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潮声 | 九牧林氏:诗礼传家,享誉海内外
www.fjsen.com 2024-09-20 09:21:35 林爱玲 陈汉儿 何金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九牧林氏祖祠(资料图片)

东南网9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爱玲 陈汉儿 何金 通讯员 谢顺航 林思)

福建是林姓人口第一大省,林姓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莆田民间,素有“陈林半天下”之说。相关资料显示,莆田人口共有320多万,林氏户籍人口约占45万。

唐天宝年间,林披(官至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自北螺凤林(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峰村)迁居澄渚乌石(今西天尾镇龙山村)。林披治州事十载,勤政惠民,志尚高洁;辞官归里后,专心兴学育才,诗礼传家,创办福建第一所私人书堂——澄渚书堂。林披生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九子,先后擢明经、登进士第,俱官刺史(州牧):即端州刺史苇、容州刺史藻、横州刺史著、韶州刺史荐、通州刺史晔、邵州刺史蕴、循州刺史蒙、雷州刺史迈、福唐刺史蔇,九子学问、人品闻于九州,后裔子孙播迁海内外,世称“九牧林家”。

“九牧林”家风鼎盛、俊秀如林。据统计,古代莆阳进士中,林氏有200多位,高居诸姓之首,故历来有“无林不开榜”的民谚传世,也有“三代七廷魁”之佳话。

故家厚土蕴含着辉耀青史的祖先遗迹,已然成为世代子孙追本溯源的精神家园。有论者断言,至少在福建宗亲文化系统,“九牧林”人文价值之巨大影响,历来无出其右。

寻根谒祖 源远流长

“爷爷,我们回家了!”2021年暑假,台湾籍北京大学学生三兄妹林彦辰、林冠廷和林沛莹,带着半张珍贵的林氏族谱,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们祖父林文芳在大陆原籍的亲人。

林文芳1926年出生于莆田,1947年前往台湾探亲,因时局原因滞留台湾,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据莆林族谱研究者介绍,这三兄妹是莆田九牧林氏二房林藻的后裔,与中国科学院林兰英院士同宗。

林彦辰三兄妹不负林文芳期望,先后考取北京大学,并来莆田寻根。大哥林彦辰说:“回到祖辈生活过的地方,圆了爷爷的夙愿,无论身在何处,我们的根都在这里!”

像这样千里寻根的例子不胜枚举。祖籍莆田的“九牧林”后裔林念生 ,在台湾长大,后留学美国 威斯康星大学,主修广播、电视、电影专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第一个敲开中美新闻交流大门的学者,退休以后又被厦门大学和莆田学院返聘为新闻学教授,如今年事已高的他回到莆田祖籍地定居。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宗亲文化重新热起来。“九牧林”作为中华宗亲文化的优秀代表,进入了当地政府、学者和后裔宗亲的视野。2000年以来,一批批九牧林后人收集挖掘了大量的资料,不辞辛苦开展田野调查,找到现场古建筑、残碑断文等,逐步理清了宗族迁播脉络。

据唐代谱牒家太常博士林宝于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撰编的《元和姓纂》中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于长林之山,遂姓林氏。”西周时期,林坚即为林氏受姓始祖,比干被奉为林氏太始祖。其后裔族人主要在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一带古冀州地区繁衍生息,这一时期的林氏族人称为“西河林氏”,后称“西河郡”。后西河林氏经历了3次大迁徙,先后分支为济南林、下邳林、晋安林。

宋莆邑进士林稃在《西林林氏谱系序》中写道:林氏始祖为“商之仁人,起周之博陵,继于济南,棉于下邳,大于晋安”。晋安林氏则以莆田林氏为最盛,而在莆林诸衍派中,则以唐九牧林氏分布为最广,乃为晋安林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莆田九牧林氏,系出晋安林始祖禄公十世孙入莆始祖林茂。茂公居莆田福平山北螺村。又五世而至林万宠,唐开元年间任高平太守,生有三子:林韬、林披、林昌。林韬,林万宠长子,字茂复,唐天宝二年(743年)授谏议大夫,升礼部侍郎,其后裔称“阙下林家”。林披,林万宠次子,字茂则,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及第,任将乐令,迁潭州、康州刺史,贬临汀曹椽,改临汀令,迁临汀别驾,授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赠睦州刺史。披生九子,皆官刺史,后繁衍为莆林望族。林昌,林万宠三子,字茂吉,以子萍贵,于唐天宝八年(749年)追赠中宪大夫。后其子林萍迁居仙游游洋,其后裔宗支称为“游洋林家”。

九牧林为中华林姓支派之望族,以其派系之旺、繁衍之广、子孙之贤、人才之盛著称于世。明嘉靖年间裴骞撰写的《重修太师殷比干祠墓碑记》云:“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贞节义之士,称文献邦,科第蝉联。语曰‘无林不开榜’是也。”

圣贤辈出 济世为怀

“宋天后、明龙江,两代再出二圣人”,说的就是九牧林后裔——妈祖林默娘和“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林龙江)。二人虽生不同时,却一脉同源,如今均成了在民间被广泛信仰的神祇。

妈祖是林披第六子林蕴的七世孙女。《敕封天后志序》有载:“九牧林林蕴之孙林保吉于五代周时为统军兵马使,弃官隐于海滨贤良港。”其子林孚生林惟悫,林惟悫生男一、女六,妈祖为其第六女。清代林麟焻《天妃显圣录序》也明确指出:湄洲天妃,吾有林唐邵州刺史公七世女孙也。

相传,林默娘自幼机敏聪慧,熟悉水性又洞晓天文气象,能帮助渔民在出海前规避风险,且常常乘舟海上,救世利人、扶危济险,行善无数。

化草救商、挂席泛槎、圣泉救疫……妈祖短短的一生,留下诸多神奇传说,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天妃显圣录》,记载了大量有关妈祖降妖救难、祈雨除患、治病救人的神迹奇事;乾隆年间编纂的《敕封天后志》,也记录了众多妈祖在海上庇护使节、客商、船民的内容。

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第一次赐封妈祖为“灵惠夫人”,此后到清朝同治年间历朝皇帝共褒封妈祖36次,使她从夫人、天妃而升至天后,成为海内外共祀至高无上的海神。

“天后祖祠西侧的古朴宅院如今供奉着妈祖的‘圣父母’,是海内外林氏后裔拜谒妈祖必到之地,对他们来说,这是族中先辈般可亲的存在。”贤良港天后祖祠原秘书长、福建省妈祖信俗非遗传承人林自东告诉记者,因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妈祖族中后人,还涌现了林端、林思难、林思义、林溢等多位忠良贤臣。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中,妈祖拥有慈母般的宽阔胸怀,以及无比仁爱和善良的品格,妈祖成神后的显灵故事,也体现了妈祖关爱百姓、扶危济困、保国庇民的大爱精神,她是海内外林氏族人的骄傲。”林自东说,每年的妈祖诞辰日(农历三月廿三)、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众多妈祖信众、林氏后人都会以“妈祖回娘家”“海祭妈祖”等独特形式,缅怀“祖姑”、追思圣迹。

而在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东岩山麓,怀抱着一处明代古建,名曰东山祖祠。东山祖祠原是林龙江祖父林富所创建的“东山樵舍”,后为“麟峰书院”,因林龙江曾在此讲学、传教,门人在其逝世后又改建祠堂,匾称“东山祖祠”,沿用至今。这里既是海内外1000多个三教祠的祖祠,也是百万信众心中的圣地。

据《莆田通史》记载,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勋,号龙江,莆田城内赤柱巷人,是九牧林长房林苇的二十五世孙,其祖父林富为兵部右侍郎,总制两广。林龙江18岁考中秀才,此后连续三次参加举人考试,均名落孙山。最终放弃科举业,转而遍游名山大川,到处寻师访道,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寻求另一种济世之道。

经过数年的彷徨、思索,林龙江获得指点,认识到原初的儒道释三教的宗旨是一致的,孔子说的一贯、老子说的得一、释迦说的皈一,本旨并无不同,三教本源相通,因而追根溯源,并把儒道释三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林龙江创立三一教,公开宣扬“三教合一”思想,林龙江也被称为“三教先生”。

林氏家族世代行善的道德行为在林龙江身上也烙下了深刻印记。明嘉靖末年,倭患深重。林龙江忧国忧民,著《防倭管见》。在抗倭失利、百姓罹难之时,他倾尽家财,赈民救灾,抵御倭寇。明代福州文人谢肇淛对其评价甚高:“兆恩本名家子,其人重义气,能文章,博极群书。倭奴陷莆后,骸骨如麻,兆恩捐千金,葬无主尸以万计,名遂大噪。”

林龙江去世后,其弟子在各地弘其学说,影响深远。《闽书》记载:“莆穷山极海,至三家聚落,莫不祀之。上而延建汀郡,下而晋安清津,皆有三教堂,以供遗貌。”除了莆田,三一教思想在整个福建乃至东南亚地区也有众多信众,在马来西亚,被确认为三一教祠堂的就有11座,三一教还在近代辗转传入欧美许多国家,影响力远播海外。

心灵原乡 派衍中外

去年4月30日,纪念九牧林始祖林披公诞辰1290周年暨2023世界九牧林氏恳亲祭祖大典在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林峰村九牧祖陵举行,来自海内外3万多位林氏宗亲代表共谒先祖。作为莆田市级非遗项目,莆田九牧林祭祖习俗从唐至今已传承了1000多年,形成了固定的文化形式。

林披迁居澄渚乌石,先娶郑氏,生苇、藻、著、荐、晔五子;续娶陈氏,生蕴、蒙、迈三子;又娶朱氏,生蔇一子。

为纪念先祖,林氏族人于乌石建“九牧祖祠”。该祠堂原为唐九牧长房林苇后裔所建奉祀开基祖林披之墓祠,后历经多次重修。多年来,每逢来莆寻根谒祖,许多林氏族裔宗亲都会满怀虔诚,来乌石祖家汲取砚泉井水,郑重地用瓶钵装好带回原籍与族人分享,以寄托怀恩报本、继业传薪的一腔亲情。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澄渚村(近代析出属龙山村)“九牧林氏祖祠”,这则出自明刑部尚书林氏后人林俊手笔的《族范》,是莆田莆仙方言研究会学者、民俗专家林春明心中的文化膜拜。

“西汉时期,随着察举制度兴立,出仕为官者往往会制定一些家规、家训,来约束自己的后代,保持良好的家风,以此延续家族的繁盛。”多年来,林春明致力于寻找并整理林氏族范家规,以家学方式传承下去。

“九牧林”从北螺村、澄渚乌石村出发,从中唐开基一直延续到今天,历经千年,开枝散叶,派衍闽、琼、台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成为当代林姓人数最多的分支。林春明认为,“耕读传家、家国天下、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九牧林”派系之旺、繁衍之广、人才之盛,堪称一大望族的最重要原因。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地九牧宗亲和海外侨胞出于强烈的宗亲认同感,陆续来莆寻根探源。2001年,莆田林氏委员会成立;2002年,莆田九牧林氏联谊会成立。

2002年9月30日至10月6日,九牧祖祠举行盛大的唐九牧林始祖林披逝世1200周年活动,海内外的九牧林宗亲数千人来莆田参加。

此后,九牧林祭祖大典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升,参加祭祖大典的人员从世界各地而来,齐聚一堂,缅怀祖德,重温祖训,盛况空前。

2018年4月30日,来自台北、台南、台中、云林、嘉义的台湾九牧林氏后裔及海内外林氏宗亲,在九牧祖陵隆重举行海峡两岸九牧林氏恳亲祭祖大典。

2019年4月29日至30日,在莆田隆重举行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九牧林恳亲论坛、莆林文化论坛、林氏族谱交流、林氏家宴、九牧林氏祭祖大典、纪念林则徐虎门销烟180周年图片展等,在海内外影响广泛。

2020年3月,《莆田九牧林祭祖习俗》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一提的是,与九牧林相关的妈祖祭典大礼,与黄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

“近年来,不断有海外赤子到九牧林发祥地寻根认祖,通过开展九牧林宗亲联谊活动,有利于凝聚宗亲向心力,激发爱国爱乡情怀,促进莆田与海内外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西天尾镇党委书记陈君说,九牧林“忠孝诗礼文化”的传承,造就了林家灿烂的宗族人文景观,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听海

姓氏文化 播扬世界

刘益清

福建九牧林,流芳海内外。

1200年前,自林披九子先后受封为唐刺史后,九牧林文化便传承绵延至今,成为中华姓氏文化一个颇为令人羡慕的佳话。

天下林氏奉忠臣比干为祖,历代精英辈出。唐朝九刺史、宋代十知州、庇护航行平安的“海峡女神”林默娘、融合儒道释哲学思想的“三一先生”林兆恩、民族英雄林则徐……都是中华林氏的杰出人物。林氏文化,源自中原,开枝散叶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又随林姓族裔跨越海峡,流播世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九牧林”绵延上千年,世远支分,后裔移居闽、粤、台诸省及东南亚、韩、日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子孙繁衍于五洲四海,不仅族裔繁盛,且以科甲鼎盛、人文荟萃而济美万邦,留下了无数温馨美好的人文故事。宋仁宗曾题诗赞曰:“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延。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至今在福建宗亲文化系统,“九牧林”人文内涵,仍十分典型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节义、诗礼传家、慈善济世、大爱无疆的价值理念,值得当代人弘扬光大。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学界对姓氏的研究,历来是社会关注和重视的热点。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早期的姓出自氏族的图腾,氏族往往以天象星座或动植物作为其图腾族徽的内容,在与周边氏族的交往中以表明身份,相互区别并表明所在的方位,这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雏形。从时间上来说,姓的产生远远早于文字,在有了文字以后,根据图腾徽记的图形产生了文字意义上的姓。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上古时代中国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不断转变。最早的氏是对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传说和文献中出现的这类氏有上百个。氏族社会的早期,最重要的氏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先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绳记事。有巢氏和燧人氏进入伏羲氏时代,这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姓,即伏羲氏之后风姓,这是中国第一姓。此时另一个重要的氏是中皇氏,中皇氏的首领为仓颉,他创造了文字以替代结绳记事。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有熊氏是黄帝所在的部落和国的称呼。

中国最早的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具体哪个是最早的姓氏,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一种说法认为,中国最早的姓氏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儿子们,据传黄帝有12个儿子,他们各自以不同的姓为氏,如姬姓就是黄帝的姓氏,也是周朝的国姓,被视为“万姓之祖”。

另一种说法是“祝融八姓”,这八个姓氏据传是由祝融氏的后代所分衍出来的,包括己、董、彭、妘、曹、芈等姓。这些姓氏的起源与上古时期的部落和氏族有关。

学术界还有一种“上古八大姓”的说法,包括姜、姬、妫、姒、赢、姞、姚、妘。这些姓氏大多与上古时期的著名部落或首领有关,如姜姓与神农氏有关,姬姓与黄帝有关,妫姓与舜帝有关等。

总的来说,中国最早的姓氏是多元的,它们与上古时期的部落、氏族、首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姓氏的传承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演进,也为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姓氏最早的国家之一,据《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目前中国在用的姓氏有6000多个。数量众多、历史悠久的姓氏,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福建作为先秦百越之地,山海间曾散居越王后裔和七闽固有土著。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闽越王馀善叛乱后,命闽越国人迁居于江淮,福建文化发展人为中断或滞后数百年。西晋出现五胡乱华大动荡后,北方不少士族迁徙南方,其中一部分人入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传说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晋江这个地名,便是晋人南迁沿江(旧指南安江)而居得名来的。

唐末五代,中原大批汉人随王审知兄弟入闽,是福建吸纳移民又一高潮。宋元期间,泉州刺桐港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不少外国人入闽经商贸易,有的定居于闽,如泉州的蒲寿庚家族,即来自阿拉伯。大思想家李贽,亦有四分之一阿拉伯血统。随着宋元海外贸易的持续繁荣,以及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福建人到海外创业,或迁居东南亚等异域之地,也成寻常现象,特别是明清之后,闽南人闯荡海外、移居海外,几乎汇为潮流,以至今天台湾和东南亚的泉州籍汉人,达1000多万,比泉州本地人口还多。

各个姓氏族人向海外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的过程。在海外,姓氏宗亲的家国情怀、中华文化的血脉观念普遍较强,姓氏文化,成为承载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伦理、家风家训的重要载体,更是海外华人华侨密切其与祖国联系、传承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

中华姓氏文化,如一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颇具民族文化自信,十分耐读耐品,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积极而巨大的影响。通过姓氏溯源,海内外华人皆可追溯到自己的先祖从何处来到何处去,通过家训祖训的传承,明白自己应该做怎样的人,为社会做怎样的贡献。所以,姓氏文化,往往为一个人注入人生前进的原动力、正能量,对塑造当代人的品格、气质,带来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充分弘扬这份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自信,助力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续写中华百家姓文化新华章。

image.png

九牧林氏恳亲祭祖大典(资料图片)

image.png

鸟瞰林蕴后代、妈祖先辈移居的贤良港。 黄国民 摄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