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果园体验芦柑采摘乐趣。 陈志鹏 摄
东南网12月10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汤海波 通讯员 苏福彬 颜彩虹 颜巧辉)
永春猛虎山上的217株芦柑树今年70周岁了。眼下它们正迎来收获季,累累硕果缀满枝头。
1954年,爱国侨领尤扬祖在故乡永春亲手种下240株芦柑树,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永春芦柑。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芦柑树如今尚有217株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目前永春全县有超12万亩的芦柑种植园,皆尊猛虎山为“永春芦柑的发祥地”。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农民增收致富、县域经济壮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个个芦柑引发的乡村振兴连锁反应,持续在永春发酵。
“黄果果”变“金果果”
11月末,正是永春柑农辛苦一年后最期盼的丰收时节。
海拔600多米的猛虎山上,650亩的猛虎柑桔场里,工人们正争分夺秒忙采摘。这片果园年产芦柑2000多吨,产值800万元。
“采收季节,我们招收附近的村民当采摘工人。”高级农艺师潘建铮告诉记者,前来采摘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无法出门务工的老人,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有一份收入。
永春历史上并没有芦柑栽培记载。直到1953年,年逾花甲的尤扬祖攀援“天马”、跋涉“北硿”、徒步“猛虎”,勘察地形后,最终选择先在猛虎山开荒,于1954年种上大片芦柑树,开启永春山地成片规模种植芦柑的历史。
此后,在全县的精心培育和推动下,永春芦柑很快扎根发展和推广种植。1977年,永春芦柑种植面积达到8400亩,产量达3956吨,双双跃居福建省首位。
永春芦柑虽好,但靠种植致富并不容易。“芦柑树一般种植3到5年后开始结果,6年才进入丰产期,规模种植对农民来说压力比较大,也有一定的风险。”永春县柑桔同业公会会长刘光淮说,以前农民往往各自经营,收益并不算高。
近年来,永春适时抓住机遇引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来参与管理,带领农民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永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原来大家各种各的、各卖各的、无人管的“野蛮生长”状态被改变了,更有利于集中力量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
从零散经营到抱团取暖,有“龙头”带领,农民更有信心和底气,越来越多人参与到种植队伍中。目前,永春全县芦柑种植总面积超12万亩,规模居全国首位,年产芦柑28万吨,农民每年从中获得纯收入超过3亿元。
除此之外,以永春芦柑为支撑的运输业、纸箱包装业、塑料加工业、农资服务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创造出数万个工作机会,成为永春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向三产融合发力
尤扬祖70年前的大胆尝试,为永春试出了“中国芦柑之乡”的美誉,永春芦柑更是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2024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永春芦柑品牌价值跃升至49.6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也是福建省上榜果品中品牌价值最高的。
刘光淮介绍,如今永春芦柑畅销全国各地,并且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2024产季出口量达5.7万吨,热销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业内人士预测,2024-2025产季出口量将突破6万吨。值得一提的是,永春芦柑还是福建省首个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的农产品。
近年来,永春不断壮大无病毒苗木培育,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华东南品种最齐全、福建省规模最大的无病毒苗木繁育场,使芦柑的树体寿命增长到35~40年,产量提高20%~30%,这些改良版苗木以及病虫害防治经验等,已经作为核心技术广泛向外输出。
如今,越来越多地区引种芦柑,市场被逐步细分,永春芦柑该如何持续抢占市场?
永春芦柑天马示范基地负责人、高级农艺师张生才表示,必须要投入更多科技力量,种出更多优质果实,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前不久,华中农业大学与永春县农业农村局签订永春芦柑专用肥开发技术成果推广框架协议。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胡承孝说,希望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培养更多产业大户和科技牛人,为永春芦柑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高端智力支撑。
近年来,永春不仅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宽皮芦柑生产线,开启芦柑衍生产品的研发和制作,拉长产业链条,提升芦柑附加值,实现效益最大化,还引导芦柑种植从生产销售向观光旅游等多元化发展。
连续多年举办芦柑文化节,不断扩大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永春不只是一个生产芦柑的地方,更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
随着越来越多人慕名前来果园观光打卡,永春瞄准时机,引导农民以建设现代芦柑产业园为载体,结合自助采摘、果园观光、亲子体验、农家乐等形式丰富果园游内涵。此外,当地不断提升产业链条紧密度和组织化程度,引进有实力、专业化的团队,进行生产要素整合,统一标准、形成规范,持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打造乡村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