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山海人家·返乡兴业的故事 | 体育生跨界成为“土秀才”
www.fjsen.com 2024-09-30 16:19:06 王倩雯 吴德城 来源:东南网


海报.gif

近日,记者来到长乐区江田镇江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绚烂的画卷——广袤的稻田宛如金色的海洋。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收割机正来回穿梭、白鹤悠然翱翔,与这丰收的景象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诗画。

“瞧!我们合作社引进的收割机正在田里进行收割作业,每天每台能收割近80亩地,预计一星期内就能完成1000多亩稻田的收割。”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颖笑着介绍。这位从体育师范跨界至农业的“土秀才”,从2014年接手父亲创办的合作社以来,便不断探索科技兴农、绿色发展,助力家乡农业建设。

回归家乡 引领农业现代化转型

收割机在田里收割水稻 东南网福清频道记者吴德城 摄

陈颖是土生土长的江田村人,他家是村里的“种粮大户”。“小时候村里许多人种田,一到农忙时节,孩子们也会去‘凑热闹’。虽说帮不上什么忙,但开心得很!”陈颖介绍,那时候,由于人工种植产出不高、收入甚微,大量村民外出务工,他的父亲却一直操劳在地里,哪怕后来“赶时髦”,组织众人创办了合作社,却仍未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

2009年,陈颖考上大学,成为一名体育师范生。由于家里的一场变故,第三年,他休学回家、担起了家庭重任,并跟随父亲学习种植马铃薯、水稻等农作物。成为“农二代”后,尽管因专业不对口带来诸多挑战,但陈颖凭借在体育竞技中培养出的坚持与毅力边学习边劳动,同时参加了许多农业相关培训。如今,他已取得四川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农学专业学士学位,成为拥有专业知识的“土秀才”。

陈颖查看丰收的稻穗 东南网福清频道记者王倩雯 摄

回归家乡的陈颖在亲历人工种植的低效与辛劳,深刻体会到传统农耕的困境后,积极主张引入新理念、探索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上的运用。万事开头难,当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社员们沟通后,大家纷纷持反对意见。

“2020年那会,我想引进插秧机,但大家不同意。”陈颖告诉记者,“用机器后秧苗播种密度难以保证”“秧苗若插得浅易倾斜”……各种顾虑让村民们对插秧机并不看好。

但陈颖没有放弃,他四处奔波、联系农机设备供应厂商进行插秧机试用。“当时,我开了一块地做对比实验,同一块田一边人工插秧、一边使用插秧机插秧,召集大家伙一起看对比。”后来,面对插秧机每天能完成80亩地的高效率和高精确度,大家欣然接受了他的提议。

合作社引进的碾米机正在作业 东南网福清频道记者王倩雯 摄

就这样,在陈颖的带动下,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除了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等基础设备外,合作社还引入了植保无人机、马铃薯清洗自动流水线等农业机械,建设了水稻温室育秧中心、大型农机库、商品化包装车间、冷藏库等设施。

如今,利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种植实现了全机械化,马铃薯种植也实现了半机械化,产量逐年攀升。

提升经营效益 带领社员增收致富

陈颖教农户如何在手机上查看农田情况 东南网福清频道记者王倩雯 摄

近年来,在陈颖的带领下,合作社通过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和高效管理模式,成功实现了经营效益的飞跃式提升。据了解,合作社根据成员的出勤天数和所从事工种的不同分配酬劳,每日工资在150元至300元之间浮动,年均工资收入达6万元。2023年,合作社成员的人均分红高达7万元至8万元,这一丰厚收益极大地激发了成员们参与合作社经营、共同创造富裕生活的热情。

“我现在每天帮合作社运送稻谷,一天能挣三四百元。”林师傅告诉记者,他平时也开拖拉机,合作社需要人的时候便会来帮忙。“我在田里‘监督’收割机作业,一天有250元的收入。”一位年近六十的村民大爷笑着告诉记者。

自动气象站 东南网福清频道记者吴德城 摄

与此同时,该合作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我们合作社每年农忙期长达半年,这期间会招聘百余名工人,每月工资4500元至6000元不等。”陈颖介绍,合作社每年在用工方面,年工资支出达300余万元,人均工资收入达3.75万元。

合作社还紧跟市场需求,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全面、高效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2023年,合作社为230多户农户提供了近3000亩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累计节本增效约300万元。

不忘初心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陈颖察看“试验田”水稻种植情况 东南网福清频道记者王倩雯 摄

在追求农业高效益与增收的同时,陈颖始终不忘发展绿色生态的初心。对过去过度依赖化肥导致的土壤退化与产量下降问题,他自2016年起便带领合作社转向施用商品有机肥。这一转变不仅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增强了肥力持久性,还通过单次成本的小幅增加实现了产量的大幅跃升与农民收入的显著增长。“比如一亩土豆,单次肥料成本增加两三百元钱,但施用次数少,增产2000多斤,能增收2200多元。”陈颖表示。

为有效减少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陈颖积极推广、宣传加厚地膜与可降解膜的使用,并建立了废弃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点。同时,对不理解回收废弃农膜意义及不愿回收废弃农膜的农户进行劝说,对他们在种植上遇到的困难进行大力帮扶,使他们理解并支持环境保护工作。“从2021年开始,我们种地时就用上了加厚地膜,虽然成本比一般地膜高出1/3,但回收时不易破碎,还节省了人工费用。”陈颖说。

“试验田”种植的水稻 东南网福清频道记者吴德城 摄

此外,他还带领农户采用水旱、菜粮等轮作方式,广泛宣传轮作方式对改良土壤结构、抑制土传病害等方面的作用。一系列举措不仅保障了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粮食安全生产贡献了力量。

十年来,陈颖的身上也渐渐多了许多“光环”:长乐区人大代表、长乐区农学会秘书长,个人获6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23年被评选为“福建省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先锋”……于他而言,这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希望通过我与社员们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同时,我也热切期盼国家出台更多激励政策,为归乡青年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的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光彩。”

东南网出品

总策划:曾武华 许上福

策划:王祥楠 林雯晶

监制:许上福

记者:王倩雯

视频:吴德城

责编:林瑶 李雅兰

海报:林睿

责任编辑: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