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涅槃”之路
www.fjsen.com 2024-08-14 09:16:05 廖丽萍 戴敏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生产车间 (资料图片)

东南网8月14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廖丽萍 戴敏)

走近投放口,窗门自动开启;将垃圾投入相应的窗口后,窗门缓缓自动闭合;随后,走到一侧的洗手池清洗。这一切,都会被安在屋檐旁的监控所见。屋内设有臭氧消毒机、除臭机等,几乎闻不到异味。

13日,在厦门市湖里区金安社区的一处智能环保垃圾屋前,记者体验了垃圾无接触投放的便捷。

垃圾的规范投放只是第一步,分类后的垃圾去向何处?又如何让垃圾分类的绿色循环链条转动起来?

在厦门,垃圾分类按照其他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为四类,分别对应黄色、绿色、蓝色和红色的垃圾桶,在转运过程中也按照相应颜色的垃圾车,实现分类直运。其中,其他垃圾被运往垃圾焚烧厂,厨余垃圾送往厨余垃圾处理厂,有害垃圾被运到危废处理厂,可回收物则被送到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可回收物分为高值和低值两类,市场行为能解决的高值可回收物一般由市场化方式回收,而低值的部分则需要政府兜底解决。”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主任黄伟林说。

低值可回收物作为废弃物占比较大的组成部分,因其经济价值低、产生来源分散、回收利用较难,成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的最大短板,过去都通过焚烧等方式处理。厦门通过建设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打通了垃圾源头分类与末端利用的堵点,探索出上下游有效衔接、垃圾分类收运与资源利用有效协调的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模式。

透过分拣中心二楼巨大的玻璃窗向生产车间望去,蓝色传送带串联起的流水线正有序作业。进场的物料经过消杀处理后,被自动输送到机器预处理环节,随后,基于视觉感知、图像增强,以及近红外飞光扫描等AI智能分选技术等进行更加精细的筛分环节。最终,分选好的可回收物通过压缩打包成为再生资源。

“目前,中心的分选准确率在95%以上。”分拣中心负责人江凤凤说。截至今年6月30日,分拣中心累计回收处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吨,助力减排4.1万吨二氧化碳,节约2.5万吨石油。

“再生纸浆可经过造纸过程,制成笔记本、牛皮纸包等再生纸制品;再生塑料颗粒可以通过高温拉丝、编制,制成T恤、包、玩具等生活用品,回到我们的生产、生活场景中。”江凤凤说,目前,中心根据下游需求分选出15个品类,经压缩减容后成为工业原材料被销往下游,再生加工为各类再生材料、再生产品,销往国内外,全程信息、数据可追溯。

作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厦门于2016年10月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不仅颁布了全国首部全链条垃圾分类法规,制定配套制度20多项,还实现四类生活垃圾“公交化”直运,构建起从源头到终端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处理模式。目前,厦门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均超98%,准确率达85%,分类体系完善,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1%,垃圾回收利用率达54%,有效实现了碳减排。去年,全国首例社区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项目落地厦门,开启了厦门“以绿色交易促进社区垃圾分类”的新模式。

“厦门垃圾分类经历了三个阶段,1.0阶段是全覆盖、全普及,2.0阶段是制度化、规范化,目前3.0阶段则是减量化、资源化。”黄伟林说。

如今,以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平台为着力点,厦门市推进垃圾分类系统工程构建,实现低值可回收物的精细化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也影响公众把垃圾分类工作从“要我分”转为“我要分”。

“社区里设置了垃圾分类公益馆,家里的废旧衣物、纸箱、塑料瓶等收集起来就能就近回收,形成积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既方便又实惠。”金安社区居民吴长青说,现在她不仅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还自觉作为垃圾分类的宣传员,推动更多居民加入到垃圾分类的绿色低碳生活中来。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