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福建省理工类高校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服务支撑力实现新跃升
www.fjsen.com 2024-11-22 13:06:08 林先昌 来源:东南网

微信图片_20241122124759.jpg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南网11月22日讯(本网记者 林先昌 文/图)22日,记者从福建省“加强理工类高校建设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新闻发布会了解到,全省现有理工类高校27所、以理工类人才培养为主的综合类高校20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3.4%。近年来,福建聚焦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有组织推进理工类高校、学科、人才、科研协同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有力支撑和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理工类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我省实施“双一流”建设计划,推动一批理工类高校和以理工类人才培养为主的综合类高校争先进位,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及其7个学科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其中理工类学科6个、占比85.7%,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国内排名逐步提升。 实施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工程,重点推进理工类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福建工程学院获批更名福建理工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莆田学院等7所高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全省现有理工类高校27所、以理工类人才培养为主的综合类高校20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53.4%。理工类高校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服务支撑力实现新跃升。

我省引导高校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构建紧密贴合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学科专业体系。扩大理工类学科专业培养规模,教育部门会同发改、工信等部门梳理急需紧缺的理工类学科专业目录,并纳入“正面清单”予以优先支持增设,“一校一案”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理工类学科专业占比,目前全省高校共开设理工类博士点66个、硕士点188个、本科专业点809个,分别比2020年增长27%、25%、11%。 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计划,将7个理工类学科纳入培优范围,打造理工类龙头学科。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理工类专业入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24个、省级176个,分别占入围总数的46%、50%。目前,全省有6个理工类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52个理工类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比2020年分别增加4个、34个。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有8个理工类学科进入A类行列,比上一轮增加5个。有6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比2020年增加23个。

近五年,我省高校年均向经济社会输送理工类毕业生15.1万名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依托我省高校10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探索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机制。组织高校与华为、紫金矿业等龙头企业共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4个,遴选建设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5个,布局建设厦门大学、福州大学2家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试点,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聚焦集成电路、微电子、网络安全、医疗卫生等急需领域人才需求,建成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厦门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福建理工大学)等5个专业特色学院,获批国家级集成电路、医学攻关等2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建设福州大学未来膜技术学院、福建警察学院一流网安学院。

近五年,高校年均向经济社会输送理工类毕业生15.1万名,其中研究生1万名、本科生5.5万名、高职生8.6万名,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我省集聚理工类高校、学科、平台、人才等力量,有组织加强科研攻关,着力打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驱动引擎。高校牵头建设了3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厦门大学嘉庚实验室、翔安实验室、福州大学闽都实验室、清源实验室等省创新实验室。福州大学与企业合作成立我省高校首个概念验证中心、新质生产力科创中心。

近三年来,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全省总数85%、省科学技术奖占总数50%以上。高校主持或参与的7项成果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这是1999年党和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以来,我省高校获奖数最高的一届。

加快推进理工类高校发展,建设教育强省

会上介绍,下一步,福建省加快推进理工类高校发展,建设教育强省,更好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扩大理工类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优化高校布局结构,重点建设一批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类高校,规划设置一批对接重点产业、填补空白的理工类高校,谋划引进一批境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闽合作办学。 二是加强理工类学科专业建设。以“一流建设”为牵引,全面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支持高校整合资源、交叉融合,围绕龙头学科打造理工类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培育新的理工类学科专业生长点。调整招生计划结构,扩大理工类招生规模,吸引更多优秀生源就读理工类学科专业。 三是改革理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科教融汇育人机制,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贯通式人才联合培养、需求牵引式科研联合攻关,促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互动,提升理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理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责任编辑: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