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后,裸露山地重披绿装。
东南网12月1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徐士媛 通讯员 陈俊毅 陈惠 文/图)
日前,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公布了全国山水工程第二批18个典型案例,九龙江山水工程子项目——漳平生态脆弱区域修复及森林保护能力建设项目(简称“漳平生态修复项目”)入选。
据了解,九龙江山水工程在省内共有57个子项目,漳平生态修复项目为何能在57个子项目中脱颖而出?近日,记者走进漳平生态修复项目重点区域——永福镇,探寻当地实现美丽蝶变的密码。
科学治理,让青山复绿
沿着315国道驱车驶入漳平市永福镇后盂村,在距离樱花茶园不到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特殊地块。它的坡度比周围山地更缓,植被矮小且规整,远远望去像是一块精心修整的梯田。走近才发现,这块“梯田”上覆盖着草木幼苗。永福镇副镇长王传培指着这块山地说:“这是漳平生态修复项目的一个示范点,从前这里山体裸露,一到雨天泥沙俱下,道路难行。”
先天自然条件不足叠加后天人为活动影响,永福镇曾一度面临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漳平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蔡志勇介绍,永福当地多为砂质土壤,地力贫瘠,林木长得慢。另外,凿山修路、开采矿石、挖土养花……频繁的生产活动令本就脆弱的山林岌岌可危。“溜方的土被村民挖去种花,越挖越溜方,越溜方越挖,陷入恶性循环,多年来青山一直挂白。”蔡志勇说。
永福镇位于九龙江北溪上游,极大影响着九龙江供水质量。面对长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永福尝试过铺绿布、撒草籽等方法,但植被始终长不起来。
转机出现在2021年,在漳平市多个部门的努力下,漳平生态修复项目成为九龙江山水工程子项目之一,永福镇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驶入快车道。
此前的修复方式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治理观念。在漳平市林业局的指导下,永福镇确定了立体式综合修复的策略,针对各个地块的具体问题精准施策。在山上治理“青山挂白”问题,在山下补种树木,在道路和水岸两侧建设道路防护林……
创新技术的应用也确保了项目出实效。漳平生态修复项目在省内首次规模应用“水平带状整地堆杂造林技术”(下称“带状造林”)。蔡志勇解释,传统造林多是清光所有杂草后造林,造林初期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状造林则是设置水平造林带间隔,将杂草杂灌堆积于造林带外侧,阻隔地表径流,为植被生长积蓄水源。
在造林苗木的品种选择上,当地优选适应高海拔气候且耐贫瘠的乡土树种,同时兼顾美观,彩叶树种更佳。在苗木质量规格方面,以容器苗取代传统裸根苗。容器苗养于养分充足的可降解容器中,既保护了根系,也有助于苗木更好适应移栽后的新环境。
从2021年6月开始摸排需要治理的地块,到2023年基本完成“复绿”目标,在科学治理手段的加持下,漳平生态修复项目进展迅速。目前,漳平生态修复项目在永福镇区周边实施封山育林5万亩;在裸露地块实施荒山造林2000亩;在稀疏地块实施补植抚育1.1万亩。
以人为本,让群众受益
去年,台胞陈宏安终于不再为自家茶山上的“裸露疮疤”犯愁了。
20年前,陈宏安被永福的地理气候吸引,从台湾来到永福潜心钻研茶叶种植。但由于所选茶山地势陡峭,开垦后出现溜方,且溜方面积与日俱增。经前期摸排,陈宏安的茶山也被纳入了漳平生态修复项目的治理地块。
如今,再登上陈宏安的茶山,目力所及之处已不见如“斑秃”一般的溜方地块。望着重披绿装的茶山,陈宏安说:“困扰我10多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这个生态修复工程是一件真正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
现在永福镇的百姓说起当地生态修复工作,个个赞不绝口,但在项目实施初期,他们却对此持怀疑态度。“生态治理工程年年在做,却始终看不到效益,大家自然不支持。”当地村民陈民敏说。
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乡镇干部进村入户讲解政策、说明利害。王传培说:“生态修复有什么用,修复了对谁好,这些问题我们要说清楚,要让村民明白他们才是生态修复工程的受益者。”利害关系分析清楚了,工作也就逐渐打开局面。
漳平市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漳平市林业局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生态修复专班;永福镇政府也确立了由副镇长牵头的负责小组。
功夫不负有心人,生态修复项目带来的变化,当地群众最有发言权。
枯竭的灌溉水源回来了,耕地“复活”了;再也不用因山体溜方而担惊受怕,道路通畅了;浑浊的河水恢复清澈,村里“景点”更多了……这些肉眼可见的变化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陈民敏说:“现在永福处处都像是花园,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受益的不只有永福镇的百姓,项目中应用的带状造林技术还被推广至广州市花都区“绿美广州”项目中。
为整治松材线虫病,广州曾前往国内多地学习考察,对比多种方案后,他们认为带状造林最可取,可令山体在造林初期依旧充满绿意。目前,蔡志勇已经带领队伍两次前往广州,累计帮助广州改造了10万亩林地,近期他们还将再次前往广州,进一步扩大技术应用范围。
漳平生态修复项目目前虽已基本完成,但植物成长需要时间,对修复地块的管护依然任重道远,施工队对山林的管护期将由原先的1年延长至3年,以保证植物生长,3年后,山林管护权将秉持“谁拥有谁管护”的原则交由山地所有人。
“村民已经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好处,大家管护山林的主动性在增强。未来我们会落实林长制,让绿水青山在永福永存。”王传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