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社会 > 正文

白露|时移处暑又临秋,天朗气清酷热收

2024-09-07 11:12:41 作者:于丹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时移处暑又临秋

天朗气清酷热收

导语:在中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言。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

01 

白霜降

仲秋至

每年9月7~9日,太阳位于黄经165°时便是白露节气,此时迎来了北半球最美好的仲秋时节。俗话说:“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这个时候,我们最直接的感受便是丝丝凉意,特别是在一早一晚之时。

那么为何将这个节气称之为“白露”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来形容“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属白。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寒生露凝,经过清晨阳光的反射,露水看上去就像白色一样。也就是说,“白露”二字分别取白色、露水之义。

古人喜爱收集露水,以秋露为最佳。清代的《沪城岁事衢歌》上说,白露这天,人们把从花枝上收集到的露水,倒在砚台里,用古墨研匀,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墨,在孩童们的太阳穴上画一个圈,可以免除百病。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白露采的茶既不像春茶那样嫩而弱、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而最讲究的茶客,是用露水煮茶。

02 

三候起

时序更

在《逸周书·时训解》中描述白露节气的“三候”:“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一候鸿雁来。暑气渐消,秋高气爽,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鸿雁俗称“大雁”,在中国人心中是禽中之冠,是足具仁义礼智信的灵物,以至于秋天也称“雁天”。而大雁也象征着爱情、乡愁。元好问在《摸鱼儿•雁丘词》中留下了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他因看到一只大雁死去,另一只大雁徘徊不去有感而发。

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而在古代,“玄鸟”被誉为神鸟,自古以来就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说法。传说,在远古的黄河之滨,一只“玄鸟”唱着歌儿从空中飞来,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原始部落的人们一个个对它顶礼膜拜。一个叫简狄的女人,吞服“玄鸟”下的蛋后,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叫“契”。契,即是阏伯,就是传说中的商之始祖。

三候群鸟养羞。《礼记》注曰:“‘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羞”同“馐”,指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就好像人要储物过冬一样。

03 

叶凝露

秋甚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秋意正浓,我伫立于苍茫的蒹葭之畔,凝视那晨露微凝。此刻,心绪飘向了远方,我的身心羁困无奈,思念焦渴而绵长......

白露不仅是自然界季节更迭的标志,更是诗人笔下寄托情思、抒发感慨的媒介。《蒹葭》中的“白露”与节气相融,能够让人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诗中“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循环往复,不仅描绘了白露在不同时段的形态变化——从夜晚的皎洁如霜,到清晨的晶莹未干,再到持续不断的垂悬滴落,将节气、时段和景色、情感有机结合在一起,寓含了情感的深邃与绵延。这里的“白露为霜”,或许并非实指深秋之霜,而是借以形容白露之夜,月光下露珠闪烁,清冷而纯净,如同初冬之霜般令人心生寒意,却又带着一丝不可言喻的温柔与美好。

正如陶渊明笔下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白居易的“露似珍珠月似弓”,以及苏东坡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露的诗意,似乎总是无法摆脱一份朦胧的情思。或是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或是《红楼梦》第三十五回,当黛玉想起《西厢记》中“幽僻处可有人行,点苍台白露冷冷”,暗暗叹道:“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之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霜母弱弟;今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霜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盛于双文哉?”

或是杜甫心中的家国之情,“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露,这一自然界的细微之物,却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情感与想象,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自然的诗意桥梁。

一身诗意,万古人间。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