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经济 > 正文
厦门港:海丝古港续写传奇
www.fjsen.com 2024-11-15 09:46:08 林梓健 来源:​东南网

image.png

今年5月,厦门港首次实现三艘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列队同靠作业。(资料图片)

东南网11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梓健 通讯员 周舟)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都在不断改造和利用港口,创造新的财富和经济发展模式。曾几何时,谁是闽南最大的港口,谁就引领闽南经济的发展。因此,闽南的历史被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厦门港分成几个重要节点。

从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到近代的重要通商口岸,再到如今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国际集装箱干线枢纽港、国家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厦门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书写着海洋文明浓墨重彩的一页。

2023年,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55.37万标箱,居全球第13位,货物吞吐量完成2.2亿吨,实现双增长。

今年9月,厦门召开港口高质量发展指挥部总指挥会议。港口高质量发展、港城协同,再次成为发展共识。厦门港这颗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璀璨明珠,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风雨飘摇中的崛起

一个港口的兴起,往往伴随着另一个港口的衰退。月港与厦门港的变迁,印证了这个说法。

“闽南的历史有三个港口避不开,一是宋元时期的泉州刺桐港,二是明代漳州月港,三是清代以后的厦门港。”厦门市闽南文化保护发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耕说。

在陈耕看来,厦门港曾经是闽台对渡的唯一口岸,又是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和归来港口,它推动了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闽南海洋文化在清代的发展。

厦门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是泉州港与南洋通航的必经之地,又是漳州月港入海的咽喉。

厦门港的萌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唐神龙二年(706年)起,本岛经济渐次开发,启动了陆岛之间的水上交通,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和繁荣,把厦门(嘉禾屿)推上了海上交通的有利地位,出现了渡口码头,形成了军港。此时的厦门港,是泉州港和漳州月港的外围港、辅助港。

至明代,在漳州月港贸易的带动下,厦门及浯屿(金门)、漳州太武相继开辟了10余条国外贸易航线,成为漳厦地区出洋商船盘验放行的关口和华侨出洋的门户,厦门港在闽南地区港口群中初露头角。陈耕说,这一时期的厦门港,依然是军事功能高于贸易功能,军港是早期厦门古港的主要形态。

明朝末年,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商活跃于厦门至日本及东南亚之间,厦门成为重要基地,大量船舶进出厦门港。

1650年,郑成功夺取厦门后十分重视经营航海贸易,从1652年开始,派船从事海上贸易,通过“泛海通洋”,广辟财源,从海上贸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实现“以商养军”。彼时的厦门港,集渔港、军港和商港于一体。

陈耕说,郑成功主张“通洋裕国”和“大开海道、兴贩各港”,开辟了东西洋贸易通道,以我国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通商港口为依托,采购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回厦门,然后装船出口。厦门成为当时我国东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对外贸易口岸。

根据史料,明末清初,厦门港因为港阔水深的优势,开始取代衰退的月港。当时,东西方海上贸易的交汇和冲突,让厦门港一跃成为中国对东、西洋贸易的主要商港。

“月港的衰退和厦门港的兴起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可以从月港、厦门港的兴衰交替,探索闽南海洋历史文化变迁的基本规律。”陈耕认为。

清代,施琅请设海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大开海禁,厦门正式成为对外开放口岸,厦门港也成为闽海关所在地。作为全省通洋“正口”,厦门是当时沟通国内外的交通要冲。

《厦门志》记载:厦门贩洋船只,始于雍正五年,盛于乾隆初年。

“从康熙到道光的150多年间,闽南人围绕着厦门港重新构建起经济发展模式,并形成闽台两岸一体的经济区。”陈耕说。

1844年,厦门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与传统人文交融碰撞,给厦门带来了开阔的视野和发展机遇。在贸易方面,厦门港的地位逐渐提升,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港口条件使其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茶叶、丝绸等传统商品继续通过厦门港出口,同时,西方的商品也开始大量输入。

贸易的增长,促使厦门近代航运业飞速发展,大型船舶航运逐渐取代传统的帆船航运,与此相伴而生的还有造船业以及配套产业。20世纪初,厦门港往来船舶动辄千数。当时,港内流动船工有数万人,而驻地船工人数也在一万上下。

“从20世纪初期的多个数据分析,厦门港的兴衰经历了一个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过程,在1920年至1930年间达到顶峰。”厦门大学教授、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戴一峰说。

改革开放后的腾飞

纵观历史长河,有太多的港口经历兴起与衰落。厦门能够屹立东南沿海商业中心的地位,沉寂过后又能再次复苏,在戴一峰看来,自身的港口优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早在明末,意大利传教士李科罗就将厦门港称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良港,更是中国南方最佳港口。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海军测量船也报告,厦门港是中国沿海各港口中最优越的港湾。

依凭着优异的港口条件,厦门经济的外向性、开放性更为明显,历史学家王尔敏在《五口通商变局》中指出,“厦门不外山石沙滩,平田稀少,甚不利于农作,而海上地位,港汊分歧,极舟楫之利,最便于航行”。

20世纪初的繁荣航运业,让厦门港展露出巨大的潜力,民国的“嵩屿开埠”往事便基于此。

厦门市海沧区政协文史学委副主任廖艺聪认为,海沧港在近代经历了百年风云。20世纪初,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发展中国经济的六大计划,其中,涉及海沧的项目有两个:一是建设厦门港,即海沧港;二是以海沧嵩屿为起点,建设东南铁路系统中的厦门——建昌线。

1931年,官方闽省建设厅、海澄县政府成立嵩屿建设委员会,民间数百位闽南华侨代表组成嵩屿商埠促成会,联手规划、建设嵩屿商埠,这是民国版的“经济特区”“侨商投资区”。同年发布的《嵩屿商埠计划商榷书》提及:“我们如欲谋经济的发展,立足于二十世纪的太平洋舞台上,则此形势上可控制南洋太平洋交通的天然良港,不能不急起而共同负建设的责任,使成为中华民族经济独立的第一商港。”

可惜的是,因抗日战争导致的局势恶化,1933年初,嵩屿建设委员会因经费不继等原因被迫停止业务。

从军港到万国通商的商港,经历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局势,再到之后的海防前线……厦门港的崛起之路,终于在改革开放后按下了加速键。

1978年以前,厦门港只是一个设备简陋、吞吐量小的海岸口岸,外轮候港待卸往往要等上十天半个月,客运方面更是空白,港澳台胞、国外客商入闽要绕道上海、广东。

时间来到1980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批准设立,厦门港被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港区扩容势在必行。

于是,厦门的滩涂上,开始建起一个又一个港区。

77岁的陈廷枢,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厦门港的变迁。1980年,陈廷枢到港口工作。他说,刚到港口工作时,码头上还没有桥吊,集装箱装卸靠的是船吊,人力劳动成本高,效率也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公司花费几百万美元,从日本引进了一台二手桥吊,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一台集装箱桥吊。

陈廷枢一直在码头工作到2007年退休。其间,他用相机记录了厦门港的变化。翻开这些照片,厦门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轨迹跃然眼前。

1978年后,厦门港的客货运输开始活跃,无论是船舶公司数量还是运力、航线和客货量都在同步急剧增加,均创下历史新高。当时不仅有杂轮船,还有大型散货船、全集装箱船和油船、液化气船、客货滚装船等。

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港恢复沿海客运航线并开辟集装箱运输,得到快速发展;90年代试点直航的首航船“盛达”轮从厦门驶向高雄,开始破冰之旅;21世纪初开通厦门至金门航线,一直到2008年12月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大三通”梦想成真,4艘集装箱船缓缓起航直航台湾;2011年,厦门港成为我国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2017年底,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这一桩桩历史事件都突显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厦门海运的腾飞。

厦门港站上了新的历史舞台。

新时代下的海丝征程

41年前,厦门港停靠第一艘集装箱船“华盛”轮。如今,世界最大的20万吨级集装箱巨轮自由进出,船舶平均在港候泊时间领跑全球。

人享其行,货畅其流。今天的厦门港已成为中国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集装箱班轮航线达178条,其中外贸线136条,通达57个国家和地区的152个港口。海铁联运辐射内陆江西、湖南、湖北多省,大大拓展港口腹地。中欧厦门班列衔接丝路海运班轮,打造无缝对接海丝与陆丝的国际物流新通道,构建了畅通全球经济循环的澎湃血脉。

今年5月,赫伯罗特航运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新加坡快航”轮驶入嵩屿作业区,与停靠在嵩屿作业区内的另外2艘20万吨级的船舶依次排开,厦门港首次实现3艘20万吨级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列队同靠作业。3位“重量级”来宾都是世界上最大量级的集装箱船,它们形成一条1.2公里长的亮丽风景线。全球作业效率领先的嵩屿作业区启动了14台桥吊、50台龙门吊和76辆集卡全速作业。

在厦门港完成约1.2万标箱装卸作业后,3艘巨轮各自开往新加坡、苏伊士运河、阿布扎比等“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重要港口。

这正是厦门港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向海而兴,航运为媒,2018年12月24日,“丝路海运”从厦门港开行,这是我国首个以航运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综合物流服务品牌和平台。随着“丝路海运”第十四批10条命名航线今年9月7日在厦门发布,“丝路海运”命名航线数量达132条,通达46个国家和地区的145个港口。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福建省“丝路海运”命名航线共开行975艘次,其中厦门就有831艘次。

港口智能化是推动现代物流及高能级国际航运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厦门港持续加快数字化转型,建成投产全国首个全自动化码头、首个5G全场景应用智慧码头,发布首个港口无人驾驶集装箱车技术标准,海润码头荣膺首批四星级“中国智慧港口”称号,集装箱码头实现“亚太绿色港口”称号全覆盖。当前,厦门智慧港口建设已走在全国前列。

海上旅游是厦门产城融合、展现现代化国际化形象的名片。作为厦门港口业务“鼻祖”的东渡港区一期业已成为厦门国际邮轮母港的大本营。今年5月,“地中海号”邮轮满载着2600余名乘客,从厦门启航驶向济州岛,标志着厦门邮轮母港完成上半年的航季任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厦门共接待邮轮15艘次,旅客吞吐量超5.7万人次,展现出强劲的运营活力。

“厦门港的短板是自身腹地小,且地处长三角港口群和珠三角港口群之间,同质化竞争压力明显。”厦门港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夏长文认为,厦门港要发挥自身的营商环境优势,抓住时间、成本两大要素,吸引全球航商将厦门作为国际中转枢纽。尤其要不断扩容“朋友圈”,深化国际友好港合作关系,推动港航贸一体化发展,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

风从海上来,港通天下兴。厦门港正全力转型升级,持续打造智慧绿色港口,推动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听海

吐纳海潮大厦之门

□刘益清

一个港口,一座城市,一个现代化特区。

这里是港城一体、连通世界的厦门,是引领八闽风气的窗口。

厦门,号称“大厦之门”,是福建的一张亮丽名片。近代以来,代表着福建的面孔,是闽地经济社会的风向标、晴雨表。

厦门是绚丽之城。火焰般的凤凰花、高大的木棉树、鲜艳的三角梅四季绽放,吸引全国全球的游客。

厦门是传奇之城。从草木萋萋的嘉禾屿、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历经千年海风潮水洗礼,蜕变成近代通商口岸、现代华侨出洋的出发和归来点、当代海陆空立体交通的枢纽。

厦门是英雄之城。是古代抗倭前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据点,福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地,电影《小城春秋》的故事发生地,也是曾经的金门炮战前线,被誉为“虎城”……

厦门是魅力活力之城。天风海涛,山海蔚为大观;景色秀丽,四季温暖如春,是各界人士心驰神往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厦门是英杰辈出、受惠海洋文明又推动海洋文明发展之城。传奇进士亨万,闽海豪杰郑芝龙、郑成功,接续把厦门推进全球贸易的大格局中。林语堂、殷承宗、林巧稚、钟南山、郑小瑛……一代代文化名人,持续擦亮厦门的城市名片,提升其世界美誉度。

作为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和归来港口,厦门港的崛起,推动了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文明不断更迭、递进和融合发展。透过她的历史,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开埠到主动融入世界,从刺桐港与月港的配套港,到跃升为中国东南地位重要的国际枢纽港,厦门之变,体现了一个港城从落后到先进、从辅助到自信的历史轨迹。

厦门港位于九龙江入海口,是泉州港与南洋通航的必经之地,又是漳州月港入海的咽喉。宋元时期泉州港的兴起和繁荣,把厦门(嘉禾屿)推上了海上交通的有利地位,并出现了渡口码头,形成了军港。此时的厦门港,作为泉州港和漳州月港的外围港、辅助港而存在。到明代,在漳州月港贸易的带动下,厦门及浯屿(金门)、漳州太武相继开辟了10余条国际贸易航线,成为漳厦地区出洋商船盘验放行的关口和华侨出洋的门户之一,厦门港在闽南地区港口群中初露头角。

明朝末年,以郑芝龙为首的海商活跃于厦门至日本及东南亚之间,厦门成为重要基地,大量船舶进出厦门港。1650年,郑成功夺取厦门后十分重视经营航海贸易,支持海上贸易,从海上贸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实现“以商养军”。彼时的厦门港,集渔港、军港和商港于一体,是当时我国东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对外贸易口岸。

厦门是城因港兴、向海而生的典型代表。在闽南金三角中,漳州农耕文化历来发达,泉州制造业时尚霸气,厦门则从诞生起,就充满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充满现代文明内蕴的规则感和制度治理优势。厦门是以外来移民为主构建的现代城市,大多居民因海的召唤走到一起,成为厦门市民的主体,心胸视野像大海一样开阔,守信重诺,具有现代契约精神,从近代开埠以来,就以深植海洋意识,走出外向兴贸、引领时代的现代化轨迹。

厦门的海洋色彩,从一首流行颇广的歌曲即可窥见一斑。这首歌叫《鼓浪屿之波》:“鼓浪屿之波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每当听到这优美的歌声,厦门的天风海涛,隔着遥遥山水,扑面而来。有位长期在闽南工作的老领导说,同处闽南金三角,泉州、漳州的海洋文化底蕴虽亦深厚,但代表泉州人文特征的歌,是拼劲很足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代表漳州的是闽南语歌曲《欢喜就好》,颇显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心态。

厦门港的崛起,凝聚着福建几代人的雄心和梦想。明清时期,厦漳有识人士就开始面向厦门兴外贸、图发展。鸦片战争后,厦门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对外开放。上世纪30年代初,闽南百位侨界精英联名发布的《嵩屿商埠计划商榷书》宣示:“我们如欲谋经济的发展,立足于二十世纪的太平洋舞台上,则此形势上可控制南洋太平洋交通的天然良港,不能不急起而共同负建设的责任,使成为中华民族经济独立的第一商港。”只可惜,这一雄大目标,因时势多艰而破产。

经历近现代中国社会百年动荡局势,厦门港从渔港、军港到万国通商的商港,再到之后解放后的海防前线……这个命运坎坷之港,终于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涅槃重生,大放光彩。

1980年10月,厦门经济特区获批设立,厦门港走进扩容提速发展的时代。从此,一个又一个现代化港区应运而生,向海追梦。东渡、嵩屿、象屿等新、大码头不断崛起,厦漳港口联盟横空出世。厦门港真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好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初,厦门港开辟集装箱运输并得到快速发展;90年代试点直航的首航船“盛达”轮从厦门驶向高雄,开始破冰之旅;21世纪初开通厦门至金门航线,一直到2008年12月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大三通”梦想成真,4艘集装箱船缓缓起航直航台湾;2011年,厦门港成为我国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2017年底,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这一桩桩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宣告厦门港跃上了新的历史舞台。

因港而兴、因港而大、因港而强。可以说,近代以来厦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港口变迁史,就是福建不断走向世界、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厦门成为首批经济特区,由小变大、由土变洋,重塑城市品牌。进入新时代,厦门加快实施岛内外一体化战略,实力继续攀升,呈现由大变强变美的态势,不仅持续提升中国投洽会办展水平,还成功承办金砖会议,并成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举办城市,已然是中国影视文化、时尚创意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一次次吸引世界的目光。

福建是海洋大省,面海通世界,是福建发展的突出优势,如何发挥这一优势,自古以来,都考量着福建主政者的气量、气魄和思想维度、发展高度。先秦末期,勾践后人无诸在福州建闽越国,就大力向海发展,使闽越国成为东南强国。隋唐之后,代代福建人重视港口建设,积极向海图强,唐代福州港、五代闽国甘棠港、宋元刺桐港、明代月港、清末三都澳、近现代的厦门港等,接续谱写八闽港口贸易辉煌的史诗。可以说,一个个港口,就是一张张福建历代发展的最亮丽名片,就是福建对外形象的最美窗口。港口兴,则福建兴,这是福建发展的规律!

福建海岸线漫长,港湾条件优越,自北而南,沙埕湾、三都澳、湄洲湾、厦门湾等,都具备营建大港口的地理地形条件,但为什么只有厦门,成为今天的厦门?其实这个问题值得各地好好思考。当然,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机遇,最好的机遇一旦错过,就可能再也遇不到了,比如,三都澳在晚清时就盛极一时,当地出口的红茶,在欧洲闻名遐迩,但民国之后,由于社会动荡等各种原因,抗战时期又被日军轰炸,出口中断,便沉沦了下来。当前,随着宁德几大千亿产业崛起,三都澳作为闽东海上门户,必将迎来复兴的良机。

当今世界,是一个个港口为坐标连接各大洲的世界,港口的重要性,举世公认。

当今时代,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也是国力最盛,中国梦可期的时代,福建天时地利人和皆备,面海发展潜力巨大,优势独特,更应大有可为。

image.png

在厦门港海天码头,司机远程操控电动堆高机。(资料图片)

image.png

在厦门港远海码头等待装船启运的新能源汽车 (资料图片)

image.png

全智能化的厦门港海润码头 (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