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鹰银:闽南侨批记忆中的美洲银圆

2024-10-15 09:04:41 作者:宋思雨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image.png

闽南地区是福建侨批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个体系,俗称“闽南侨批”。闽南侨批作为近代海上金融的重要见证,联动了福建沿海侨乡、作为侨居地的南洋以及银圆产地的墨西哥等地,从而建构了中国、东南亚与美洲的太平洋金融之路。

华侨们寄回家乡的汇款并非中国铸造的铜钱、银两(锭),而是各类银圆,侨批往往有银信合一的特点,故而当地也称之为“银信”。以《闽南侨批大全》(第一辑、第二辑)收录的数以万计的侨批档案为例,当中包含有“龙洋”“英银”“鹰银”“大洋”等多种银圆,其中“英银”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闽南地区侨批中最为常见。

1906年1月5日,黄开物的弟弟在寄给他的侨批中提到,父亲屡屡给自己去信催银,以便建置田业,希望黄开物能将自己的难处禀明父亲,以免父亲怨恨他不念家计,并随信寄去“英银捌大元”。1908年9月6日,新加坡华侨柯清源、柯清池兄弟给家中姊妹寄去的侨批中附上“英银壹拾贰元”以补贴家用。

“英银”是“鹰银”的讹称,指墨西哥在1823年独立后所产的银圆,在1842年五口通商后进入中国,其中厦门、福州成为英银流入福建的主要口岸。由于其银币图案为一只雄鹰,嘴叼长蛇,单脚立于墨西哥的国花仙人掌上,因此流入中国后被俗称为“鹰银”。“鹰洋”“英洋”“墨洋”“墨银”都可指称这一银圆。

实际上,在英银流入中国前,墨西哥所产的银圆就已在闽南地区流通。墨西哥有着悠久的铸银历史,早在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新西班牙”的瓜那华托州发现了大量的白银矿脉,自此成为西属美洲重要的白银生产地之一。随着西班牙所建立的联结美洲、亚洲、欧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网络兴起,美洲制造的银圆开始在中国流通,这些银圆被统称为“本洋”。到18世纪后,墨西哥萨卡特卡斯银矿产量超过了“帝王之城”波托西,成为美洲白银的主要生产地。据统计,到1798年,墨西哥铸币增加到2400万枚,其白银产量占整个美洲总产量的67%。因而,18世纪后在中国所流通的本洋大部分皆由墨西哥所产。

本洋进入中国后,迅速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开来,并长期在一众外国银圆中占据优势地位。因此,作为后来者的英银在进入中国的前10多年里并不受欢迎,“因之商人对于‘老头’(‘老头’及‘佛头银’皆指本洋,因其银币图案为西班牙国王头像)不加销毁,有时认其他银币皆系荒洋……智利、秘鲁、墨西哥、花旗洋钱都不受欢迎,因之常被改铸”(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

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银才开始逐渐流行,其缘由主要是本洋数量的减少。1821年,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结束,“其国(西班牙)衰微……佛头银(本洋)已于(清)道光初年停铸,所来中国洋银愈用愈少”(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叶世昌、李宝金《中国货币理论史》)。1878年,《申报》也刊发出本洋停用的消息,“近闻扬城各钱铺公议,遇有本洋俱皆停换……推原其故,客腊某铺收集本洋过多,今正细阅,大半银壳而铜制”。可见,本洋数量日益稀少,会导致价格升高、伪造劣币流通的弊端,不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于是,质量更佳的墨西哥银圆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墨西哥自1732年便开始用机器铸币,时人记载:“银圆每一个,是用白银七钱三分铸成,库秤七钱二分,银质最标准的是墨西哥铸成的。”(陈存仁《银圆时代生活史》)英银的银质精纯,成色、重量都更为准确,更加满足商品交易所需。因此,英银在中国流通的数量增多,逐渐代替本洋占据主导地位。1899年,刘坤一奏折中提道:“伏查中国行用洋元以墨西哥所铸鹰洋最多……前经饬查上海进口之数,每年不下千万余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另据1910年户部统计,当时中国流通的外国银洋有1.1亿枚,其中1/3是英银(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

英银的流行对中国币制与社会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的银圆铸造。由于中国市场上充斥着以英银为主的外国货币,而国内却缺乏自铸的银币和规范的货币制度,致使“洋人即坐获百万之利。日脧月削,耗于无形,民生困穷曾不觉悟”(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第一辑》)。于是,改革币制、铸造中国银币的呼声渐起。例如,有官员建议天津及各省制铜厂改为铸造银圆,“与其铸铜钱,不如改铸银钱,仿照番钱样式”。最终在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为抵制英银,准奏在广东开铸新式银圆——龙洋。此后,各省纷纷设厂铸造龙洋,中国的银圆制度得以初步建立。

但由于各省所铸龙洋成色、重量不一,交易受到地域的限制,清政府于1901年规定每枚银圆重库平七钱二分,与英银相同。随本洋、英银而来的七钱二分的重量,也由此成为中国银圆的定制(张宁《墨西哥银圆在中国的流通》,《中国钱币》2003年第4期)。

龙洋的流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英银的作用,但由于政府未禁止使用英银,因而在福建、广东一带,人们仍然习惯使用英银。直至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统一国家货币,英银才开始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墨西哥银圆的长期流行,深深影响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对闽南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英银在闽南地区的地契、借据、捐款、税赋记录上都十分常见。例如,厦门现存清道光至光绪朝所涉及用“番银”捐款石碑中,以“英银”捐款的有9通,以“龙银”捐款的有3通,以“荷兰盾”捐款的有4通(何丙仲《厦门石刻撷珍》)。

闽南方言中也存在墨西哥银圆的身影。闽南话中“镭”和“帕叟”都为“钱”的意思,有学者指出“镭”的发音来源于西班牙的基础货币单位“里尔(REAL)”(吴勇、张克立主编《历史货币与货金业务研究》)。陈燕玲编《闽南文化概要》一书中则指出“帕叟”的语源为“peso”,即墨西哥银圆单位“比索”的闽南话发音。

墨西哥所产银圆的含银量非常高,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闽南文化研究学者林南中曾在《漳州外来货币概述》提及漳州风俗中的外国银圆:农村常会用银币制作“七连贯”项链,寺庙将“神明”的名字刻在这些货币上,在小孩满月时,挂在身上以保佑平安。女子出嫁时,这些银币还会被放置在嫁妆箱子内的四角用于“压箱底”。同时,银币还会被改制成头饰、纽扣等用品,也常用于陪葬和窖藏。可见,英银早已与闽南居民拥有现世的富足生活,甚至追求来世的地位联系在一起。

闽南侨批不仅饱含着闽籍华侨华人的思乡之情,更是中外货币金融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以墨西哥的英银为例,它们在中国流通近100年的时间不仅催生了中国的银圆制度,更是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闽南侨批中的诸多英银记录成为近代中国与美洲远距离金融往来的重要记忆。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