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在厦门港停靠作业。福建日报记者 施辰静 摄
东南网11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林闻 廖丽萍 通讯员 周莹)
和印象中人头攒动的码头不同,厦门海天码头的日常却是这样一幅场景:
远程控制电动堆高机穿梭往来,龙门吊不停地装卸集装箱,走近可以发现,偌大的港区里几乎看不到一名工作人员。远处,智能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不间断实时更新着码头的作业进度和物流信息……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牢记总书记嘱托,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下称“厦门自贸片区”)以数字技术与业务场景的联合创新,为口岸营商环境优化注入“数字动能”。
智能分流
通关时间更短
11月8日,厦门海天码头,司机郑涛正在焦急地等待。突然,他的手机弹出一条分流的短信指令。按照要求,郑涛直接把车开往海关指定区域,接收到货物。
“这是去年4月上线的‘智能云分流’功能。”郑涛告诉记者,这个功能上线后,减少了很多等待的时间,在15分钟内就可以完成整个接货的流程。
在传统作业模式下,进口货物到港后,需先集中运往码头堆场,待收到海关查验指令,再由堆场转运至查验场或提离港区。无论是否查验,集装箱都需要至少两次装卸和运输。
为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厦门自贸片区打通海关与码头数据,在海关查验环节推出“智能云分流”功能。“只要提前报关,进口货物到港的同时即可收到查验指令,实现卸船分流,出口货物实现进闸分流,都无须到堆场转运,极大缩短了通关时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天分公司商务部经理蒋蔚算了一笔账,“智能云分流”功能上线以来,集装箱在海天码头装卸和运输的次数减少50%,时间压缩90%。
用数字化的手段降低货物通关时间,提升进出口效率,“智能云分流”并不是厦门自贸片区的第一次尝试。2020年,“航空电子货运平台”便在厦门自贸片区落地,推动了厦门口岸在航空货运电子化、信息化、便利化和信息互联互通等领域全面提升。
“厦门空港口岸是福建最大的航空口岸,也是我国重要的‘鲜、活、急’产品进出口通关口岸。”元翔空运货站(厦门)有限公司国际进港部副经理黄敏告诉记者,生鲜货物保鲜期限短,如何简化货物在机场的安检入库、进出仓库等环节作业,提高通关效率,对货站非常重要。
物流添了“云助手”,作业效率越来越高。“依托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我们进口每票货物,从原来的至少5次人工纸质单证办理减少为1次提货交接;出口每票货物由原先的6类纸质业务线下柜台办理转为线上业务交互办理,实现货代外勤工作量减少70%以上。”在黄敏看来,航空货运电子信息化改革显著提升了航空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一站式通关”“安检验讫放行电子化”等功能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
迭代创新
数据互联更畅通
“每一个数字化举措的背后,都是多方数据壁垒的打通。”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信息化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李强介绍,数字化建设,数据互联互通是基础。
早在2015年,厦门自贸片区便推出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为相关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极大提升了口岸通关效率和便利性。经过近10年建设,累计上线应用超过100个,形成“货物通关”“港航物流”“跨境电商”等九大功能板块,实现了口岸业务办理“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平台现有注册企业超过2万家,注册用户超过22万人。
去年2月,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口岸数字化转型升级,厦门全面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转型升级,启动了数字口岸平台建设。今年1月,“厦门数字口岸平台”正式上线,211项空运、海运、保税等方面的应用服务实现“一键触达”,其中有20项是全国率先。
“今年以来,我们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超过7.6%。这让我也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厦门申悦关务科技集团总经理李韪对这些年厦门报关业务的变化深有感触,他表示,从1996年入行到现在,进出口报关流程越来越方便,“特别是现在有了数字化的平台,货物进出口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跨境贸易便利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数字口岸平台就像一个强大的底座,将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从传统的通关申报服务升级为口岸一体化作业枢纽,开启口岸通关领域公共服务建设向国际贸易服务全链条公共服务的延伸。”王李强告诉记者,目前,厦门数字口岸平台已接入码头、场站、理货公司、拖车公司等相关企业,以及海关、税务等部门的80多个外部单位数据。
“对外贸企业来说,通关时间少一分钟,企业竞争力就多一分。”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信息化服务中心主任吴志强介绍,厦门数字口岸平台可帮助企业作业效率提升50%以上,预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5亿元。
延伸服务
赋能高质量发展
数字的力量,不仅让通关流程畅通提速,还让厦门自贸片区的服务范围不断延伸。
工作日的下午,厦门铧阳进出口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燕芳收到了由海关工作人员寄送来的原产地证书。
“原产地证书是企业出口货物的重要凭证,但有一些国家不接受‘电子证书’,需要海关关员手写签章。”李燕芳介绍,从公司去办事大厅需要一个多小时,他们一直期待能够有原产地证书寄送服务。
针对“李燕芳们”的需求,厦门数字口岸平台率先在全国上线“原产地证书自助寄递”服务,打通海关业务与中国邮政业务系统的对接,解决原产地证书领取“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已有438家企业通过“出口原产地服务”功能申领5060份海关原产地证书,且该功能已复制推广至漳州(古雷、东山)、泉州、龙岩等地。
服务触角不断伸展,覆盖更广阔的领域;与此同时,平台的功能也像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日益完善。
9月,厦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砖国家服务专区正式与企业见面,这是国内首个面向金砖国家经贸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金砖国家服务专区已开发上线“通关服务”“物流服务”“金砖特色专栏”和“咨询服务”4大板块共25项应用服务。
王李强介绍,将进一步拓展金砖国家服务专区功能,上线更多服务金砖国家贸易企业的应用,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全国首批跨境电商税款担保电子化改革在厦门启动;全省首单保税船燃“两仓合一”业务在厦门成功运作;建设出口跨境电商退货中心仓、创新综保区出口海外仓和包裹零售出口业务模式;打造“二维码+通关服务”;上线货物检疫在线预约……一项项全省乃至全国创新措施的推出,让外贸经营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近年来,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厦门自贸片区制度创新的‘苗圃’结出了累累硕果,推出了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截至目前,厦门自贸片区已累计推出600多项创新举措,31项改革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形成了改革红利共享、开放成果普惠的良好局面。”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