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援藏医生张琰君:做雪域高原上的牙天使
www.fjsen.com 2024-12-19 21:24:37 冯川叶 来源:东南网

张琰君在为当地小朋友检查口腔健康状况。

东南网12月19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我愿成为雪域高原上的牙天使,守护高原孩子的口腔健康。”作为福建省第九批援藏队的一员,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儿童牙科主治医师张琰君为提高当地百姓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水平做了许多努力。

她多次利用节假日前往乡镇村庄为百姓义诊送药,并前往市区各幼儿园及小学进行健康科普讲座;在她积极推动下,口腔科门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倍;她率先在昌都地区开展儿童口腔专科门诊,并争取到当地卫健委和教育局支持,开展为当地儿童免费“窝沟封闭”的项目,已有近千名适龄儿童受益,获得本地藏族同事一致肯定和好评。

“缺氧不缺精神”是援藏人的精神

时间回到2021年1月,那时医院发布了援藏任务通知,要派一名有经验的医生随福建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赴昌都开展工作。张琰君主动请缨。彼时的她正在备孕。

“一开始,家人是反对的,因为援藏再耽误一年半,我就要成为高龄产妇了。后来我就对家人说,去援藏可能会吃很多苦,但是不去的话会遗憾终身。”最终,家人被说服,2021 年3月,张琰君跟随援藏大部队来到了藏东明珠昌都,开启了一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援藏征程。

刚下飞机,全世界海拔第二高的邦达机场(4334 米)给了援藏队伍一个超级“下马威”。一位来自厦门的女队员当场晕倒。接下来的几天,她状态差到极点,根本无法进食,一吃就吐,只能无奈地住院进行高压氧治疗。就当其他队友担心她可能不能留下正常工作时,这名女队员却一再要求组织给她时间。

和这名女队员一样,援藏队员几乎每个人都面临着高原缺氧的挑战。张琰君虽然对高原适应得相对较快,但心率也长期处于 90,氧饱和度基本只有85 - 93。这意味着,她的身体和心脏一直在进行着一场艰难无比的战斗。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她还是会戴着吸氧管为心脏减轻一点负担。

“缺氧不缺精神”是援藏人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援藏精神。援藏干部们生活工作中戴着氧管,也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常态,大部分人都被失眠、记忆力衰退等问题困扰着;而心率加快、气喘、眼睛干涩、鼻黏膜出血更是家常便饭,如同高原送给他们的特别 “礼物”。

张琰君在当地为小朋友开展儿童窝沟封闭治疗。

多渠道发力 让口腔健康宣教深入人心

福建对口支援的昌都市妇幼保健院是一座2020 年才建成投入使用的医院。张琰君负责的口腔科,在上一任援藏同事和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这里从一间空荡荡的屋子建成现有的科室。这里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牙椅、各种治疗仪器也基本配备到位,可以开展常规的口腔诊疗业务。还有一间消毒间,能够进行器械完善的清洗、打包消毒。但有了设备,新的问题接踵而至——没有患者。

没有患者并不是因为当地百姓的口腔状况好,相反,而是当地百姓的口腔健康意识太薄弱,哪怕出现了口腔问题他们也不愿意到医院来解决。

为了破解这个局面,张琰君下了许多功夫。张琰君积极申请了一项为昌都市儿童免费口腔检查和 “窝沟封闭”预防龋齿的项目。为这个项目成功申请到了 30 万元资金,计划完成 1 万颗牙的“窝沟封闭”。并且,通过与教育局合作,与昌都市第一小学联手,让适龄的孩子们都能到医院享受这项福利。她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打开局面,宣传福建医疗援藏队的优势和特色,让更多受疾病困扰的人主动到医院就诊。

要切实地提高当地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还需要从最基础做起。除了为学生们进行窝沟封闭,张琰君还和其他援藏队员一起深入社区、广场开展健康巡回讲座、义诊、发放宣传单。

他们还包揽了市区所有幼儿园的体检,并抓住体检机会,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健康宣教。同时,他们还利用公众号增加了在线预约等功能,向各单位和学校推广二维码和线上预约,充分发挥公众号的宣传作用。

张琰君的奔波与努力也换来了回报,公众号从每个月 1 次的更新,到现在的每周2 - 3次更新,从2021年3月份的100多关注量,到一年半后近2000多关注量。渐渐地,局面打开了。妇保院的门诊量上去了,口腔科也有了慕名而来的病人。一些家长带着全家小孩过来,他们说,听说这里有福建援藏的口腔医生,有免费的窝沟封闭,因此特地请假过来,自己顺便也补补牙。

张琰君在当地开展义诊。

患者坐两小时车来复诊 强烈被需要的感觉令人动容

“一开始我也不相信你能治好我的牙,但是回去后真的有很大的改善,所以哪怕每次都要坐2小时车,我也要来这里把牙治好。”这是当地一位患者对张琰君说的话。这位患者是当地农村的一位喇嘛。由于信仰等问题,当地人有了病痛不是第一时间到医院看病,而是找喇嘛打卦。这位患者因为牙疼在当地诊所治疗后不见效果,听说昌都妇幼保健院的福建医生医术高明,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看病。张琰君耐心地为患者做了治疗,并交代他过一段时间来复诊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帮他治疗好了以后,他对我竖起大拇指。他还告诉我,以前大家牙疼的时候只能把牙拔掉,现在他知道了,牙疼是可以治疗的,蛀牙是可以补的。”张琰君告诉记者,这位患者的一席话让她动容,那种强烈的被需要的感觉让她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张琰君为徒弟讲课,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医疗力量。

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除了给当地百姓提供医疗帮助,援藏医生还有帮扶当地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的职责。

贡布达吉是张琰君在昌都市妇幼保健院工作时带的徒弟。他中专护理毕业,被安排在口腔科当学徒。一开始,他的汉语水平不太好,汉字书写也基本不行,对于口腔医学知识也相当匮乏。张琰君主动承担起培养他的重任。她自掏腰包购买了口腔医学教材,对他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同时她还十分注重在实操中手把手地教授他。如教会他辨别常用的器械,以及每个器械的使用步骤、注意事项等。考虑到徒弟的汉语水平有限,张琰君常常亲自帮助他抄好笔记,整理归纳帮助他学习这些知识。

在张琰君的带领和帮助下,贡布达吉的进步很大。从一开始的零基础,到后来能够熟练地准备不同治疗所需要的相应器械和材料,并且了解口腔常见病治疗的流程和步骤。到张琰君援藏结束离开时,他已经基本可以独立处理填补蛀牙等操作。

不久前,他还给张琰君发来信息,告诉她自己取得的进步,而且正在为称为一名更加合格的牙科医生而继续努力。

有机会还想再回西藏看看

离开昌都时,西藏的同事们凌晨五点就来到广场上为队员们送行。当同事们为他们送上哈达时,那一刻,泪水模糊了张琰君的双眼。“刚来时,觉得一年半的时间很长,快结束的时候,觉得这一年半的时间特别短暂。”谈起一年半的援藏经历,张琰君说,这是这辈子宝贵的财富,在西藏这片雪域高原上,感受和收获了太多的爱和感动。“援藏让我们看到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们、各岗位的援友、在藏干部、以及藏族同胞们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奉献精神和仁者大爱。”她说,自己将把这份精神和爱带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带到对患者的诊疗中,让它们在3000多公里外的海滨之都继续放光发热。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