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活动现场
东南网10月29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 洪振威 文/图)10月29日至31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十一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与产品交易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29日召开“汕优63”四十周年暨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活动。本次研讨交流活动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办。大会以“重大品种推广应用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为主题,回顾“汕优63”培育和推广历程,启示新时期水稻育种创新和品种更新换代路径,共商我国水稻种业高质量发展大计。
据介绍,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累计推广10多亿亩,增产稻谷700多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600多亿元,创造了中国稻作史上的奇迹,为福建省、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和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此“汕优63”育成四十周年之际,期待全国水稻界的院士专家们能将“汕优63”的选育、推广、应用的经验加以总结提升凝练,推广复制“重大品种推广应用大面积单产提升”模式,推动水稻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探索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再创辉煌。
谢华安院士做题为《杂交水稻汕优63的选育与应用》的主旨报
谢华安院士做题为《杂交水稻汕优63的选育与应用》的主旨报告,从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历程、汕优63的选育背景、明恢63的选育及特性、汕优63的选育及特性等五个方面,系统回顾了汕优63选育过程、技术路线,以及取得的成效,并对新时期中国如何发展杂交水稻提出了前瞻性建议和意见。
九名院士共同发布了《中国水稻育种创新福州倡议》
会上,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万建民院士、戴景瑞院士、陈温福院士,中国科学院谢联辉院士、韩斌院士、钱前院士、何祖华院士、谢华安院士等九名院士围绕“汕优63”的历史贡献和水稻“丰产、优质、抗逆、广适”育种目标,分享了新时代水稻育种创新、技术进步和品种更新换代的新思路,为推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分享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意见建议。会上,九名院士共同发布了《中国水稻育种创新福州倡议》。
被誉为“东方神稻”的杂交水稻良种“汕优63”于1984年通过福建省审定,具有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的特性,解决了第一代杂交稻稻瘟病抗性差的致命缺陷,促成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迅速上升。1986年,“汕优63”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最大的品种,并在此后16年连续稳居首位,创下了杂交水稻推广速度、年种植面积、累计种植面积、增产稻谷总量等四个全国之最。据统计,“汕优63”累计推广10多亿亩,增产稻谷700多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600多亿元,创造了中国稻作史上的奇迹,推广到全球四大洲13个国家,为粮食安全和水稻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