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8日报道(本网记者 练为泉)一张红纸轻覆谱盘之上,一把沾墨毛刷均匀印刷,《如梦令·元旦》《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红色作品跃然纸上……近日,东南网记者走进宁化县石壁镇客家祖地,切身感受木活字印刷带来的魅力,同时也赞叹客家祖地木活字印刷馆负责人邹建宁所展现的技艺。
据了解,宁化仍保存有木活字40余万枚,是全国木活字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2010年,“中国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联合国机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宁化木活字印刷术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全国首个印刷文化保护基地——“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在宁化设立……
传承印刷《草药歌》
邹建宁今年61岁,他的妻子刘爱珠是红军烈士刘万益的亲孙女,秉承着红土地的奋斗精神,他一生致力于木活字印刷术这项非遗,是木活字印刷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创办了宁化县文斋堂木活字文化有限公司。邹建宁从6岁就开始学习雕刻木活字,后师从邱位山、杨日升、伍兆香、伍兆义等人,学写反字、学临摹绘画技巧,学刻客家文饰,学在木头、石头上刻字。
在邹建宁的印象里,师傅伍兆义是慈爱又严苛,在他的教导下邹建宁在幼年时就时常背诵和雕刻《草药歌》。据邹建宁回忆,伍兆义曾用木活字印刷术为石壁镇的红军医院印刷简易的《草药歌》,一方面可以用作宣传,教红军战士认字,另一方面可以让红军战士识别基础草药,在负轻伤时可以用得上。
石壁镇陈塘村红军第四医院后勤部旧址。宁化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据当地老人讲述的时间和红军标语内容推测,红军医院设在这里的时间大致是红军长征前的1933年到1934年期间,驻军为叶剑英率领的东南作战军。据当地文史人员介绍,宁化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湖村、城关、方田等地都设有红军医院,由于敌人的封锁,当时医院条件很差,设备简陋,经常是祠堂大厅当病房,门板当病床,青草药为主要药品。用木活字印刷的《草药歌》,无疑为当时的医药普及增添了助力。
多年来,邹建宁先后走进宁化师范附小、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石壁客家小学等校传经送宝,2000多名青少年得以体验木活字印刷术。如今,宁化第二实验小学、石壁客家学校等校还设有木活字体验室,常年聘请木活字技师进校任教,利用特色课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让学生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更具家国情怀,将民俗文化、红色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
广泛传播木活字印刷
邹建宁在90年代从事印章雕刻、根雕等行业,印刷技艺愈发娴熟,尤其是刻字功夫为一绝,所刻字灵动古雅,并且能够临刻颜真卿体、柳公权体。他前后收了12个徒弟,在宁化修了26本族谱。他熟练掌握修谱中的所有工序,广纳博采,在木活字刻制中加入书法、绘画、雕刻等美术元素,触类旁通,使刻字技艺突飞猛进,具有较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跟记者说起修族谱,邹建宁如数家珍:收集族人的资料叫“开丁”,资料整理完后,谱师要给族谱写序……他说:“这需要文言文功底,康熙字典不离身,根据老一辈传下来的谱序摸索着学习。之后就是拣字、排版。”从5000个密密麻麻的汉字中准确地挑出字,得依靠一首160字的拣字口诀。他出口成章:“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
但是,好景不长,从1997年开始族谱修志进入了低谷期,邹建宁和徒弟们也不无例外地要靠修锁、刻章维持生计。此时,他在想,做了多年的“木活印刷”怎么传承下去?祖上传下来的几万枚木活字怎么坚守?
邹建宁用木活字印刷。东南网记者 练为泉 摄
邹建宁试着从印刷族谱转型到制作工艺品上来,如木活字雕板、木活字牌匾、木活字挂件等。2008年,木活字印刷迎来曙光。宁化被命名为“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默默地做了几十年木活字印刷的邹建宁被评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
2012年邹建宁与宁化木活字淘宝店师傅邱恒伙合作,在互联网上创立“文斋堂”。“互联网让养在‘深闺’的木活字广为人知”,邹建宁说,“有了老祖宗的技艺,还要有新的拓展,木活字才有活力,才能让大家喜欢。”邹建宁还在自己的工作室准备了木活字印刷材料,来参观的人可以亲自体验木活字的印刷。
“要让宁化木活字印刷术传下去。”说到带徒弟,邹建宁说,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守着枯燥的木头,但他的儿子邱根生成了他的好帮手,让他看到了木活字印刷未来的希望。邹根生从16岁就开始从事木活字印刷术,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展现出对木活字印刷术极大的兴趣,目前他在宁化县城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
邹建宁先后参加过深圳文博会、北京中华民族艺术珍品文化节展、厦门海峡两岸文博会等展出;2009年至今在全国各地参加重大文化交流活动200多场次。2014年至今,他参加在美国、日本、土耳其、尼泊尔、柬埔寨、老挝、奥地利、斯洛伐克等大型国际木文化交流活动,把木活字印刷术带上国际视野。他告诉记者:“不仅是把木活字印刷术带出去交流,还可以博采众长,学习优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