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每一朵花的盛开,每一个人的出现,每一个季节的轮回,都有各自的意义所在,欢喜默念,感恩随缘。愿我们在生活中始终保持乐观豁达之心。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寒露,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深入与气温的显著下降。它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0月7日至9日之间,具体日期由太阳到达黄经195°时确定。这一节气的名称,源自此时节气温骤降,清晨的露水因寒冷而凝结成霜,给人以“寒露”之感。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处的“寒”体现了气温的寒冷,“露”则是指露水的状态。寒露之后,天气渐寒,露水渐浓,正如俗语所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王安石在庭院散步,一阵风来,丝丝生冷,马上夹紧了衣衫。他想到了远方的朋友冲卿,“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不知他是否有加衣,不知有没有好好保重自己呢?
总有些爱,藏在那些笨拙的叮咛里,却足以暖慰这一场渐寒的秋季。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巧妙地将“寒露三候”体现在诗中。
一候,鸿雁来宾。鸿雁大概是二十四节气中出现最多的物候了,无论是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还是杜甫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都最足以说明古人对大雁的重视。其实,从白露节气开始,鸿雁开始陆续南飞,到寒露节气时应为最后一批。古人称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因此称初候为“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传说雀鸟在深秋感知寒冷后,潜入大海变成蛤蜊。古人认为蛤蜊的贝壳花纹与雀鸟相似,还以为是雀鸟变的。这样朴素的观念却隐含了古人对天地的认识,他们认为此时节天地阴气重了,飞物自然应该变为潜物,如果雀鸟依然十分活跃,则说明季节错乱,将会有灾祸降临。
三候,菊有黄华。《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华”即“花”,是说菊花已遍地开放。天地万物皆是负阴而抱阳,草木皆在阳气渐盛时开花,独有菊花,在阴气渐重之时开放。提到菊花盛开,我们都会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说大家都在春天里面欢欣,在秋天里感伤,那么陶渊明的心就是在秋天里可以有安顿。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寒露,是一场从清凉到萧瑟的过渡,从秋季向冬季的进发,是一个满是寒意却又多姿多彩的时节。
“小诗闲淡如秋水,病后殊胜未病时。自翦矮牋(jiān)誊断稿,不嫌墨浅字倾欹”诗人陆游在立秋的时候胸膈得了疾病,到了寒露的时候,基本痊愈,于是写下这首诗,篇幅虽短,但意蕴悠长,表达自己无比畅快的心情。
这首小诗,如同秋日里的一池清水,宁静淡泊,没有半点尘世的喧嚣与浮华。病愈之后,竟然感觉生活比没有生病时更加美好。生病期间,自己动手裁剪纸张,一比一怀地重新誊写之前的诗稿和文稿,回顾过往,寻得一份乐趣与寄托,并不介意墨色深浅是否适中,也不在乎字迹是否端正美观。
“新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寒露时节,木芙蓉花盛开,比春日的花还红。即使在萧瑟的秋天,依然有美丽的花儿,让人感受自然的美好。
寒露丛中,残荷亭亭,这样的景致别有一番风味!有人偏爱于春暖花开,有人钟情于夏日艳阳,有人陶醉于秋高气爽,有人执着于冬雪素裹。其实,仔细想来,人生何处无风景呢?“留得残荷听雨声”在懂的人眼里,也是美不胜收。
秋色渐深,
寒深露重,愿君珍重。
愿你有人牵挂,愿你总有温暖在心房。(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