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30日报道(记者 林先昌)27日,福建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冶金新材料新产品供需对接活动在福州举行,活动旨在促进我省冶金行业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吸引了近100家冶金新材料上下游相关企业参加,促成8个合作项目,意向签约金额共计154.6亿元,是福建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搭建以来成交金额最大的一场供需对接会。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福建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力促进福建省新材料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2年福建省新材料产值年均增速超18%,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工人正在加工双面不锈钢复合钢管。受访者供图
加速绿色转型,推动新材料产业跃升
日前,在福建允升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内,一根长12米的双面不锈钢复合钢管摆放于正中央,这是允升科技的当家产品。该公司双面不锈钢复合钢管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绿色环保复合材料,具有抗腐蚀性强、机械强度高、卫生性能好等多种优势,广泛应用于城市供水、石油化工等多种行业。除优越的性能,双面不锈钢复合钢管的节能减排降耗优势同样明显,被业内美称为“绿管”。
双面不锈钢复合钢管的核心技术在于“材料复合”,拥有全国领先的金属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及成套设备是允升科技成功制造“绿管”的关键。凭借精湛的金属材料复合技术,目前允升已研制出13种“绿管”产品。
据介绍,允升“绿管”不仅在福州、厦门、龙岩、宁德等省内城市广受欢迎,还铺向广东、江苏、海南、黑龙江、吉林等全国众多省份。
今年6月,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等五部门研究制定《福建省加快新材料推广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力争至2026年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超7000亿元。其中,产值100亿元以上的超10家;培育30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0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和3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截至2023年,我省新材料领域工业龙头企业超29家,15家企业产值50亿元以上,26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165家专精特新企业。
《方案》提到,大力推进石化、钢铁、有色等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原材料技术提升,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材料生产过程高端化、绿色化、安全化、高效化,提高质量稳定性和服役寿命,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先进基础材料由大变强。
打造一批特色新材料产业集
随着国内光电子行业兴起,福建涌现出一批光学镜头生产企业。但他们所需要的上游PVD镀膜材料则依赖进口。有的企业因生产急需,甚至要千里迢迢地从美国背回靶材料。阿石创公司瞄准市场的商机,潜心攻关,经过多年自主研发,掌握了PVD镀膜材料制备的多项核心关键技术。阿石创主营产品可分为溅射靶材、蒸镀材料与镀膜配件三大产品线,主要应用于光学光通信、平板显示、半导体、LED芯片、装饰镀膜、光伏太阳能等领域。2023年,阿石创自主研发生产的钼靶材全球市场占有率28.6%、排名第一,随后获得第八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荣誉称号。
据介绍,福建将抢抓新型工业化新机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围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重点领域,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解决一批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锻造一批长板优势标志性产品。以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推动新材料大规模市场应用。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一批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根据《方案》,福建省将做大做强先进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四大先进基础材料,做优做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锂电(钠电)新能源材料、稀有稀土新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五大关键战略材料,前瞻布局培育发展石墨烯、增材制造等前沿材料。
《方案》明确以福州、泉州、漳州、莆田等地为重点,发展功能性膜材料、新型涂层材料、高性能树脂及高性能新型橡塑材料及助剂等;以宁德、福州等地为重点,加快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双相不锈钢等关键钢铁新材料;以福州、漳州等地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用特种玻璃产品等。《方案》还明确重点推动石墨烯和增材制造材料等前沿材料重点产品稳量批产,加强光学晶体材料、液态金属、超导材料、量子点材料等其他前沿材料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加快知识产权布局。
展望未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企业的技术突破,福建正加速从传统材料生产向高端、绿色、智能化的新材料产业转型。随着《福建省加快新材料推广应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实施,将推动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未来,福建将进一步深化产业协同创新,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