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董希源《山海交响八闽春》:激荡文化自信的昂扬韵律
www.fjsen.com 2024-10-29 10:22:06 郑琦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10月29日报道(本网记者 郑琦 施良德) 步入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新校区贵宾厅,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卷赫然展现眼前。高2.55米、长4.9米,这幅名为《山海交响八闽春》的巨幅山水作品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董希源近期精品力作。它既是庆祝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新校区落成之作,也是董希源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的精美贺礼。丝丝缕缕的墨彩浸润着作者对福建、对祖国的满腔深情,落在纸上,晕染开八闽大地的山海盛景,激荡起文化自信的昂扬韵律。

1.jpg

董希源《山海交响八闽春》

山海入画——妙笔随心动,古韵透今风

丰富多元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人文底蕴,让福建成为艺术家找寻灵感、潜心创作的广袤温床。面对琳琅满目的素材,董希源花费了极大的心力进行构思。“我想通过这件作品,赞美与讴歌既古老又崭新的八闽大地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表达对福建美好未来的深情期望。”董希源说。

谈起创作过程,董希源这样告诉记者。他紧紧锚定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亲自擘画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宏伟蓝图,以及要求福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这一创作主题,选取武夷山、鼓浪屿、古田会址等福建地标性景点入画,突出闽在海上、福在山中、宝塔雄镇、妈祖祈福的地域特色,展现生态筑底、文化赋魂、山海交响的时代新风。

2.jpg

董希源在霞浦采风,创作大尺幅山水画。

技法上,《山海交响八闽春》采用了斧劈皴、折带皴等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浓淡、干湿自然合拍;而在布局上,董希源大胆创新,在福建省山水画领域首次运用了全景式构图。从福建最北端的武夷山脉到最南端的乌山、从第一峰金铙山白石顶到接近海平面的平潭岛、从耕海牧鱼的宁德霞浦滩涂到烟波浩渺的梅岭半岛望洋台,他以大视野俯瞰的视角,纵横千里,将八闽广阔的山海风光浓缩于一卷画幅之中,描绘出福建山势绵延、派江吻海的开阔气势和盎然生机,也展现出其把握画面整体感的深厚功力。

董希源于今年3月开始构思,4月底动笔,历时三个多月,于8月中旬完成画作。创作场地有限,115平方尺的特制宣纸无法全面铺展开,董希源只能凭借着“胸中成竹”“一部分一部分地作画”,画好一部分,卷收一部分,一丝不苟地细化内容乃至着色完成。

3.jpg

董希源将画纸挂在墙上,面壁作画

连绵起伏的峰峦是画面主体。上部以淡墨晕染,金红的云霞中,无数远山淡影隐入天际。由远及近,“八闽第一峰”矗立山巅,武夷山玉女峰大王峰遥遥相望,古田会址静卧山脚田间……万千峰峦渐次清晰,蓊郁山木点翠其上,如瀑流云萦绕山间,各部分既浑融一体,又保有独立性,层次井然,疏密得宜。近处细节更甚,集美解放纪念碑庄严耸立,郑成功像与妈祖像静听涛声,山光塔影交相辉映。咫尺千里,“景随步移”,画作既弥漫着传统山水画的典雅气质,又洋溢着鲜活跃动的时代之声,久久观之,不觉令人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厚积薄发——胸中有丘壑,纵笔绘山河

纸上创作仅用时两月的《山海交响八闽春》之所以能做到神韵与骨力俱佳,与董希源九年前的那场“长征”有着分不开的联系。

2015年10月,董希源带着后勤支援团队,自费开启了“董希源大型红色写生之旅”,先后深入福建上杭、长汀,陕北延安、梁家河,湖南湘江,江西瑞金等几十处革命老区红色遗址,一路上完成了20多件丈二匹写生作品。2016年3月,他再次出发,主动响应中国美协向全国美术工作者发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倡导,将西柏坡定为第二次红色写生之旅的首站,又创作了丈二匹写生作品30余幅。两次重走长征路,寻访中共党史和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发生地50多处,他的足迹纵横大半个中国。

4.jpg

董希源在古田实地采风写生

期间,董希源多次专程返回福建,深入龙岩、宁德、南平、漳州等多个红色历史遗址和历史文化名城,参访采风,现场写生,先后完成了《海上仙都太姥山》《耕海牧鱼谱新篇》《鸥鹭声传两岸情》《临江楼外沧波渺》《汀州城下画忠魂》《古田会议放光芒》等一批丈二匹以上大尺寸作品,多角度反映福建红色历史文化和新时代新面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对八闽大地的山山水水愈加熟稔。“大型红色写生之旅为我的这次创作积累了大量极有价值的创作素材。”董希源说,“创作《山海交响八闽春》这件作品,我没有另外进行户外写生。我对原有写生稿重新梳理构思,反复推敲,去粗存精,最终将福建山水的主要元素与地理地貌特征进行全新的组合布局,并以工笔山水的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

这既是属于艺术家的一次厚积薄发,也是八闽儿女对故乡大好河山热爱之情的动人涌流。

5.jpg

董希源《鸥鹭声传两岸情》

6.jpg

董希源《耕海牧鱼谱新篇》

赤子初心——家国情怀深,公益寄大爱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画家。”董希源谦逊地说,“我出生在有着‘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美誉的福建诏安,是家乡人民长期无私的哺育,才使我逐步成长为一名职业画家的。若说有点小成绩,也都要感恩家乡,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

下一阶段,董希源打算完成表现红军长征中“湘江战役”题材的创作。这个计划已酝酿多年。“当年重走长征路大型红色写生过程中,我就将‘湘江战役’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了。”董希源说,“补上这件作品后,我重走长征路大型红色写生作品系列也就比较完整了。”

在湘江战役中,由6000多名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五军团34师奋勇厮杀,血洒湘江,被誉为“绝命后卫师”。“经过八九年来的沉淀与深思,我准备将一批当年湘江战役故事发生地的现场写生稿拿出来进行一番严肃认真的整理和构思,争取用自己的笔墨描绘那场令人难忘的战役,讴歌闽西子弟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也以此纪念湘江战役90周年。”

在创作之余,董希源还热心助力公益事业的发展。1991年起,他先后为全国“青艾工程”学堂建设、福建省诏安旭阳希望小学、福建省教委“爱心书屋”工程捐款捐画,向汶川地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捐画。2013年,捐资两百万元设立福建省首家奖励美术人才的助学基金——董希源艺术基金。2019年,为中国文联扶贫基金捐资一百万元定点资助甘肃陇南贫困地区。他希望能够尽己所能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蔡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