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搭嫂》剧照(受访者供图)
电影《阿搭嫂》的编剧曾学文、主演吴晶晶、作曲朱伟捷和导演程箓(从左至右)参加金鸡奖相关活动。(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12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丽明 林泽贵 见习记者 傅韬旭)
第一次拍电影,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晶晶“累并快乐着”。
上月,由她主演的高甲戏电影《阿搭嫂》入围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实现了厦产戏曲电影金鸡奖“零的突破”;该片更喜提香港电影紫荆花奖戏曲电影单元“最佳编剧奖”,以及最佳戏曲电影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等多项提名。
这部戏曲影片何以如此动人?
直面当代社会问题
“高甲戏不仅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因电影《阿搭嫂》丰富了这个古老剧种的表现形式,更加熠熠生辉。”
看完高甲戏电影《阿搭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王珉对闽南戏曲的印象更深了,“高甲戏的‘丑’很有特色,居然也能‘丑’得那么美”。
由厦门文广影业、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联合出品的《阿搭嫂》是厦门首部戏曲电影,由曾学文编剧、程箓执导、吴晶晶领衔主演。
所谓“阿搭嫂”,是闽南人对古道热肠、爱打抱不平、性格淳朴又大大咧咧的妇女的俗称。影片就围绕这样一名阿搭嫂展开:她救了受伤的肖秀才,反被指为“肇事者”;她送迷路孩童回家,却卷入一场“绑童案”;她想让肖秀才为自己作证,反害肖秀才入狱;她带着肖秀才“越狱”,却引发一场家庭误会,儿子儿媳要她自首……经历了一连串令人喜中带涩的风波,她仍以泼辣纯真的本性“行走江湖”。
“写《阿搭嫂》,是周遭日以积存的风气渐入心中的触动。”编剧曾学文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与人之间仿佛形成了一道道“防护墙”,“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成了人际关系的注脚。
在此背景下,曾学文希望从小人物入手,以世俗常情入戏,直指“老人跌倒没人扶”“诈术满天飞”等社会现象,用地域文化的记忆唤起人们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珍视,唤醒普罗大众心中的“本善”。
自2006年首次搬上舞台以来,高甲戏《阿搭嫂》常演不衰,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中国戏剧奖·剧目奖”等多项大奖,还衍生出大戏版、小剧场版、进乡村版、两岸多种戏曲形式合作的“三下锅”版等多个版本,并进行了全国巡演。
“戏曲电影《阿搭嫂》相当有力地深化了高甲戏舞台版《阿搭嫂》的文化内涵及其认识价值。”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通过阿搭嫂从被动到主动卷入“绑童案”的审美化个案呈现,影片探讨了每个公民应对社会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同时,影片注重从阿搭嫂和肖秀才、富家稚童、儿媳、失足青年等周遭人际关系的尖锐冲突中,引领观众思考个人在时代变局中的自我角色定位。
“这就是我们当下最需要的,可贵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仲呈祥说。
得益于这一独特价值呈现,《阿搭嫂》从众多戏剧中脱颖而出,成为2020年中国戏剧梅花奖电影工程拍摄项目。“当初筹备电影时,我们一眼就相中了高甲戏《阿搭嫂》。”厦门文广影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钟元说,这部戏曲电影不仅是对闽南文化的传播,更让人们看到传统艺术在时代变迁下的适应与创新,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丰富提升舞台艺术精髓
电影《阿搭嫂》集成了同名高甲戏18年舞台艺术精髓,在剧情、导演手法、演员表演、技术层面实现了丰富与提升,受到电影界、戏曲界专家的高度赞誉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为写好电影剧本,曾学文再次提笔,根据电影的特点和导演的要求,对剧本进行了全方位的修改,增加了倒叙、插叙、人物内心独白等元素,并重新创作部分唱词,以求“尽善尽美”。
吴晶晶在片中采用“肢体语言的分镜头拍摄”,以更细腻的表演,保持阿搭嫂的鲜活,更加强人物的深度。“舞台上一连串动作,在电影里往往要分成好些个镜头。”她坦言,从舞台到电影的转变充满挑战,电影的定格镜头考验着演员的即兴表演能力,但也提供了更多发挥空间,“演得很过瘾”。
在片中饰演肖秀才的演员纪亚福年逾古稀,依然全身心投入角色。为演好背着孩子又唱又跳的场景,他亲力亲为,从不喊累。“有一场戏是秀才躺在地上,路人围观,我们NG(指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出现失误、笑场或不能达到最佳效果的镜头,编者注)了好几遍。突然,大家听到了呼噜声,原来纪老师累到睡着了。”导演程箓说。
如何通过镜头捕捉高甲戏的精髓,更好地将舞台上的表演转化为屏幕上的表演?虽然首次执导闽南语戏曲电影,但京剧科班出身的程箓在尊重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巧妙运用电影手法,为影片注入新的活力。考虑到影片的喜剧特性,他通过节奏把控和蒙太奇手法,强化了喜剧风格,特写镜头和漫画式定格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场戏,阿搭嫂被屈打成招,影片通过特效合成,银幕上同时出现了两个阿搭嫂。一个正义勇敢,要去救人;一个懦弱退缩,怕管闲事。两个形象一正一反,把阿搭嫂此时内心的矛盾说得明明白白。诸如此类的电影手法,使角色的内心活动具象化,让观众看得更加真切。
此外,影片利用闪回回溯剧情,弥补了舞台表演的一些限制,同时融入提线木偶、掌中木偶丑的手法,展示了高甲戏丑角的基本功,拓展了高甲戏的呈现维度和观众群体。
影片中的音乐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原主任、一级作曲朱伟捷精心创作,他在保留高甲戏韵味的同时,巧妙创新,使音乐与电影的节奏、画面完美契合,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开创地方文化传承新路
“演这部戏,我‘丑’了18年,影片能入围金鸡奖提名,足以证明‘丑’到尽头就是美。”走下电影节的红毯,吴晶晶希望,通过电影《阿搭嫂》让更多人领略福建文化与高甲戏的独特魅力。
“许多传统戏曲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容易走形,但《阿搭嫂》却能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吴慧颖认为,电影《阿搭嫂》让观众看到了厦门的地方特色,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新的思考,为戏曲与电影的交融树立了典范。
“电影《阿搭嫂》是真正的厦门出品,获得金鸡奖提名,圆了厦门文艺工作者的梦,也体现了金鸡奖对厦门戏曲电影创新性发展的充分肯定。”曾学文也感慨说,自金鸡奖落户厦门后,包括戏曲电影在内的厦门影视行业借力“金鸡”蓬勃发展,进一步扩大福建电影影响力。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推动闽南戏曲逐渐复苏。厦门积极响应,出台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方案和“一团一策”改革举措,建设闽南戏曲艺术中心,在激励机制、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市场化发展等方面发力,激发了院团的内生动力,有力地促进了闽南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从近百年前的厦语片到高甲戏电影《阿搭嫂》及已拍摄完成的歌仔戏电影《侨批》,电影工作者与厦门戏曲从业者携手合作,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影视技术,突破传统戏台的限制,让古老戏曲跨越山海,与更多的海内外观众分享来自闽南乡土的欢乐、感动与乡愁。
“电影《阿搭嫂》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厦门的文化底蕴,为厦门戏曲电影的发展绘制出新的蓝图。”厦门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将借鉴电影《阿搭嫂》的经验,打造更多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