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装待发的海上风电机组
东南网12月1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文 通讯员 薛有雄/图)
核心提示
冬日,海风呼啸,福建尤其猛烈。
受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影响,福建沿海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00多天,“海边风大”的印象深入人心。
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资源禀赋,是受其限制故步自封,还是加以利用乘风而起,关键在于主政者的智慧与魄力。
1994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吹响了“向海进军”的号角。随着科技进步,对海风资源的运用从设想变为现实。2015年开始,被全国首屈一指的海风资源吸引,央企三峡集团在福清投资建设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这是我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
如今,海上风电成为建设“海上福州”的新亮点、新动能。
11月,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福州举行,同期举办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等活动。海上风电是会场和展馆内外的热门词语——在海上风电供应链高质量发展专题报告会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热烈研讨;在福建馆,海上风电展区备受瞩目,全面展示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丰硕成果。
海上风电发展势头迅猛。记者从福清市工信局获悉,2023年,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规上工业产值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186%,今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一个百亿级新兴产业正在崛起。
从长江到东海
央企来福清“追风”
11月15日,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在福州开幕,吸引了752家单位参展交流。福建馆设置了四大展区,其中海上风电展区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由三峡集团担当“链长”。
这缘于三峡集团与福建的战略合作。
因三峡工程而生的三峡集团,经过多年发展,成为我国领先的清洁能源集团。从滔滔长江到辽阔东海,三峡集团极为看重的,是福建的优质海风资源——近海年平均风速为每秒8米至9米,海上风电年均利用小时在3500小时以上。
2015年6月,三峡集团与福建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从长江走向海洋,做海上风电引领者”和“从福建走向世界,让中国装备全球”两大目标,开启“海上风电场+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
这场合作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时代印记。
自“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历届福州市委、市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30年来,始终朝着“向海进军”的方向奋进。发展海上风电,是重要的涉海产业突破口。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海上风电正迈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新时代。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表示,海上风电优势显著,又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商业化发展前景。
在海上风电展区,记者看到,一排洁白的风车笔直挺立,吸引观展嘉宾纷纷拍照打卡。而在蔚蓝大海,“实景画面”更为壮观——
站在福清市沙埔镇的牛头尾码头,远眺西北侧兴化湾的辽阔海域,一碧万顷的海面上矗立着59座风机,长长的叶片在海风中徐徐转动。这是三峡集团布局的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357.4兆瓦,自投产以来,累计发电超5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燃煤消耗约157万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383万吨。
除了源源不断输送“绿电”,这片海上风电场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作用——作为世界上首个大容量风机的“奥林匹克赛场”,为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遴选出最有发展实力和潜力的主机厂商。
“好的海风资源,就要用好的机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盛雷介绍,2017年,三峡集团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项目一期启动时,吸引国内外8家知名风机厂商生产的14台5兆瓦及以上风电机组同台竞技,包括金风科技、东方电气、GE等主流厂家。
如今,在这场海上竞技中脱颖而出的金风科技、东方电气等佼佼者,已经成为产业园的骨干企业。
创新不止步
大国重器“福州造”
海洋占据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潮流中,海上风电因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用土地资源、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等特点,是重要发展方向。
在2017年以前,欧洲是海上风电的领跑者。当时,欧洲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球的88%,首台8兆瓦风电机组已在海上并网,并准备大规模安装6兆瓦以上大容量机组,而我国装机容量仅占11%,且国内主流的海上风电机组容量还停留在5兆瓦以下。
这是一块必须补齐的短板。“高端风电装备制造能力是海洋强国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说。
面对差距,落地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的领军企业迎难而上,矢志创新,涌现出突破性科技成果,创造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金风科技是全球风电领域重要的整机龙头之一。2022年11月23日,由三峡集团与金风科技联合研制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园区下线。当时,该机组是全球范围内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风电机组,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大容量机组在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机组入选“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榜单,在平潭外海的风电场率先使用,并在漳浦六鳌二期项目批量示范应用。
近年来,国内海上风电机组开发呈现大型化特点。业内人士解释,大容量机组意味着风机在同一位置的风能利用效率更高、收益更大,而且建设投资成本、后期运维和管理成本更低。所以,大型化是海上风电降低成本的核心。
园区内的其他领军企业,在大型化的道路上奋勇争先。
今年10月,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园区内的东方电气风电(福建)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下线。这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也是我国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技术快速进步的最新成果。该机组由3万余个零部件组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次实现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100%国产化。
机组容量超过20兆瓦,让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副部长赵迪十分感慨。他介绍,2010年他刚参加工作时,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还停留在2兆瓦以下。为了攀上26兆瓦的高峰,赵迪和同事历经16个月的努力,不断攻克产品规划、概念设计、部件试制、总装配等环节的诸多技术难题,经过一次次试验、一项项对比、一个个攻关,终于成功“登顶”。
2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度185米,相当于63层居民楼高,叶轮直径超过310米,扫风面积达7.7万平方米,相当于10.5个标准足球场。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1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5.5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生活用电。
自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投产以来,已陆续下线我国自主研发的6.7兆瓦、8兆瓦、10兆瓦、13兆瓦、13.6兆瓦、16兆瓦、18兆瓦、26兆瓦风机,连续刷新世界纪录。
10月12日,东方电气海上风电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在福州举行,打造顶层研发平台和原创技术策源地。“未来,可以看到更多东方电气的首台套设备从福清下线。”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其君说。
荒滩变园区
集聚风电全链条
海上风电是典型的链条式产业。风电机组大型化持续突破的背后,是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的全链条共振。
走进园区,一张并不算老的照片,却让人十分感慨:2016年,三峡集团代表第一次到园区选址落地的福清江阴考察时,照片画面上只有一片荒芜的海滩、沙地。
该园区总投资约40亿元,占地1000亩。作为我国首个全产业链海上风电产业园,虽然起步于一片荒滩,但园区对入驻企业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
“什么样的厂家能够进驻,邀请哪些厂家进驻,我们前期做了无数次论证和调研。”三峡集团福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集聚不光看企业数量,还要紧密上下游合作,释放集群效应。按照“一盘棋”思想,园区对海上风电产业链上下游进行统筹规划,确保不重复建设,并提供定制化厂房和相应配套,推动产业链加速形成。
通过海上风电场的竞技、比拼,三峡集团为园区选出了一批行业“顶尖高手”。2017年7月,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主体工程在福清开建。仅用了2年时间,园区就引进了金风科技、东方电气、中国中车、中国水电四局、丹麦LM叶片等龙头企业。
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包括2家主机厂、1家电机厂、1家叶片厂、1家结构件厂、1家控制系统厂等,形成了风力发电机、风机结构件、风机总装、叶片生产等完整的全产业链生产格局,产能、产量、技术水平等均位居全国之首乃至世界前列。
落地园区的江苏中车电机有限公司福清分公司,主要生产6兆瓦以上海上风电机组的永磁直驱发电机。“我们企业主要为金风科技做上游配套,工厂对面就是金风科技的生产车间。发电机在工厂下线后,就可以直接送到对面的金风科技进行风机的整机组装,链条联动非常便利。”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从福清市工信局获悉,园区正在积极推进二期项目建设。今年8月,园区二期项目——东方电机自控厂房顺利通过验收,正朝着按期投产的目标迅速推进,进一步完善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海上风电产业链。
链条舞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产业园之内,而是辐射到我省相关细分领域企业。目前,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与福建能化集团、福船集团等50余家企业不断深化合作,共同推进我省海上风电产业链创新发展。
今年初,由福建海电运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海上风电多功能运维母船在福州下水。这是全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海上风电多功能运维母船,进一步巩固福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优势。
产品国际化
大力推进“走出去”
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期间,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首席技术专家、副总工谢宏文通过一组数据,介绍了我国海上风电的爆发式增长趋势:截至2023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约10.21亿千瓦,首次突破10亿千瓦大关,其中海上风电累计装机约7520万千瓦,当年新增约1080万千瓦。中国年新增装机容量连续第六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新增装机的58%。
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我国也取得了长足进步。2018年,三峡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一期(样机试验风场)项目共布置了14台机位,其中有3台是进口的;2021年,二期项目安装的45台风机全部是国产的,实现了海上风电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
国产化的海上风电装备,成为技术领先、世界一流的代名词,大步迈出了“走出去”的脚步。
站在高处远眺福州港江阴港区码头,园区内企业艾尔姆风能福建工厂生产的一片片超长风电叶片整齐排列,等待装船出海。据悉,艾尔姆风能福州工厂是国际领先的风机叶片厂商,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权属企业,福建工厂主要生产107米超长叶片,全部出口销售。
今年8月,艾尔姆风能福建工厂生产的8片大功率风电叶片,“乘坐”挪威籍“传威愿景”轮启程远赴英国。据统计,自2022年12月以来,艾尔姆风能福建工厂通过加工贸易方式,从江阴港区申报出口风电叶片173片,货值8.9亿元人民币。
为顺应风电装备产业走向世界的需要,福州港江阴港区码头泊位运营企业与艾尔姆风能福建工厂签署合作协议,在江阴港区启用风能集散中心,为塔筒、叶片、主机等风电产业链全线产品搭建了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打造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外贸出口枢纽港。
2020年8月,由园区企业金风科技制造的两台风电机组出口到土耳其,供应给土耳其最大的分散式风电项目。这是“福建造”风电机组首次实现出口。
如今,随着海外市场对风力发电机组的需求增长,园区生产的海上风机叶片、智能风机等产品,已经销往英国、土耳其、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家,初步实现了“从福建走向世界,让中国装备全球”目标。
据福州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省出口风力发电机组同比增长21.2%,其中99.5%为自主品牌。从目的地来看,智利是福建风力发电机组主要出口市场,前8个月对其出口3.6亿元,增长170%。
海上风电事业是一场长跑,需要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等协同向前,才能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峡集团福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为指引,充分利用福建优质海上风电资源,通过海上风电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向大容量海上风机等重大产业装备提供示范应用场景,促进海上风电上下游全产业链升级,为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贡献新力量。
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内一家企业在生产风力发电机组。
从海边荒滩崛起的风电产业园(福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建设中的海上风电机组(福清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福清生产的风电叶片准备出口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