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岐村连家船民新居 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东南网9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张辉 段金柱)“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过去,在福建沿江沿海一带,生活着一群特殊的穷困群体——船就是家、家就是船的连家船民。
被称为“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的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就是如此。村民世代漂泊江海,过着无根浮萍般的生活。对上岸定居、体面生活的渴望,如大旱之望云霓。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于1998年、2000年两次到下岐村调研,关心连家船民疾苦,推动他们整体搬迁上岸定居、脱贫致富,“我们不仅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如今,26年过去,下岐村曾经的连家船民已在岸上生活繁衍了三代人。他们落地生根,寻找机会,努力给子女更好的教育,日子渐渐红火,甚至拥有了做梦的自由。
“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三代人的峥嵘岁月,折射的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艰苦奋斗、铸就幸福的历程。
第一代:岸上的机会
盛夏的下岐村,被蓝色的天空和大海拥抱。海风吹过一条悠长的黄色巷弄,尽头便是江五全的家。这是一座四层楼的小洋房,一二层江五全以每月1000元的价格租给村里,被改做民宿使用,三四层用于自住。超大的落地窗外,芭蕉树绿叶舒展,渔船摇荡……这一座岸上的房子,承载了江五全家几代人的期盼。
1974年,江五全出生在自家渔船。江家6个兄弟姐妹以及父母共计8口人,就挤在一艘小小的船上。船舱是卧室和厨房,船尾挂着个无底的篾兜,便是厕所。江五全记得,自己从小到大好几次上厕所时,一不留神就从船上掉了下去。船民都会给自家孩子拴上绳子,落水后还能找得到。遥望岸上的灯火,江五全常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过上那样安定的日子。
1998年,随着“造福工程”的推进,江五全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扶持下,下岐村共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兴建了2个渔民新村和6个渔民安置点,建房339栋。对上岸船民每人给予建房补助1300元,余下建房款由工程队垫付、村“两委”担保,允许船民在未来几年内陆续将房款还清。至1999年,下岐村511户渔民2310人顺利搬迁上岸。
结束船上生活,江五全在岸上第一次有了家。一家人搬进40平方米的小屋,屋子预留了卫生间和加层楼梯位,液化气灶等均为政府组织捐赠的生活物品。
上岸,不仅意味着生活的稳定,更带来海上所没有的机会。双脚踩在土地上,便有各种本事可以学。江五全先是跟人学养蛏。2002年,他用赚到的钱给自家小屋加盖了一层。此后每隔两三年,他就又加盖一层,逐渐成了现在四层楼的小洋房。2003年,他去附近的船厂学造船,到2010年,一天的工资已有200多元。这是江五全以前不敢想象的,刚搬上岸时,他兜里的钱还不到20元。
如今,宁德时代、上汽集团等相继环三都澳落子,形成了锂电新能源、不锈钢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下岐村民大多就近就业。江五全的儿子从福州一家技术学校毕业后,去年也回到宁德,在一家模具厂上班,周末半小时车程就能回家。
江五全的家依然离海很近,所不同的是,这座海边小屋让一家人心安。出了家门,只要肯打拼,遍地是机会。
第二代:教育的价值
因为穷,以前连家船民只能勉强糊口,无力顾及子女教育,始终走不出贫穷的怪圈。第一代上岸的船民大多没上过学,上岸后,没文化的短板一下凸显出来。对于下一代的教育,他们往往极尽所能地投入。他们知道,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途径。
从小在连家船上长大、没上过一天学的江成财终于在而立之年搬上了岸。他靠着一股韧劲掌握了海蛏养殖技术,在村“两委”的担保下,成功贷到5万元创业资金,开始养殖海蛏。一年下来,个人收入约7万元,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05年,江成财又用养蛏赚到的钱成立了建筑工程队,带领10多名连家船民走南闯北承接桩基工程。
商机摆在眼前。可由于不识字、不懂法,江成财看合同如读天书,急得火烧眉毛。他每月花6000元请了个大学生来帮忙。起初还算顺利,但接连的小矛盾让事情变得磕磕绊绊:大学生只要闹脾气撂挑子,整个工程队就得跟着傻眼。江成财深受没文化的困扰,只得请儿子来帮忙。初三刚毕业,儿子就回了家,靠自学法律、财务等知识,十几岁开始帮江成财看合同、谈生意。如今,江成财把80多人的工程队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则在家附近和亲友共同投资海产养殖。
也许是出于让儿子辍学帮忙打理生意的愧疚,江成财对孙子的学业特别上心。去年,他主动担起接送孙子上下学的任务。
“我常跟孙子说,爷爷没读过书,吃了不少亏,所以很羡慕你,你一定要好好努力。”江成财的期待成了孙子读书的重要动力,中考总分比模拟考提高了100多分,如愿考上了福安三中。江成财相信,两年后,孙子一定会和下岐村走出的300多名大学生一样,跨进大学的校门。
第三代:做梦的自由
经过两代人脚踏实地的奋斗,连家船民在岸上的生活日渐稳定、红火,村民人均纯收入从搬迁上岸前的不足1000元增长到2023年的32788元。他们的第三代已脱离贫困,大多不用再为生计疲于奔命,拥有了更多做梦的自由,甚至成为各种新兴产业的弄潮儿。
“95后”江建斌是在岸上出生的。他的爸爸上岸后开始养殖黄花鱼,一年养殖近百万尾,全家日子过得不错。尽管生长在乡村,但江建斌很早就用上了电脑和手机,大学毕业后在厦门从事电商工作。2021年,时任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找到江建斌,力邀他返乡创业,带动村里的海鲜网络销售。
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传统线下海鲜销售模式已不能满足多元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更多消费者选择便捷的电商购买海鲜,“线上+线下”已成为海鲜销售的新常态。江建斌是连家船民的后代,对于家乡海鲜销售模式的转型,他感到自己肩头上担有一份责任,于是决定返乡,成为村里从事海鲜电商销售的第一人。
几年下来,江建斌通过网络直播等形式,把下岐村的虾干、大黄鱼等特色海鲜产品销到全国各地,年销售额30多万元。“目前下岐村的电商只有我一家,还没形成规模效应,快递成本比较高。我希望能抛砖引玉,带动更多人来下岐村做电商,慢慢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江建斌说。
让江建斌想不到的是,这几年,家乡还迎来了汤加、老挝等世界各国的政要前来调研。去年,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在参访后表示:“听完连家船民圆梦的故事,我们有责任为赞比亚人民创造类似的故事。”
圆梦,这两个字对于早年的连家船民来说显得过于奢侈。受困于物资的匮乏和生活的窘迫,他们常常不得已放弃梦想,甚至不敢做梦。上岸后,连家船民一身的干劲终于有了发挥的空间,他们的儿孙辈也有了做梦的自由,给自己和家乡谋划一个更加长远的未来。
记者手记
滴水穿石 久久为功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张辉 陈梦婕
回望赤溪村、下岐村的过去,有个共同的底色,那就是“穷苦”。
“穷”是物质上的。上世纪80年代末依然“五不通”(不通水、电、路、电视信号、通讯),“一条裤子婆媳轮流穿” “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这些细节都是典型体现。
“苦”是精神上的。一定程度上,这更为要命。生活的无望,带来精神上的压抑苦闷,看不到希望。走出去也到处遭受异样的眼光,甚至是歧视,比如连家船民就被人嘲讽为“曲蹄”。
如何改变命运?唯有奋斗!
展开来说,无非是两方面的合力:党和政府的推力及个人自身的努力。
习近平同志在《为官一场 造福一方》(收录于《摆脱贫困》一书)一文中说:“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解决‘桥’与‘路’的问题。”“‘桥’,即搭桥,为群众发展商品生产疏通渠道,架设桥梁。”“‘路’,就是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
回溯赤溪、下岐两个村三四十年的发展史,正是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巨大推力,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赤溪村在不同年代修建的3条公路,见证了小山村的沧海桑田;路通之后,又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白茶、旅游等产业,过上好日子。下岐村通过实施造福搬迁、上岸定居工程,让村民告别了世代漂泊的生活,之后又适应时代发展,大力发展海产养殖、直播电商等产业,逐步实现“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
党和政府的关怀、助推,始终是村子发展、村民致富的坚定依靠和坚实保障。不过,群众真正过上好日子,仅靠“输血”远远不够,自身必须具备“造血”能力。这就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精神和毅力。
时隔多年,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理念。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人民网与赤溪村村民连线,希望赤溪村再接再厉,在现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基础上,自强不息,继续努力。“扶贫根本还要靠自力更生,还要靠乡亲们内生动力。”
赤溪、下岐两个村的变化,也证明了这点。他们并没有“等靠要”,而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奋发作为,滴水穿石,埋头苦干,才过上了红火日子。一个细节令记者印象深刻:在赤溪村采访期间,偶遇央企在村里举办集体婚礼。赤溪人感慨道,如果不是村子发展了,远近闻名了,央企怎么可能到这里办婚礼?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赤溪村的肯定和赞许。
如今,在迈步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一个个赤溪村、下岐村又将“更高起点再出发”。但无论如何,只要秉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大江大河,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