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理工大学带来的小型民用水下机器人产学研项目成果吸引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
东南网11月17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 文/图)高等教育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届世界航海装备大会院校及科研成果展区上,由福建理工大学带来的小型民用水下机器人产学研项目成果吸引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关注。
“这款是水下网衣清洗机器人可应用于深远海养殖、大型网箱养殖平台的网衣清洗。它集成了强流固耦合动力学水下机器人设计、空化射流清洗装置和水下图像增强等技术特点,可以代替传统成本较高、作业期长和作业人员有潜在危险的人工清洗方式。”福建理工大学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秀晶介绍,本次大会上,主要展出了小型化、民用化、智能化、功能多样化的水下机器人和无人船舶等海洋智能装备、船载北斗智能终端、福建省海洋灾害大数据平台、多波束声纳、海洋测绘的软硬件系统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会上展出的作品,均由学生参与设计、制作,不少作品还是来自前不久举办的首届福建省大学生智能海洋装备设计制作大赛。
从末端倒推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福建是海洋大省,但是其海洋科技和人才培养在我国沿海各省市中相对较弱,目前也没有海洋类的大学。向海图强,目前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福建理工大学主动响应海洋强国战略,积极服务海上福建建设,学校面向“大海洋”新兴领域,锚定“大海工”学科方位,于2021年10月成立智慧海洋与工程研究院,2023年8月成立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
在学院的定位和发展模式,该校以末端倒推,依据社会发展情况和行业实际需求设置海洋学科。“伴随海洋强国、海上福建的战略,海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急需小型化、无人化、信息化技术服务和装备支撑。”高秀晶表示,福建理工大学研究正是聚焦这些社会需求,以解决行业的实际痛点。
学科设置上,聚焦于“海洋智能装备”“智慧海洋”“海洋测绘”三个研究领域,现有“智慧海洋技术”“海洋机器人”两个本科专业,均为福建省内首设。今年,该校还申报了以海洋测绘为主的“测绘工程”本科专业。以这三个研究领域为牵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与技术学科方向的本科专业群。
通过外引内培相结合的方式,福建理工大学组建了来自8个工科、5个理科学科的学科交叉的师资队伍,面向学校6个学位增设方向,独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了教师学科交叉、博士学科交叉、硕士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学科交叉、研究学科交叉等多元学科交叉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强化新工科领域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成立至今承担国家、省部级各类项目累计总经费超4000万元。
此外,该学院还与省内外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合作关系,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厦门海洋三所、杭州申昊、宏东集团、福建申昊、中海达、上海华测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科产教深入合作,以“联合培养”“协同创新”“创新实践”“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通过汇聚跨校资源,有效推动跨校协同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