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民生 > 正文
秋分|秋已平分催节序,月还端正照山河
www.fjsen.com 2024-09-22 10:10:30 于丹 来源:东南网



秋已平分催节序

月还端正照山河

我们既是谜题也是答案,让我们在一首又一首宇宙之诗中,读懂生命的意义。——《宇宙探索编辑部》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当秋风轻拂过耳畔,带着一丝丝凉意与无尽的遐想,我们悄然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岁月悠悠,如流水般逝去,只留下这一季的丰盈与感慨,在心中缓缓沉淀。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它不仅仅标志着自然界从繁华迈向萧瑟的转折点,更是阴阳平衡、昼夜均长的哲学象征。"分"字承载了深刻的意义——均等平衡。《淮南子》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若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轨迹视为一个圆满的轮回,春分与秋分则恰好位于这个圆周的起始(0度)与对立(180度)位置。春分是“天门口”的日子,阴气下沉,阳气渐升,春分日之后,天气越来越暖和。而秋分是“地门闭”的日子,阴气渐升,阳气下沉,自此天气越来越冷。

春秋分是古代社会校准度量衡的重要时刻。《淮南子·时则训》说:“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圆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只有准确的度量衡才能精确地权衡万物。"日夜均分之际,行度量衡之校",古人观察到这两天昼夜等长,视之为天地间最为公正的时刻,因此借此时机,统一度量标准,确保公平交易与社会秩序无论是衡量长度的尺、称重的秤,还是计算容量的斗,都在春秋分之时得到精确的校准,体现了自然法则与社会秩序的和谐统一。

秋分,恰如人生的中场,蕴含着追求平衡意味的哲思。凡事都讲究平衡,用一种辩证且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生活与自己,切勿“过犹不及”。愿我们都可以在忙碌中为自己增添生活的情趣,在高压中学会自我调解与放松,在不确定性中修身养性,在秋分探寻属于自己那份诗意的平衡。

金陵山色里,蝉急向秋分

秋分的三候,是自然界对时间流转的细腻记录:“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雷声渐隐,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信号;蛰虫筑穴,是生命对即将到来的寒冬所做的准备;河流渐涸,则是大地对水分的又一次深刻挽留。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自然界的轮回与变迁,也让我们在感叹之余,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而不再打雷了,呼应半年前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从鸣响的震惊,回归收声的安静,节气里的物候有来自去。

二候蛰虫坯户。《礼记》注解说:“坯,益其蛰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jìn)塞之。” 秋分到了,天气转寒,蛰伏的小虫就开始往虫穴里钻,还会用细沙土把自己的洞口封住,以防寒气侵入。从初春惊蛰时节在长久的蛰居之后开始爬出洞穴活动,到此时复归洞穴“潜伏”,虫儿们的生活状态经历了一个轮回。

三候水始涸。《礼记》注解说:“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从秋分开始,天气会慢慢变得干燥,降水量逐渐减少,河流湖泊也逐渐变得枯涸起来,明媚小溪、鱼翔浅底的生动见不到了,只是那浅浅的水,安静地隐在枯萎的草茎间,倒映着天空的干净。八方安顿,四面停匀,大地上的一切都被调和到刚刚好。

四海一明月,千山共白云

一、竖蛋

春分与秋分,这两个遥相呼应的节气,共享着一个饶有趣味的习俗——竖蛋。时至今日,仍能在某些地区见到这一传统游戏的身影,人们竞相尝试将鸡蛋稳稳地竖立在平滑的桌面或案几之上,享受着相互比拼的乐趣。这一跨越时节的共同习俗,实则蕴含了我们民族“天人合一”的深邃智慧。

在春分与秋分之际,昼夜平分,时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状态,地球的地轴与其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也恰好处于一种微妙的力量均衡之中。这种自然界的和谐,正是竖蛋习俗得以流传的奥秘所在。当鸡蛋在这特定的时刻被赋予了“站立”的可能,它仿佛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平衡之美的象征。

由此观之,连一枚看似难以竖立的鸡蛋都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实现平衡,我们人类又怎能不反思并追求自己生活中的那份平衡与和谐呢?

二、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春分、秋分,这对双生子,不仅是时间分界,也是自然界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礼记·祭义》中记载:“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日月一阴一阳,昼夜终而又始。基于这样的自然哲理,古人选择在春分祭日,以颂扬阳气的生发;秋分祭月,对阴气渐浓的敬畏与祈愿。春分秋分二祭,深刻体现了古人对阴阳和谐之道的深刻理解与尊崇。

秋分过后夜渐长,昼渐短,阴气日盛,阳气逐步让位于阴气,古代天子选在此日代表国家在晚上举行祭月仪式,称为“夕月”。《国语·鲁语》载:“天子少采夕月。”韦昭注曰:“夕月以秋分……少采,黼衣也。”也就是说,天子祭月要穿着一种特定的礼服,即绣着黑白斧形花纹的黼衣。唐玄宗时,天子祭月礼的规格由中祀升格为大祀;宋真宗时,西郊被确定为祭月礼举行的固定地点。天子秋分祭月仪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明代嘉靖年间,世宗下令修筑了专门用于祭祀月亮的祭坛——夕月坛,此后明清两代皇帝都在秋分时于此祭月,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

由于节气属太阳历知识体系,体现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位置,与月相变化并无必然联系,因此并非每年的秋分都能迎来那轮寄托无限美好与淡淡惆怅的满月。后来民间祭月之日就选在可以见到满月的八月望日,最终形成了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这一变化促使了赏月习俗的演变,从文人贵胄独享的月下吟咏,逐渐转变为普罗大众共赏的望月盛景,实现了从个人艺术情感的抒发到全民族心理共鸣的跨越。风花雪月,这些自然景象,已深深融入我们的审美意趣之中,而月圆之夜与家庭团聚的紧密联系,更使得这份关于团圆美满的祝愿,伴随着这一习俗的流传,愈发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在这秋分之际,我们仿佛站在了时间的分水岭上,一半是夏日的热烈与繁华,一半是冬日的静谧与深邃。秋分,不仅是大自然阴阳平衡的完美展现,更是我们内心寻求和谐与宁静的契机。让我们在这金黄的季节里,不仅感受丰收的喜悦,更学会在忙碌与喧嚣中找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衡。

秋分已至,愿你我皆能心怀平衡,以一颗平和之心,迎接每一个晨曦与黄昏,让生命之树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责任编辑:蔡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