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福建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青少年男子乙组足球赛在霞浦一中举行。图为在揭幕战中宁德队对阵平潭队。
东南网10月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尤方明 通讯员 陈清 陈秀静 朱世刚 文/图)
核心提示
关于霞浦和足球,流传着一些有趣的说法。诸如“几乎所有霞浦人都会踢足球”“霞浦人大腿比别人粗,就是踢球踢的”之类。
霞浦开展足球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是福建最早开展足球运动的地方之一。1988年,霞浦“贝贝”足球队在全国比赛中拿到了第四名,名噪一时;2015年,霞浦成为全国首批、福建唯一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2019年,霞浦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单位……
一个人口不到50万、经济不算发达的闽东县城,校园足球为何拥有如此饱含热情的土壤?未来,这里的校园足球发展将走向何方?日前,记者来到当地寻找答案。
每个霞浦人或多或少都有一段和足球有关的故事。徐世海的故事要从36年前说起。
1988年7月28日,霞浦儿童足球队一行14人从三沙古镇码头出发,搭上了福州开往上海的茂新轮。他们此行是参加“走向2002年全国足球夏令营”暨“娃娃杯”足球赛。
这是时年11岁的徐世海第一次出远门,从轮船换乘绿皮火车,辗转5天,最终抵达了比赛地——秦皇岛。
故事的结尾,霞浦人早已耳熟能详。这支连部分路费都要当时的县建材厂资助的县级球队,在有北京、上海、广州、大连、辽宁、成都、武汉等17个省、市23支代表队参加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出人意料地收获了第四名。
尽管在过去的8年中,霞浦的校园足球队在国家、省、市等各级比赛中斩获63个冠军、36个亚军,但是36年前的全国第四名依然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高峰。在这个有着百年足球记忆的海边小城,这个高峰不仅承接着前人,也不断启迪着后人。
“贝贝”往事 美好记忆
1988年夏天,那支冲出闽东的足球队叫“贝贝”。但是在霞浦,“贝贝”已经不仅仅属于1988年夏天的那支球队。
作为初代“贝贝”,徐世海说:“其实‘贝贝’足球队不仅仅是参加比赛的那11个人,成员有很多。后来,这个名字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也是一种传承。”
在霞浦校园足球的体系里,小学中低年级的队伍以“贝贝”为名,早已成为惯例,甚至一些学校还细分出了“星星”队。毫无疑问,“贝贝”并不是特指某个年代的某个群体,而是一代代从绿茵场上成长起来的孩子。
2015年,霞浦成为全国首批、福建唯一的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统计数据显示,全县目前共有足球特色学校(园)50所,占中小学校总数的90%;校级足球队100多支,球员1500多名,经常性参加校园足球活动的中小学生达6万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5%以上。
对于将近50岁的徐世海来说,“贝贝”是抹不去的印记。在手机的聊天软件里,徐世海置顶了“霞浦贝贝队”的群聊。这个由最早一批“贝贝”队成员组成的群已经有30多人,“基本上一周会组织两次活动,周四晚上配合霞浦一中踢教学比赛,周日晚上陪霞浦六中的孩子踢比赛”。
这几年,老“贝贝”们还组建了一个足球俱乐部,常年配合开展校园足球的一些公益教学。“也就是想为霞浦足球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一些余热,尽一份心。”徐世海说,这个俱乐部名叫“初心”。
老“贝贝”们的初心都隐藏在那些并不如烟的往事中。
徐世海会说起参加“贝贝”足球队选拔的情景,“那是在幼儿园大班的暑假吧,没有足球场地,就在篮球场上选拔,主要是一些带球、绕杆、传球之类的基本功”;他也会说起在秦皇岛参加比赛时的情景,“其他队都是20多个人,我们就11个人,装备没有别人好,还黑黑、瘦瘦、小小的,像猴子一样”……
徐世海说,那个时候只感到快乐,慢慢就变成了热爱。
面对现实 如何选择
但是,时代不同了。在“内卷”“鸡娃”面前,对足球的热爱已经成为“月亮和六便士”,曾经快乐的球场总会在孩提的某个时刻迎来岔路口,选择不可避免。
61岁的教练卓国雄认为,走专业的路线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天赋,另一方面则需要充足的训练时间,“如果足球与学业处于非此即彼的关系,那大部分家庭将不愿拿孩子的前途来‘赌博’”。
将从霞浦一中退休的卓国雄,未来打算在霞浦县实验小学发挥余热。这所小学在2015年就被评为全国首批校园足球特色校,但是囿于学校的条件,各年龄段足球校队的训练都是在一街之隔的霞浦县人民体育场进行。
去年,林梦瑶转学到这所学校,在经过一年的系统训练后,她就展现出了高出同龄人一截的天赋。“遇见足球,我第一次发现孩子的眼里有了光。”林梦瑶的父亲林顺说,校队安排的是每周周中五练,可哪怕是周末,孩子也经常泡在球场,独自打磨技术。
因为这道光,林顺这一年来没有缺席过女儿的训练课,同时还要陪着她到县外参加各类比赛。“现在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置办伙食、买牛奶、添球鞋……一个月基本上要有四五千元的开支。”对于林顺一家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林梦瑶已经六年级了,岔路口就在前方。关于未来,无论是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还是退出球场专注学业,林顺决定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训练尾声,63岁的教练王丽安把林梦瑶叫到身边叮嘱着:“现在六年级了,一定要在文化课上多花点心思,只有考上高中,才能有更高的平台锻炼球技。”老王的意图很明显,足球和学习可以兼顾,前提是付出更多。
在场边,王丽安说出了心中那一段难以抹去的“意难平”:“之前有一个女孩子球踢得很好,还参加了2019年法国女足世界杯的小旗手活动,她的学习成绩也始终名列前茅,但是到了初三阶段,还是逐渐淡出了球队。”
让王丽安扼腕不已的女孩叫梁馨霖。2019年的时候,她还是这所小学女子足球队的队长。在学校的荣誉室里,梁馨霖的照片是最大的一幅。其实,老王心里也清楚,这样的选择、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在全国各地的球场上发生。
训练场上,王丽安身穿的T恤衫背后写着“努力实现当年吹过的牛”。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踢球的王丽安的确吹过牛,“让我教过的学生都有更好的出路,让他们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是我最大的希望”。
在与足球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以后,卓国雄和王丽安还舍不得离开。
校园足球 路在脚下
校园足球如何蹚出一条更宽的路,这也是霞浦县校园足球办公室主任郑凌翔一直在努力考虑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今年3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并发布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30所高校将同时增设足球运动专业。
郑凌翔说,这是一件破天荒的事。在他看来,霞浦开展校园足球课程最大的收益就是一批批学生考上了大学,“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走出去”。
据郑凌翔介绍,2015年至今,霞浦通过设立足球特长班、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建设单位等方式,不断拓宽体育单招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两条升学路径,目前已经有超过100名学生通过足球运动升入各类高校,“相信未来人数还会更多”。
但是,郑凌翔认为,抛开功利的思维,升学不应该是校园足球的全部。“让大部分孩子通过足球实现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在升入普通大学或走向社会中,找到自信充实的人生价值,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他说,“应该让优秀的孩子会踢球,踢球的孩子更优秀。”
说这些话的时候,郑凌翔正开车行驶在前往霞浦一中的路上。县城不大,道路不宽,很快就看到了学校的校门。郑凌翔一边说着,一边降低车速,身后的车子不耐烦地响起了喇叭。郑凌翔说:“急不得啊。”
霞浦一中的校史逾百年,足球始终是办学特色。“‘拼搏成就梦想’始终是我们开展足球运动的口号。”酷爱足球的高文是霞浦一中的副校长,从去年开始分管足球教学的他曾跟校长开玩笑说,“除了足球,你让我分管什么都不对。”
在霞浦一中读高中的时候,高文就参加过学校的班班足球联赛,“应该是1987年左右,当时我的个子比较矮,只能去当守门员”。如今,班班足球联赛已经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校园足球文化节,迄今已有10届。
在高文看来,通过校园足球文化节的平台,同学们增进友谊,增进交流,增进团队协作,“不是只在个人的空间当中,每个人都可以融入集体,这就不一样了”。高文目前也是高三的生物老师,他坦言,高中的学科教育广度和深度都在加大,“书变厚了,孩子们参与足球运动的时间就少了”。
“学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从管理上来平衡学生接受文化教育和足球教育之间的关系。”高文认为,如果关系处理得好,足球和学习不仅没有矛盾,还可以互相促进,“足球对文化教育的推动,很实在”。
前辈心血 激励后人
在霞浦一中的校园里,徐章铎的雕塑矗立在综合楼与科技楼之间的名人园里,脸庞瘦削,棱角坚毅。1999年,60岁的徐章铎因病离世。不过,时至今日,爱踢球的霞浦人依然会说上几件关于他的事儿。
1984年,在霞浦县原体委担任足球教练的徐章铎从县实验幼儿园挑选了一批孩子,组成“贝贝”足球队。经过5年的厉兵秣马,最终成长为1988年的那支“贝贝”足球队,勇夺全国第四。
回忆起弟弟,哥哥徐章铭的普通话里时不时会蹦出一两句霞浦话,语调亢奋。年近九旬的徐章铭说,弟弟是一个完全没考虑自己的人,“不论是酷暑,还是寒冬,他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彼时,那个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人努力发着微光,照亮了身后人的行路,就像诗里写的——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在他的身后,王丽安、卓国雄、高文、郑凌翔、徐世海……那些曾经的“贝贝”如今已经成为制造“贝贝”的人,火种一直都在。
今年暑假,霞浦一中举办了意大利卡利亚里足球俱乐部——福建省霞浦县青少年足球夏令营。代表霞浦校园足球最高水平的88名中小学生运动员接受了意大利专业级教练团队的指导。
据霞浦县教育局党组成员郑美豪介绍,自2016年起,霞浦县成立校园足球发展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投入近700万元,其中350多万元用于购买足球服务,即引进高水平团队帮助全县开展包括教学、训练、比赛在内的校园足球工作。
如今的霞浦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来自世界的足球智慧,同时以足球为媒,助力开展文旅、教育、水产、食品等产业对接工作。在这里,足球正延伸出更多不同的故事。
这或许是36年前,徐章铎四处筹集路费,带着霞浦足球从这里出发时无法想象的事,但是他的故事也没有消失在时代的洪流里,反而在口口相传中,成为霞浦人爱足球的一个鲜明标签。
在徐章铭的记忆中,在1988年夺得全国第四名之后,球队返程时在北京逗留了一天,游览北京天安门和故宫成为给小队员们的奖励。回到福州,小队员们全部换上干净的新队服,乘长途汽车返回霞浦。
徐章铭说,那天下午,万里晴空,8月的太阳还是火辣辣的,当他们的汽车抵达霞浦车站时,鞭炮声震耳……
记者手记
回归体育的初心和本质
福建日报记者 尤方明
衡量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成效,广度和深度是两把标杆。
近年来,霞浦县以获评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为契机,传承弘扬百年足球文化,在足球普及、师资引进培养、教学训练、构建竞赛机制等方面下足功夫,初步建立起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梯队建设体系,青少年校园足球队在国家、省、市等各级别比赛中屡获佳绩。
尽管校园足球氛围浓厚,但霞浦也和其他城市面临共同的难题:如何规避青少年球员早早“退役”的现象。
在细分层面,足球人或从体制机制方面思考,认为能否尝试“体教企”融合发展校园足球的新思路?或从师资培训角度考虑,提出能否在教师招聘时对师范类体育院系足球专业毕业生有所倾斜?或为孩子前途着想,认为能否畅通校园足球、专业运动队以及职业俱乐部间的发展通道?这些都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解决。
回归本源,我们似乎该更多地思考发展校园足球是为了什么。
它不应该是人们期待中的职业足球的“兵工厂”。对足球的热爱和传承,意味着前辈未忘年少时的梦,意味着孩子学会了顽强拼搏、分享协作,意味着同学团结一心、为青春与热血而战,我们怎能不为之鼓与呼?
在霞浦,通过这项运动,家长看到了孩子不遗余力的坚持,学生找到了通往大学殿堂的新可能,教练甘愿提灯引路、无私奉献,校园足球教学的管理者则希冀“让优秀的孩子会踢球,让踢球的孩子更优秀”……
无论是走向职业,抑或为升学加分,还是成为兴趣爱好,这些都不过是倾尽全力后的水到渠成,而非在起步阶段就预设的条条框框。校园足球不该成为功利化的选择,而应该回归体育的初心和本质,赋予孩子成长路上更多的可能性。
1988年7月28日,霞浦儿童足球队的11名队员在三沙古镇码头合影留念。他们要搭上福州开往上海的茂新轮,辗转至秦皇岛参加足球比赛。
在意大利卡利亚里足球俱乐部——福建省霞浦县青少年足球夏令营里,女足队员在进行对抗训练。
小运动员在意大利卡利亚里足球俱乐部——福建省霞浦县青少年足球夏令营里进行教学比赛。
今年暑假,霞浦一中举办了意大利卡利亚里足球俱乐部——福建省霞浦县青少年足球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