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君处,故乡盼君归。明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我们迎来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
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不是天上的一轮月,而是思乡人手中的一页纸。这一页纸,名唤“侨批”。
一封封薄薄的侨批,承载着海外游子对家乡亲人的万般情愫。图源:东南卫视
一笺侨批,两地相思。伴随着出洋谋生,一封封侨批记录下他们不忘根脉、艰苦奋斗的岁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侨批”,看看他乡游子自古不变的团圆之意、家国之情。
跨海两地书
“死后重生为侨批,开辟新路再起行。”19世纪下半叶,布袋戏艺人黄日兴决定在厦门和南洋开办批局,把来自家乡的牵挂传递给远方游子,不料出师不利,遭遇沉船,护送的侨批也全部失落海中。乡亲们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安慰、鼓励他,给了黄日兴重整旗鼓的信心。
这是厦门歌仔戏《侨批》中的一幕。
歌仔戏《侨批》。图源:中国戏剧杂志
闽南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悠久,出土实物证明至少在唐朝已有闽南人移居东南亚。鸦片战争后,数百万的闽南民众受生计所迫背井离乡,再次掀起了下南洋的时代巨浪。
下南洋的闽南人往往是孤身出海,他们在异乡拼命赚得血汗钱后,便千方百计汇款回家赡养妻儿父母。一种海外汇款与家书合二为一的信函——侨批,就此诞生。
“批”在闽南语中是“信”的意思,侨批既是书信,又包括从海外寄回侨乡的银钱。每封侨批都有批封、批笺,写明了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地址名姓、钱币种类数目,盖着批局的印戳、帮号。
早期侨批往往通过相熟的同乡水客带回国内,然而随着侨民不断增多,水客模式难以承接和应对风险。于是,一些有声望的水客整合资源,着手组件经营侨批的专业机构,侨批局应运而生。
彼时的厦门,是全国重要的海港,又是开埠口岸,很快成为侨批往来福建与南洋之间重要的枢纽。大量专业的侨批局在厦门相继设立,提供收汇、承转和解付等多种服务。譬如,在作为厦门文化重镇与通商口岸的海沧境内的新垵村,便至今留有当年侨批分发点的办公处。
早年,厦门海后路聚集许多银行、商铺、洋行、信局。图源:刘舒萍
侨批从东南亚进入厦门各口岸后,由厦门信局分送至闽南各侨乡,再由当地的信差将侨批钱款和家书一并登门送达侨眷家中,并收取回批,集中后寄返海外。1882年,厦门设有批信局23家,以后逐年增加,至1937年得到邮政总局发给许可证者达114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厦门为中心的侨批网络。据统计,抗战以前,福建省侨汇的85%是由厦门结汇或转汇。
如果说侨批是中国海洋移民催生的金融产物,那么集银行、邮局等服务为一体的侨批业,则可以看作是一条由亲情和家国之情串联起来的海上金融丝路。郑林宽《福建华侨汇款》一书统计,1905至1930年间的厦门侨汇总量约占全省侨汇总量的90%,1921至1930年间的侨汇总数高达4.7亿元。
2013年,中国“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而今,以侨批文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生动再现侨批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
“他乡客”心怀“家乡事”
歌仔戏《侨批》舞台上,远走南洋的黄日兴在同伴的帮助下逃出金矿,带着华工们的赡家批银和家书返回故土。潦草字迹背后细致入微的关怀,给侨眷的生活带来希望;漂洋过海的“回批”也让华工有了盼头。
侨汇旺季通常都是一些民间节庆,以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以及十二月年关为多。侨汇业务像一条维系海外华侨与侨眷血脉亲情的纽带,为许多家庭改善了生活。
家书抵万金,一纸侨批,谈的是家事,诉的是乡情。
薄薄的侨批,承载着海外游子对家乡亲人的万般情愫。图源:东南卫视
侨批的内容,有海外游子的悠悠乡愁。譬如,1928年新加坡华侨郭懋岸在寄给厦门妻子的侨批中写道:“贤内助李氏如面……日月如梭,转眼又见新年。”通篇不过百余字,却满满深情。
也有南洋奋斗的孜孜汗水,譬如,1885年,菲律宾侨胞颜良瞒提笔给家乡的妻子蔡氏回信。自20岁离家到菲律宾谋生,一晃已20余年。他从学徒做起,一步步成长为菲侨名商。“今寄家戅箸第进佛银贰拾元,到可查收示明。兹在垊经已面嘱戅箸为咱另倩一本梨园,以敬阴光,可在旧厝,弗以在于新厝为是……。”
更有海外侨胞的拳拳爱国之心。在众多的侨批里,还藏着一部社会变迁的“史记”。“九一八”事变后,信封上盖有宣传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抵制仇敌、誓雪国耻”“教子及孙,永不用日货”的批信,比比皆是。
在《海沧侨批故事》一书中,收录一封特殊的侨批——“胜利笺”。信笺正上方印红字“胜利笺”,短短三字将海外侨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20世纪70年代,金融业发展迅速,侨批业全部归入银行,“侨批”的汇款功能由银行接替,而其交流情感之渠道则由不断发达的电讯及邮政所替代。
如今,侨批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见字如面,始终是福建人最真挚的挂念。据考证,福建省各级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数量有8万余件,其中省档案馆馆藏5万多件。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侨批封散落在民间收藏家及民众手中。
泉州侨批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图源:泉州侨批馆
在各大侨批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那一封封泛黄褶皱的纸页,依然能带领人们走进那段守候锦书鸿雁的岁月。不论是中秋时节那些跃然纸上的“均安”“至盼”和“祈勿慈念”,还是随批附带的中医药处方等,那些平实亲切的文字,仿佛在告诉读者,家乡的亲人其实从未远去。
一纸连家国
海道凶险,闽南人凭其孤勇脱颖而出,在全球贸易潮流中劈波斩浪。今天,有超过1580万福建籍侨胞生活在全球180多个国家。
近年来,福建各地不断加大对侨批档案的保护。2021年,省政府出台《福建省侨批档案保护与利用办法》;2022年底,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记忆项目30周年,省档案馆和省广播影视集团联合拍摄系列纪录片《走近侨批》;2023年,厦门创作歌仔戏作品《侨批》获得第十六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歌仔戏《侨批》生动演绎了闽南华侨爱国爱乡、敢拼会赢。图源:厦门市侨联
赓续“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回馈桑梓”的侨批精神,大量的海外侨胞也成为反哺家乡的重要经济来源:厦门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福建的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也是华侨倡议修建的;在改革开放之初,在侨胞的搭桥牵线下,福建更是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海外侨胞回乡探亲、兴办企业,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福建又一次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期。
2015年3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福建,被正式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同年8月,首列中欧(厦门)国际班列从厦门海沧出发,经成都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横跨亚欧大陆直抵波兰罗兹,打通了一条国际物流新通道,这也是当时全国自贸试验区内开出的首班中欧班列。
如今,在厦门海沧保税港区,集装箱班轮靠港之后,经过现场工作人员卸船进站,即可搭乘中欧班列前往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海丝”“陆丝”实现无缝衔接。
据统计,在福建籍侨胞中,有80%聚居在东南亚。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引进侨资项目3.6万多个,实际利用侨资超1000亿美元。
印尼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倡之地,马来西亚是福建人当年“下南洋”抵达东南亚的重要一站,新加坡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参与福建开放发展的国家之一,南非是福建省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些曾经福建人下南洋的目的地,如今成为了“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国家,同时也是福建省对外开放的重要伙伴。
“丝路海运”开启海合会国家多式联运通道。图源:福建日报
数百年前,福建人义无反顾地走向海洋,在异国他乡辛勤劳作,艰苦创业。如今海外的侨胞频繁地回到故乡,吸引他们的从最初血浓于水的乡情,变成了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世界闽商大会等超越宗亲和血缘的交流盛会,满地商机的合作机遇。
当家乡福建与海外侨胞的亲缘、地缘、文缘、业缘与物缘紧紧相连,侨批中蕴含的深情厚谊,也在新的时代继续绵延。
参考资料
1.福建侨报.《侨批故事 | 侨批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2.闽南文化研究会.《厦门,闽南侨批的重要据点》
3.闽南文化研究会.《天一信局:中国邮政史上“三最”》
4.福建日报.《“一带一路”这十年,福建做到了什么……》
5.中国侨联.《福建侨批:跨山越海的“海丝”遗珍》
作者:福建日报记者 林闻
通讯员:海沧区融媒体中心 李丹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