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正统思想的主要代表者,是继孔子之后又一座耸立在国人心中的思想文化高峰。
朱熹一生70余载,在闽北度过了62年的漫长岁月。期间,他在尤溪、建阳、武夷山、同安等地成长学习、著述讲学、立说授徒……跟着朱子游福建,在“朱子之路”中感悟理学魅力。
尤溪朱子文化园
尤溪县朱子文化园景观。图片来源:尤溪县融媒体中心
三明市尤溪县是理学大儒朱熹的诞生地。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朱熹出生于城水南郑义斋馆舍。
馆舍坐落在尤溪公山之麓,隔着青印溪与北面的文山遥相呼应。当年,朱熹的父亲朱松时任尤溪县尉,暂住此处。相传朱熹出生时,隔河相望的两座山同时烧起野火,火顺山势,分别烧出“文”“公”字样。众人说:此乃喜火!这就是朱熹名字的由来。
朱熹自幼聪明,能言善辩,求知欲望强。至今,许多尤溪人说起朱熹“孩提问天”“沙洲画卦”“二度桃花”“智胜棋王”等许多故事,朗朗上口。
因为朱熹,尤溪成为“闽中尼山”“南州阙里”,福建成为“理学名邦”“海滨邹鲁”。朱子诞生地就是后来的南溪书院,这里读书声连绵不绝八百余年,奠定了尤溪文化发展的基石。
如今,朱熹幼时种下的两株沈郎樟根深叶茂,占地4.4万平方米的朱子文化园,让朱子文化传承有了全新的平台。朱子文化广场、朱熹塑像、开山书院、朱子文化苑、南溪书院、博物馆、韦斋祠、华表山门、活水亭等焕然一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拜谒先贤。
尤溪县还充分发挥朱熹诞生地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通过创作“朱子礼乐·儒风雅韵”大型情景剧,策划以朱子文化遗迹为主轴的朝祭之旅、研学之旅等精品线路,创新研发“朱子家宴”“朱子菌菇宴”等方式,不断赋予朱子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传承表达形式。
考亭书院
建阳考亭书院。图片来源:南平市文旅局
南平市建阳区麻阳溪畔、玉枕山上,矗立着一处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群。走进这处建筑群,一座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建的“考亭书院”牌坊映入眼帘。考亭书院初名竹林精舍,是朱子晚年居住、讲学与终老之地。
从南宋绍熙三年(1192)至庆元六年(1200)前后约8年,朱子大部分时间都在考亭讲学和著述。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孟子要略》《周易参同契考异》《太极通书义》《楚辞集注》等著述,并对《四书章句集注》做了最后的修订刻印,把理学发展至新的高峰。
朱子定居考亭后,曾先后就学于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的蔡元定、黄榦、叶味道、蔡沉等一大批门人弟子,纷纷聚集到考亭。在考亭,他们研经读史,探讨社会人生,寻找济世良方,穷究理学奥秘,开展学术活动,形成了闻名中外的“考亭学派”。考亭书院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心。
2019年秋,考亭书院重建工程全面竣工并对外开放。重建后的考亭书院占地总面积300亩,建筑设施以道原堂、集成殿、太极广场和庆云楼为主体,分别发挥讲学、祭祀、藏书等功能;配套建设了由明理苑、劝学苑、博学苑组成的观书园。
武夷山朱熹园
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武夷精舍一角。新华社记者姜克红 摄
“苍崖无古今,碧涧日千里。”武夷山隐屏峰下,九曲溪畔,坐落着古朴典雅的朱熹园。
朱熹园又名武夷精舍。坐落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九曲溪第五曲的沿岸。1183年朱熹创建武夷精舍,在此讲学8年,完成《易学启蒙》《小学》《孝经刊误》等著作。朱熹修订完成并付诸刊刻《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朱子文化集大成的理学体系的成熟。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走进朱熹园,详细了解朱熹生平及理学研究等情况。他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牢记嘱托,结合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双创”示范园和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要求,深入挖掘和阐释文化遗产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推动研究、保护、教化、交流、传播五个方面工作落实,全面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标杆”。
南平市正积极探索朱子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推出朱子文化旅游线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新的形式、新的载体融入日常生活。
厦门同安文公书院
文公书院。图片来源:同安文旅
在厦门同安大轮山南麓,有一座距今已有674年历史的书院,名文公书院。崇祀先贤、讲学藏书,它是厦门最早的书院,也是泉州府属最早的官办书院。它的名字,来源于朱熹。朱熹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莅任泉州同安县主簿,并在同安开创讲学之风。
民国版《同安县志》卷四十一记载:“闽之文学以漳泉为最,而漳泉尤以同安为最。盖因朱子过化,文风日盛耳。”朱熹在首仕之地、过化之区同安受到推崇。因为朱熹,同安留下了两座传承朱子文化的书院,文公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书院为两落式宅院,面阔17.3米,进深17.4米,前后进落差2米,深井有形如母猪横卧给小猪喂奶的“猪母石”,两侧置石台阶,前后连通。走进文公书院后进正中,墙壁嵌置了一幅朱熹石刻画像,画像中的朱熹,身穿儒服,头戴纶巾,拱手正襟,形态自如。据传,该石刻画像为明代成化年间的遗物,是文公书院最珍贵的文物。
文公书院的存在,是尊师重道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朱熹“兴贤育才”思想延续的实物见证。如今,这座代表同安千年文脉的文化遗产,正与百年同安一中相连,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福州鼓山
朱子一生与福州结下不解之缘,朱子在鼓山灵源洞蹴鳌桥下手书的“寿”成为福建历史上最大的石刻之一。
朱子与赵汝愚既是师生又是好友。1187年,因受谤而隐晦多年的朱子,辞掉江西提刑的任命,匆匆来到福州拜访知州赵汝愚。不料,早此一年赵汝愚已调往四川任制置使去了。于是,朱子率领学生王子合、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四人,登鼓山拜谒赵汝愚礼请来山主持的元嗣方丈。
朱子在水云亭墙上看到赵汝愚离任前的题刻,他睹物思人,十分感慨,于是留下了一方一气呵成、潇洒飘逸、表达强烈思友之情的行书题刻:“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晦翁”是朱子的字号,“嗣公”是涌泉寺住持元嗣,“子直侍郎”便是赵汝愚。
三年后,赵汝愚再次入闽任职。次年他又登上鼓山,看见朱子留下的题刻,极为感动,便在朱子题刻侧留下自己的题刻:“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只如此,危栏独倚更徘徊。”
后来,朱子携黄榦再次登临鼓山。看到自己题刻旁边赵汝愚的诗作,心潮如海,就从“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的诗句中,节选“天风海涛”四字,镌刻在鼓山绝顶峰的山崖上,题款特别注明“晦翁为子直书”。朱子“天风海涛”题词,被认为是描绘石鼓名山最有气势的佳句,赵汝愚的诗也为历代文人墨客赞赏。
(东南网综合福建日报、人民网、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客户端、三明日报、闽都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