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建军97周年。“八一”是一个起点,是人民军队的诞生日,有许多地名、建筑、学校,以“八一”命名,或是带有“拥军”“军民”的字眼,体现着双拥的温度,将对人民军队的热爱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一起走进八闽大地上这些“八一”足迹,感受鱼水深情。
三明小陶镇“八一村 ”
纪念解放军为民除害
在三明永安市小陶镇,有一个叫“八一”的村庄。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宁洋正式开县,小陶归宁洋县管辖。八一村位于小陶镇东北部,自刘姓始祖于明代万历年间开基建村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1950年前,宁洋县有两名恶霸,分别是罗干伍、余水潮。平日里,两名恶霸作恶多端,欺凌百姓。
不久,八一村的民兵连配合南下解放大军智捕这两名恶霸。1951年3月2日,罗干伍在小陶营公审处决,永安、宁洋两县群众参加。1951年3月9日,余水潮潜逃至漳平县南洋区永兴村。1951年3月11日,在漳平县南洋区中队配合下,余水潮被捕获,后押归宁洋公审处决。
1949年至1953年,张坊堡改名支前模范村。之后,村里为了纪念解放军和民兵连对剿匪做出的贡献,故取名八一社。
1964年,八一社改称八一大队。1984年至今,称八一村。
福州“八一水库”
书写军民共建的佳话
八一水库位于今福州市新店镇北部赤桥村赤桥溪南段,因乡民及驻军参建而名。
1957年,福州发生了一场历史罕见的秋旱,北郊一带的新店、湖前、浮村、战坂、溪里、盘石等村,5000多亩稻田龟裂,禾苗枯死。政府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迫切要求修建水库。
时间赶、任务重,在这关键时刻,福州军区熊兆仁副参谋长于1957年10月中旬派出了解放军来工地支援,承担拦河坝隔心墙的开挖和回填这一艰巨的任务。整个河床深挖8米,开挖时经常碰上重达七八百斤的河卵石,12个战士就联合抬上去。许多战士手足磨得鲜血淋漓,仍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经过两个月的日夜拼搏,终于完成了拦河坝隔心墙的任务,当地乡民感激万分。
1957年军民共建八一水库 图片来源:人文晋安
转入大坝施工时,需要大量土石方,工程采用人工和半机械化相结合的方式,抢工期,赶进度。是时,解放军又派来40辆汽车参战,工地上热火朝天,建设形成高潮。经过5个月苦战,大坝终于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建成,并基本过了拦洪关,逐步开始蓄水,乡民欢天喜地盛赞人民子弟兵。
于是,市委和指挥部研究决定,把赤桥水库定名为八一水库,以标志和表彰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八一水库经过一年时间的艰苦努力才建成,是当地乡民自力更生和军民共建的劳动成果。
漳州市平和县“军民堤”
军民并肩作战 造福两岸人民
在漳州市平和县山格镇有一座“驯水桥”,桥的两端,是两道长1000多米的坚固河堤,名为“军民堤”,同样也藏着这样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上个世纪,流经山格镇(当时称山格人民公社)的高磜溪河道弯曲,河岸残破,一遇洪水,沿河两岸的人民生命财产备受威胁。当时,山格公社协同有关部门决定于1974年10月启动改造工程。
时任工程建设总指挥的曾南湖陪同领导视察。图片来源:闽南日报
正当施工进入紧张攻坚阶段,原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钧将军莅临视察,并调来上千名解放军指战员,与山格三万人民群众,并肩作战。工地上红旗迎风招展,军民斗志昂扬,原计划三年的改造任务,一个冬季就完成了。整个工程改直了河道,坚固了河堤,造新田267亩,发挥了防洪、灌溉和扩大耕地的效益,让以往十年九洪水的山格圩,数十年来再不遭遇洪魔袭扰……
如今,“军民堤”两岸建起了水岸休闲中心和大众公园,碧水蓝天、绿树成荫,成了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当年,军民的鱼水之情,同甘共苦,在人民心中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福清“拥军路”
承载两代人的“拥军情”
在福清市高山镇,有一条平凡且特殊的水泥小道。在当地,百姓和驻地部队将其称之为“拥军路”。这条“拥军路”长约100米,宽约5米,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的“羊肠小道”,却承载着数十载的浓厚军民情谊……
拍摄于2009年,林代安(左二)为部队官兵义务种菜。图片来源:福建双拥
生于1949年的林代安先生,20岁起便开始义务为部队铺路、修房、种菜、采购生活用品,被驻地部队亲切地称作“拥军大哥”。
1994年,林代安出资10万元,将龙高路前往薛港驻融部队的一段黄土小路变成了平坦整洁的水泥道。这条100米的小路,串联起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久而久之,当地百姓和驻地部队便将这条路命名为“拥军路”。
福清市高山镇拥军路。图片来源:福建双拥
据介绍,自1972年开始,林代安老先生便主动承担了这条路的养护工作。直到1994年出资重修,他累计为部队义务保养的路面约1400公里。几十年来,他先后拿出数十万元支援部队,他的家也被称为“八一服务社”和“军人接待站”。
林代安先生先后获评“全国双拥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荣誉称号。2013年,林代安先生与世长辞,他的儿子林宗斌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继续为双拥工作贡献力量。
永泰“八一爱民学校”
点亮乡村孩子成才梦想
距福州永泰县城17公里,有一所“八一爱民学校”——葛岭中学。2016年以前,学校基础建设薄弱,枯水期师生用水困难,教学质量长期在低层次徘徊。
改变,从武警福州支队与校方对口开展助学兴教活动开始。
图片来源:永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建八一图书馆,修缮寄宿生宿舍,为学校装上了空调、多媒体电教设备及自来水供水系统,还建成了一个小足球场。”葛岭中学校长卢进林掰着手指头,细数这些年的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老师教得更舒心,学生学得更安心,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变化,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引领上。武警福州支队援建的国防教育馆,是学生们课余时间最爱去的地方。支队官兵受聘为学校国防教育课外辅导员,定期给师生讲党史军史、讲励志故事。一幅幅照片,一段段历史,让学生感受到有强大的军队,才有幸福安宁的生活,更加懂得了为谁读书、怎样做人。
邵武“八一希望小学”
推动新时代校园国防教育
“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初夏的午后,在邵武八一希望小学的操场上,一队小军人身穿迷彩服,顶着烈日,在教官的带领下,抬头挺胸,昂首阔步,那架势还真有一番军人的风采。
据了解,自1974年当地驻军部队在廖家排村建起“军民小学”(八一希望小学前身)开始,学校就十分注重培养有“军人气质”新一代青少年儿童。
2000年,福建省军区捐资兴建“八一希望小学”。2001年,八一希望小学将国防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课堂教育、德育工作、少年队活动、课外活动和科技活动相结合,营造国防教育良好氛围。
邵武八一希望小学座落于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外来工子女相对集中的农村中心校。此外,学生中还有一些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他们被称之为校园里的“特殊生”。“特殊生”可享受学校免费发放的2套夏装,以及南平军分区委托发放的“助学金”。由省军区、南平军分区发起的“我为小学献爱心”活动,已连续多年为学校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
(东南网综合人民日报、人文晋安、三明日报、闽南日报、邵武教育微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