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投用的晋江市磁灶实验小学
安溪县长卿镇第二中心小学用班车接孩子回家。
东南网11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教育全媒体中心记者 翁文默 苏琳 余龙娥 杨金城 文/图)
去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整合小、散、弱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泉州市教育部门统筹指导各县市区采取“留、转、撤、并”等方式,因地制宜,分批稳妥推进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泉州各乡镇宣布注销的小学和幼儿园分别超过70所。
乡村学校撤并了,学生的“上学路”是否更好走呢?近日,记者走访了泉州晋江、安溪、德化等地——
先建优校,再撤小弱
城镇化的优质替换
“我喜欢新学校,这里的教室很大,午休可以躺着睡,操场上有橡胶跑道,还有三个球场可以打球!”开学两个多月了,从晋江市磁灶镇太昌小学转入磁灶实验小学的陈嘉诚开心地告诉记者,他已经完全适应了新学校。
磁灶镇太昌村村民张锦治的儿女都在外地务工,孙子、外孙原来在太昌小学读书。今年,两个孩子都转学到了3公里外的磁灶实验小学。“学校很细心,带我们家长到校园参观,吃食堂的饭菜,我感觉放心、满意!”张锦治说。
今年9月,投资1.4亿元的晋江市磁灶实验小学投入使用,磁灶镇的官田小学、太昌小学、前美小学和扬美小学则正式撤并,学生全部迁入磁灶实验小学就读。磁灶镇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明溪介绍说:“磁灶镇域面积仅56平方公里,小学在校生高达10841人。鉴于城镇化进程加速以及人口结构的变迁,全镇基础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撤并后,原有小学的教师通过公开遴选、组织调剂等方式,调配到磁灶实验小学及周边小学任教。撤并学校内的固定资产由镇教育中心逐一登记造册,按需划拨给全镇各公办小学、幼儿园。
先建设投用一所优质学校,再妥善撤并周边“小、散、弱”的农村学校,是晋江市近年来坚持的教育优化布局思路。今秋,晋江市投用了科创实验小学、磁灶实验小学、高铁实验小学等优质小学,促进基础教育的优化提升。
自然消亡,集中新建
大城关的教育归集
在德化县水口镇的教学点,来自德化第八实验小学的书法老师正在为全校6名学生上书法课。如今,教学点内仅有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各2名,这也是水口镇全镇的小学生了。
与地处沿海、人口密度大的晋江不同,德化县域多山区,伴随“大城关发展战略”的进程,城关以外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大。
水口镇教学点内,6个孩子的课业由3名老师承担,学校的日常管理则委托给了德化第八实验小学。“我们会定期安排老师送教下乡,尽力保障孩子们的体音美课程。”德化第八实验小学校长苏兹桥介绍。
“2023年,持水口镇户籍的一年级适龄儿童有208人,有2名学生还留在水口教学点读书。今年则没有学生留在镇上读书,全部到城关就学了。”水口镇教学点负责老师陈行液告诉记者,学校也在积极创造条件,帮助这6名学生到城关读书,但如果他们想留在这里,教学点会继续办下去。
据介绍,如果一至六年级都有学生,可称为小学,反之便是教学点。30多年来,在德化县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的进程中,学校的办学模式也不断变迁。先是基层小学生源减少,渐渐变成教学点,再撤并进乡镇中心小学。接着,中心小学的学生数量也在下降,也逐渐变为教学点,直至因没有生源而宣布关停。现今,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当地人口不断走向城关,不少乡村学校开始自然消亡。截至目前,德化县城关外仅剩2所小学和7个教学点。
与乡村学校自然消亡相对应的,则是德化县城关学校的不断扩容。“十四五”以来,德化县持续优化教育布局,投入11亿元推进19个教育项目,已竣工投用9个,新增学位1.4万个,打造一中、实小、实幼等9所学校“一校两(多)区”办学格局,构建“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19个,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山间有车,跨岛有船
多措并举保障上学路
每个周五,安溪县长卿镇第二中心小学的校园里都停着一辆班车,等待该镇华美村和文平村的孩子放学。下个周一,他们又将乘坐这趟班车回校。这是当地政府为农村学子租用的免费班车,为的是解决农村学校撤并后孩子们上学的交通问题。
在安溪县,许多乡镇的中心小学都采取寄宿制,学生宿舍有空调、热水器等设施,学校聘请生活老师对宿舍进行管理,减轻家长的接送负担。
“今年暑期,我们走访计划撤并学校的每一户学生家庭,细致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长卿镇中心学校校长苏明通告诉记者,撤并前会组织家长及学生参观周边的学校,并根据每个家庭存在的困难,制定“一生一策”方案,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到新的学校。
山间有车,跨岛有船。惠屿岛地处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与大陆相隔1.28海里,是泉州市目前唯一的海岛建制村。因每日往返不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惠屿岛的学生每周要在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寄宿5天,也就是周一到校,周五下午乘船返岛。
为了方便学生的上学路,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与相关部门协调,每周派公交专车接送,费用由学校专项资金支出。海路方面,学生乘坐惠屿号专线免费进出岛,每个学年当地教育部门联合泉港区海事局定期召开海上交通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出行。
“今年学校有24名惠屿岛的学生寄宿,除安排两名生活老师管理孩子们的食宿,我们还安排了语文、数学老师每天中午和晚上对他们的作业进行免费辅导,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林悦庆介绍说,学校还定期为寄宿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通过一系列措施,惠屿岛学生的自理能力显著提高,生活习惯逐渐养成,更加自信开朗,学习成绩整体也不断提高。
新闻链接>>>
专家:做好预测规划和统筹安排
在乡村教育的改革提升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叶信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需要广泛调研,听取师生、家长、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以便作出的决策符合实际,也能够顺利实行。
其次,做好人口增减和流动上的预测和规划,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进行统筹安排,以期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无需再度撤并。“农村教育质量提升,不能仅以提高教育效率或节约教育资源为唯一目标,撤并也不是唯一选择。比如,也可以根据人口减少的趋势及实际需求,缩小班级规模,以此提升教育质量。”叶信治说。
他介绍说,通过今年暑假的社会调查,他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优化面临师资老化、经费短缺、学生流失等问题。他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需要政府在经济上支持,二是争取校友和乡贤的支持,三是与经济发达地区共建,如大学可以派学生去加强师资力量,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可以帮助培训薄弱山区学校的师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