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闽派传统戏曲“征服”海外剧场
www.fjsen.com 2024-11-08 21:33:19 陈楠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11月8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日前,“梨园百花颂”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戏曲音乐会在福州大戏院精彩上演,让观众过足了戏瘾。福建戏曲不仅是大家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亦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重要的“桥梁”纽带。

乐队在纽约演出 受访者供图

凝聚侨心侨力 从回归到再出发

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日前,连江十番古乐纯如轩乐队受邀在美国纽约奏响“东方民族交响乐”,云锣、大胡、椰胡、月琴等20多种乐器合鸣,奏响了《雁来红》《西江月》《海底天》《蟠桃会》《秦楼月》等曲目,再现了“漫天锣鼓华堂震,绕梁天籁舞霓裳”的传统余韵,用音乐架起友谊的桥梁。

这是一支“老牌”乐队,队员中年龄最小的50岁,最年长的92岁。而他们弹奏的音乐更是古老。“连江十番古乐保留了许多完整的古代音乐特征,被海峡两岸专家誉为‘中国音乐的马王堆’‘东方民族交响乐’。”连江十番古乐研究会秘书长、纯如轩乐队成员林瑞霖说。

“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连江十番古乐是福建十番音乐的流派之一,和福州茶亭十番同宗同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时期,由于地理交通和文化习俗等因素,保留了古乐的原汁原味。而连江十番古乐又以侨乡琯头镇拱屿村纯如轩乐队为代表。

然而,这样的“东方民族交响乐”曾一度面临失传。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乐手出国打拼,加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惯例,十番音乐日渐式微。2012年,得知连江十番古乐面临失传危机后,当时还在美国从事餐饮业的董家宝坐不住了。2013年,董家宝自掏腰包建立连江十番古乐研究会,并呼吁在国外的乐手归队。就这样,以倪孔坚、倪春发为代表的一批老师傅自发打“飞的”回乡,20多位花甲老人打开尘封已久的宝箱,拿出了久违的十番乐器,并以录音、录像等方式,抢救性保护十番古乐。

“不少华侨每年回国四五次,目的就是参加乐队演出、资助乐队发展,助力十番古乐传承。”董家宝说,如今,纯如轩乐队大部分是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美国。为了让十番古乐发扬光大,大伙儿积极进校园讲课、登舞台演出、出国门展演。

如今,连江十番古乐研究会与多所小学共建十番音乐传承基地,编写《十番音乐》校本教材;乐队成了架起了联系海内外侨胞的情感桥梁,助推琯头镇拱屿村成为拥有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特色村,收获大批拥趸的同时,还吸引侨胞捐资兴业,参与村镇的扶贫、助老等公益事业。

“我们还有一个愿景,就是让连江十番古乐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纯如轩乐队队员说,“会坚持使用古老的中国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让世界听到中国之声。”

以曲为媒 古老戏曲展现迷人魅力

曾静萍剧照 受访者供图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自古就与众多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其文化交流的故事源远流长,在新时代也依然扮演着文化交流的关键角色。

2013年,法国MC93国家剧院的艺术总监索梅尔来中国选节目。在没有布景、只有服装的情况下,泉州梨园戏剧组专门为他演了一场戏。看完之后,索梅尔为梨园戏、为曾静萍的表演所折服。他不吝赞美道:“这是我五十年来看过的最伟大的作品!”

2014年,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开启了欧洲巡演之路,在法国里昂市中心富尔维耶山上的古罗马剧场,1000多名观众围绕剧场的石砌半环形坐阶,欣赏中国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表演的剧目《董生与李氏》。剧团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1000多名观众先是报以雷鸣般的掌声,然后纷纷将手中的青色枕垫抛向舞台前方的空地,热烈地表达他们对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的喜爱与赞赏。

观众退场后,“富尔维耶之夜”艺术节经理多米尼克·德罗曼先生来到化妆间,兴奋地对正在卸妆的梨园戏演员们说:“你们今晚的演出非常成功,毫无疑问,八百年的梨园戏彻底征服了两千年的古罗马剧场!”

不仅如此,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梨园戏,更是被来自法国的戏剧团队改编,以“法式话剧”的形式登上舞台。MC93剧场总导演帕特里克·索梅尔回忆,自己第一次观看梨园戏《董生与李氏》时,就大为震撼:“演员的表演无与伦比,剧本出类拔萃,当时我就有了重新演绎的想法。”2016年,法国著名导演帕特里克·索美尔带领着十几名年轻的法国艺术家来到泉州“学戏”。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在泉州市梨园剧院的排练场内,年轻的男演员戴着礼帽打着领结,穿着白衬衫和卡其色的风衣,不时地爬“墙”监视着“李氏”的一举一动,舞台另一边,法版的“李氏”打扮随性地在画板上创作,手里还夹着一根香烟。导演帕特里克·索美尔一头白色短卷发,坐在场内的第一排,认真地看着舞台上男女演员的演出,不时上场指导,给出各种建议。通过近距离接触,法国导演和演员对梨园戏有了更深的理解。帕特里克·索梅尔认为,梨园戏在情绪和欲望的部分表现方式上超过了法国戏剧。

在曾静萍的率领下,梨园戏频频走到海外,声名远扬。她曾与欧洲十几位艺术家合作实验戏剧《环球灵魂》,这部戏参加了欧洲多个戏剧节、艺术节。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还曾和法国艺术基金签下五年的艺术合作协议,通过这个平台,《董生与李氏》《节妇吟》《大闷》在欧洲巡演,还以法语话剧的形式被重新演绎。

在国外巡演时,很多人请她留下来教戏,但曾静萍觉得,她爱梨园戏,梨园戏属于泉州,一旦离开,梨园戏的根就没了,她本人亦如是。为此,她把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儿子也劝回泉州,拉到剧团当导演,并组织剧团年轻一代创建“尚好听”品牌,为戏曲艺术的拓展尽心尽力。“尚好听”在闽南语的意思是“最好听的”,这是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的唱队,演唱的不仅仅是梨园戏,也包括南音、闽南歌等艺术形式。曾静萍很享受这个过程。她希望,梨园戏能够不断焕发新活力,成为一种艺术时尚。

67年的坚守 方寸之间有大舞台

方寸舞台、十指翻飞……2024年中国农历新年期间,来自漳州的木偶戏为法国民众带去了不一样的体验,在四天五场演出中上演了《大名府》等多台经典剧目。

“建筑与遗产之城”博物馆建筑创意部副主任克里斯蒂娜·卡尔博尼盛赞漳州布袋木偶表现力。她表示,艺术是共通的,木偶演员用他们精湛的技艺征服了现场观众,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带入到木偶戏讲述的故事情节。

在互动环节中,12岁的法国男孩弗鲁瓦德维尔体验了一把木偶操控,不禁感叹难度之大。他说,很难想象演员是如何在方寸之间将这些木偶演绎得活灵活现。

说起木偶戏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它与巴黎的一段不解之缘。漳州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许洁莉告诉记者:“67年前,布袋木偶戏的经典剧目《大名府》就是在巴黎诞生的,它见证了中法两国源远流长的深厚友谊。”

1957年,中国皮影木偶剧团出访欧洲。团员们在巴黎马里尼剧场彩排时发现,由于观众听不懂唱词,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情节。眼看第二天就要正式公演,老一辈木偶艺术家们临时决定放弃台词,突出技术动作,并由此改编创作了经典名剧《大名府》。

“当时创作只用了不到半小时功夫,一些临时赶制的道具甚至连浆糊都还没干。”许洁莉说,这部临场发挥的剧目却深受法国民众喜爱,并在此后半个多世纪在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演出。

此次演出间隙,许洁莉一行专程探访了马里尼剧场。在那里,她和剧团成员们有了更多思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名府》依然是我们最受欢迎的剧目,这也提醒我们,不能停留于‘吃老本’,只有继续守正创新,才能推动更多优秀作品走出国门。”

这些年,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努力推动下,传统戏曲不断“出海”,不仅让艺术交流碰撞,更让世界“读懂”中国。

责任编辑: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