴选15项左右重大科技项目。

3年来,“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不断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2023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遴选结果,泉州的福建立亚新材有限公司入选先导技术榜。

由华侨大学联合立亚新材共同攻关完成的“超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制备技术”,使我国在高温热端材料方面得到突破性进展,实现战略高端新材料自主可控生产。凭借该技术创新,立亚新材荣获第七届中国航空创新大赛一等奖、2023年度材料类SAMPE中国创新奖、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等众多创新奖项。

“揭榜挂帅”提升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力,除此之外,泉州市还通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近年来,泉州科技大市场、福建中关村中试熟化服务平台和泉州知创园实验室等一批知名科技服务平台机构纷纷揭牌运营,累计培育省级技术转移机构32家;建立线上企业技术需求数据库、高校院所技术成果数据库,开展各类产学研金对接交流活动40多场。

校地企的“三向奔赴”,正为泉州凝聚起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声音

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

泉州市科技局建议,应促进平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支持平台间创新资源实现互通、互利、共享、共赢,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水平。

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整合各类要素,引进大院大所,引导大院大所联合龙头企业、产业链企业、行业协会,瞄准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中试孵化。支持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

泉州市科技局还建议,应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启动新一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推出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园区、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展计划,推广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以及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加快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

竞逐机床装备新赛道

福建日报记者 陈旻 文/图

image.png

威诺数控“黑灯工厂”

image.png

威诺数控开展员工培训。

“黑灯工厂”内 ,一台台数控机床根据指挥中心发出的实时指令自动运行,按要求加工出各类零部件产品。在智能工厂指挥中心,加工信息、工艺参数、效率分析、走势图等车间内所有参数指标在屏幕上实时显示。

这家“智造”工厂实现了信息数据化、管理可视化、制造智能化的生产模式,可进行24小时连续作业,20小时无人值守运转,实现零件识别、加工、输送、交换和储存的自动化。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高端数控机床是高端装备制造的基石。位于莆田涵江区白塘镇的福建威诺数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诺数控”)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一家乡镇的民营小厂发展壮大为高端数控机床研发制造、智能制造工厂整体解决方案输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该公司凭着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WN-DB2015Z×2动柱双面镗铣加工中心,夺得我国数控机床的最高奖项——春燕奖,成为我省唯一获此奖项的企业。

专注研发,打破高端装备依赖进口局面

1998年,白手起家的翁强开办一家加工零件的小厂,2004年正式转型生产机床“光机”(没有数控系统的机床)。在与市场的搏击中,翁强愈发感受到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2010年,他决定向高端数控机床生产领域进军,首要的便是选择攻关“七轴复合式龙门加工中心”。

彼时,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数控机床,占据全球高端机床的第一、二、三梯队。而我国的“七轴复合式龙门加工中心”则全部依赖进口,每台售价超过1200万元。

定向对标进口产品,威诺数控投入大量资金,寻找专家指导,经过两年多的研发,“七轴复合式龙门加工中心”顺利出炉,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国产化之后,不仅功能扩大了,售价也比进口便宜了一半,还倒逼进口产品降价。”公司项目办主任徐斌说。

尝到甜头后,公司再接再厉,又经过两年的研发,再次成功研发出另一款高端机型“双动柱对称卧式镗铣加工中心”,成为福建省“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当然,科研攻关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的过程。

“比如,技术人员在设计双动柱对称卧式镗铣加工中心时发现,设备因疲劳性,某侧镗铣主轴会‘低头’,加工出来的零件会出现不对称情况,不得不作报废处理。”徐斌说,以往的设备每过600小时就要“小保养”,2000小时就要“大保养”,以重新定位镗铣主轴。

针对“减少保养次数”难题,威诺数控的设计、研发团队和一线生产工人联合攻关,用仿真软件测试,开发出“框架式立柱四导轨运动结构”的铣床侧加工装置,在不影响机床结构的前提下,增加了镗铣主轴的稳定性,机床工作3000小时也无需保养,并获得发明专利。

在应用中不断创新,威诺数控平均每年都有四五项发明专利。截至目前,已累计有授权国家专利90多项,其中两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七轴龙门式复合加工中心”获福建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迭代升级产品“双龙门三动力头组合机床”“数控镗铣专机”分别被评为国内、省内“首台套”装备;企业的产品打破了对称加工类装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早期,高端数控机床的订单并不多,而一项新机型的研发就要投入上千万元,但威诺数控坚持研发创新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每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都超过5%,终于实现厚积薄发,创新制胜。”翁强说。

协同创新,形成发展优势

“十年磨一剑”,威诺数控迎来了春天。

2019年,国内大型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三一重工向威诺数控抛出了橄榄枝。原来,三一重工发现有一家供货商的产品质量十分可靠,细问后得知,该供货商使用的机床来自威诺数控。

自此,威诺数控的生产机床打开了国内头部制造企业的大门,并逐渐发展成为中联重科、柳工、吉通、一汽等国内大型工程机械或汽车零部件加工龙头企业的稳定供应商。

聚焦工程机械对称性零件加工、汽车零件加工、航天航空零件加工等细分赛道,威诺数控从行业需求入手,一直走“专精特新”产品路线——在对称性零件加工上,“对头镗铣”系列机床融合了多项发明专利,为沃尔沃工程机械、日本竹内、韩国现代等工程机械知名企业提供服务,并形成系列生产、规模化应用,替代了进口机床;在汽车零件加工领域,以“五轴立式加工中心”为代表的系列产品,已为我国众多大型汽车零件加工企业批量提供加工设备;聚焦航天航空零件加工制造,研发的“五轴立式加工中心”已成为经典产品。

记者采访时,威诺数控一台新研发的多主轴多通道机床正在使用华中数控的控制系统进行测试,该系统由华中数控“免费”提供,用于收集数据和展示,设备如果成功销售并验收,再付清数控系统款项。“双方风险共担,实现了切实可行的产业协同创新。”徐斌说。

其实,他们的联手由来已久。2017年,威诺数控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数控合作研发“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向这顶数控机床的“皇冠”发起挑战。整整3个月,企业研发人员与6名专家奋战在生产一线,边研发边试用边调整。在他们的齐心攻克下,最终,机床在稳定性、精度、刚性、速度等方面都表现良好,可靠性MTBF(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达到2000小时。

产学研合作,威诺数控一直在努力。公司先后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在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示范工程》;还与中国科学院海西分院、福州大学、集美大学等合作承担了多项省级区域重点科技项目……并拥有福建省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高端数控机床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2023年,威诺数控上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声音

让民企公平获取创新资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翁强说,应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优化项目申报流程等方式,让民营企业能公平获取创新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支持;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技术合作、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确保民营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并享受政策红利;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