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池店湿婆:当地人眼中的观音
2024-08-27 10:06:01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湿婆石刻 自唐代起,泉州与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并称为四大名港。至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进一步推动了其海外商业的繁荣。元代,泉州一跃成为与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世界最大贸易港之一。 兴盛的贸易往来是多元文化传入的先导。随着各国商人徙居泉州,不同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信仰亦纷纷传入,并在泉州留下了形式多样的宗教建筑。据不完全统计,泉州发现的印度教寺庙建筑构件有300余件,晋江池店的湿婆“舞王”石刻便是典型之一。 印度教神祇众多,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三相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他们分别代表着创造、维护和毁灭的力量。位于泉州市晋江市池店镇的这尊印度教石刻即为湿婆相。湿婆是印度河文明与吠陀文明交融的产物。他兼具生殖与毁灭、创造与破坏等复杂性格,并呈现各种奇谲怪诞的相貌,是毁灭之神、苦行之神与舞蹈之神。在湿婆的统治下,妖魔鬼怪都受制于他,他的妻子帕尔瓦蒂以及两个儿子战神塞建陀和象头神迦内沙也都是印度教中的重要神祇。因此,湿婆在印度教中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和广泛崇拜的神灵。 这尊湿婆“舞王”石刻,是元代泉州印度教寺庙中的部分构件,因元末寺庙损毁后被安置于此。其艺术呈现深刻体现了印度教与泉州传统雕刻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石刻上部描绘着典型的中国传统祥云样式,而下方中心则是湿婆作舞蹈状的雕像。四臂湿婆趺坐于莲座之上,头戴扇形冠帽,胸前佩戴项链。湿婆的右上手持达莫如鼓,下手拿长矛;左上手则执拂尘,下手握铃铎。湿婆脚踩巨魔,而巨魔则撑住长矛试图挣扎。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湿婆以舞蹈战胜邪恶的场景。在湿婆的两侧,矗立着两位女神,她们的身份被推测为湿婆的妻子婆婆娣与七母神。她们与湿婆一起,作为生与死、创造与毁灭的化身,为整个石刻注入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和象征意义。 也有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如约翰·盖依认为雕像是印度教的女神迦梨,而两边则是其崇拜者或者别的神。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居民普遍将这座雕像视为观音化身,并在每年的观音诞辰日自发前来朝拜。该雕像上方悬挂的刻有“观自在”字样的匾额,与镌有“兴凤境国泰民安,济万物风调雨顺”的楹联,都昭示着在一尊印度教的湿婆石刻上,寄托着当地人依据本土“观音”信仰所寄寓的美好祈愿。 泉州自古以来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包容性,使普通民众对不同文化持开放积极的态度。在这一环境下,池店村民将印度教的湿婆相视作观音参拜并不意外。战乱侵袭、朝代更迭,使得泉州印度教信仰逐渐消失,但印度教文物遗迹却被当地人结合本土文化赋予了全新的文化内涵,在历史进程中成为维系周边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