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高颜值”和“高质量”协同并进——
向绿 向美 向未来
位于三洲镇的长汀汀江国家湿地公园 朱芳彬 摄
东南网12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阮锡桂 陈旻)森林覆盖率连续45年保持全国第一;在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并持续居全国前列的同时,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福建再度以“绿”出圈。
金秋十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福建工作17年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理念,亲自部署、亲自参与、亲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实践,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深情寄语,要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从建设生态省向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再向建设美丽福建持续深化,福建绘就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和美画卷。
25年接续奋斗,改变了那一方山水,也成就了生态保护典范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5周年。
初冬,长汀。记者来到三洲镇,随丰盈美丽生态农场的主人沈树朝爬上瞭望亭,视野是满满的绿色。
近处,一片片金黄的红美人柑橘、葡萄柚已经压弯了树枝,此起彼伏的虫鸣鸟叫相互应和,散发出山水田园的迷人魅力。
很难想象,这片花果山曾是全省著名的水土流失区,在20世纪40年代,被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实验区工作人员描述为“只有凄怆的静寂”。
“今年果林预估能有近250万公斤产量、超百万元的净利润和超3000人次的采摘游客。”沈树朝说。2012年,他从浙江台州来到长汀承包山地种植果树、油茶,成了“新长汀人”。10多年来,他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景区、特色产品变商品”的绿色富民之路。
曾经,长汀是中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1999年11月27日,是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划时代的日子。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同志来到长汀了解水土流失情况,他说:“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8到10年时间,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
次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将“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为全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长汀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拉开序幕。
扭住目标不放松。通过实施封山育林、改良植被、补贴烧煤、发展绿色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生态移民搬迁等措施,长汀展开了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对长汀水土保持工作,习近平同志始终牵挂在心。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曾五次到长汀调研,并就水土流失治理提出要求。到中央工作后,他多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福建省生态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开启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的新篇章。
2012年以来,长汀县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以及对生态保护和修复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创造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长汀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车道。
“从治山治水起步,到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生态县,‘长汀经验’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拓展,向纵深推进。”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岳辉说。
接续努力,龙岩市用系统思维治理水土流失,顶层设计长汀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规划,把中小流域的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结合起来,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建设生态农业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全面治理,持续推进汀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百年难遇的兰花“无叶”、“最美小鸟”蓝喉蜂虎、神秘的海南鳽……逐渐现身山林,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不断花落龙岩。
25年接续奋斗,改变了那一方山水,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在河田镇罗地村,一片山清水秀、新房错落,曾经一下雨就黄水泛滥的罗地河,清凌凌地穿过村口公园。
“长汀哪里穷,朱溪罗地丛”,昔年民谣里的罗地河小流域,已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
“生态改善后,村里的土地从只能种地瓜,到每年能种两季稻,如今,又有了新的变现方式。”老村支书刘文贤语带兴奋地介绍,去年,总价180万元的10万吨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碳汇,被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长汀金龙稀土有限公司购得,成为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
“经查核,连续21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水平整地造林、林木抚育管护、林地施用有机肥等治理,不仅在罗地河小流域发挥了水土保持效益,还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碳储存能力、碳汇增量。”岳辉说。
当年林木荒,如今满眼绿。目前,长汀县水土流失率从1985年的31.5%降至6.57%,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水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55%,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长汀河田鸡、槟榔芋、百香果等生态农业产业振兴,培育形成了稀土、纺织服装两个百亿产业集群;生态文旅产业随之升温,2023年长汀县生态观光、森林旅游、绿色休闲等旅游总收入达68.64亿元;长汀近八年七次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长汀经验’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保护修复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在2024年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中,水利部发布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引领新时代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入选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长汀经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观一域,知全局。
目光跃过汀江,在全省,生态修复保护的精彩故事不断上演——
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持续创新,木兰溪综合治理持续推进,闽江流域、九龙江流域接连展开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形成保护修复“一条链”。
深入实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工程”,建立分区分类分层的海漂垃圾治理机制,形成“源头减、流域拦、海面清”的陆海统筹清漂模式……落实污染防治“一盘棋”。
福建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生态云平台,河湖长制工作创出十项“全国第一”,率先探索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执法机构,实化环保网格化监管……织密监测监管“一张网”。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福建生态治理路径向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保护拓展。
答好一道选择题,既要追求“生态美”,也要实现“百姓富”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福建的生态建设寄望殷殷。
早在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就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2001年,他亲任福建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组长。2002年,福建编制完成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习近平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目标。同年,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
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福建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渐入佳境。
2014年,福建省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一年, 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蓝图绘就。
生态和发展,不少人视之为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福建人却把它做成了多选题——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
着力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福建这一生态“优等生”,优中再求进。
推进绿色发展实现“颜”“值”同升。福建着力锻长板、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让百姓乐享高品质生活。
“厦门实践”,一个生动案例。
初冬时节,厦门同安新城晴空万里、海天一色,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湾——同安湾畔,很快要迎来全国各地参加环东半马的选手。
同安区潘涂社区党委副书记林育林自小生活在这里,目睹了10多年来,曾经淤积严重、垃圾堆积、养殖无序的海域,如何蝶变为“环东浪漫线”。
环境就是民生。以习近平同志牵头打响的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引领,厦门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启动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退养整治、破堤还海、滩涂清淤、整治区域岸线,控制污水污染物排放,种植红树林构筑生态岸线……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让海洋生态环境全面提升。
阔别已久的黄鳍鲷、白海豚等“老朋友”回来了,马拉松赛道、艺术海岸广场等一系列设施沿岸建起,林育林的家门口被打造成一条山海绿色通廊,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
海域综合治理,不仅让居民生活在如画海景中,也带来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同安新城从一片滩涂升级为产业集聚高地,注册企业近2000家,2023年实现营收300亿元,成为厦门最具活力的产业增长极之一。
从山顶到海洋,在保护治理大格局之下,八闽大地呈现出一幅山海交相辉映、城乡相得益彰的生态全景图——
冬日暖阳下,福州的“水上福道”,让市民与游客乘船感受水韵榕城的生态之乐。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推动的西湖治理实践,福州持续实施水系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内河成为文明河、经济河、旅游河。
地表水、大气各项指标均保持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浓度常年处于“非常清新”水平,生物多样性记录不断刷新……武夷山国家公园入列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后,不断促进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实现了生态福祉与民生保障同频共振。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3年,全省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9%,9个设区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98.5%,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88.7%,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
生态向美、生产向绿。十年来,福建不断以高水平保护培育绿色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依托良好生态与独特禀赋,福建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等十大乡村优势特色产业,2023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超2.3万亿元。
传统产业加快生态化转型,生态产业链加速形成。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16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6家;持续做大“生态+”产业,全省环保产业总产值超2400亿元。
能源结构加快“绿化”,全省核电装机规模位居全国第二、装机比例全国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总规模3364.4万千瓦,占全省电力装机比重41.3%;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63%。
“中国碳票第一村”、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接连在福建落地;厦门、三明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三明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建成为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全优且所有设区市人均GDP均超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十年来,福建经济总量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人均GDP从6.4万元增加到13万元、居全国第四,交出了“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高分答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福建是实践者,更是改革探路者
回首来处,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始终遵循改革的内在逻辑不断推进,从夯基垒台到积厚成势。
200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3年率先启动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2010年率先实行环保“一岗双责”,2014年率先对34个县(市)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率先全面实施“河长制”……
2016年,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肩负改革重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路子、贡献经验;福建大胆改、深入试,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列集成、全面深化。
突进“深水区”,福建不断寻求突破——
彰显绿色导向。率先建立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将取消GDP硬性考核的范围扩大到四市一区和34个县域,重点考核生态环境质量。
优化绿色布局。建成国土空间规划全省“一张图”,深入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省27.5%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系统构建沿海产业节约高效集聚、山区生态重点保护、山海协同联动的协调发展格局。
完善绿色管控。先后颁布施行《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规,率先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地方性法规;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生态司法机构全覆盖;发出全国首份“复植补种令”。
实现绿色价值。全国率先出台陆海统筹、适用全省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指南;率先建立覆盖全省主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汀江-韩江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新路,建立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率先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
改革一子落,激活满盘棋。
今年9月,龙岩的新罗、武平相继发放辖区首本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有效解决了困扰林下经济经营主体“急难愁盼”的确权、融资等难题。
从武平林改起步,围绕“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等一道道新难题,改革不断驶向深处: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探索林业金融新产品,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形成“林权到户、规模经营、金融赋能”集体林权改革模式……山林得绿、林农得利的路子越走越宽。
一次次破冰探索,“发展与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难题,在福建一项项破解。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一种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战略思维,更是改革成功的制胜之道。
截至2021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方案》部署的6大领域26项重点任务和38项重大改革成果全面完成,福建基本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福建智慧。
“这些年,福建更加郁郁葱葱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巩固绿水青山优势,厚植金山银山潜力。
今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12月2日,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在实施生态省战略上接续推进,奋力开拓高水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向绿、向美、向未来,福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步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