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在做手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福建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党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传承发扬习近平总书记留给福建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工作要求,落实一张张“民生清单”,兑现一条条“幸福账单”。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民安福”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形成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
安华清从外省嫁到武平15年,丈夫2023年3月离世后,留下体弱多病的八旬父母、正上中学的3名孩子。为了撑起家庭,她努力从事清洁工作,兼职做零星的手工活,亲戚朋友也都尽力接济她。“我都已经快50岁了,突然遭遇这个事情,感觉都没办法走下去了。”安华清抹着泪说。
很多村干部都尝试过帮助安华清,但她的户籍在外省,按照旧有的政策规定,无法纳入低保范围。
2023年,武平县创新“居住地申办低保”救助模式,实现非武平县户籍、在当地生活的困难群众可申请低保。大禾镇民政办和挂村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积极帮助,安华清一家六口终于在2023年6月纳入本地农村低保,每月领取低保金2400元。“拿到第一笔钱的时候,压在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对以后的生活总算有了希望。”安华清长舒了一口气。
武平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股长徐朝阳介绍,全县已有35户61名“非武平户籍”对象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共发放救助金额21.9万元,涉及江西、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在武平县生活人员,让符合条件的外来困难群众在“常住地”同样也能享受兜底保障政策。
帮助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省久久为功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民政系统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一批”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彰显了担当作为。5年来,福建省坚持“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持续推进社会救助扩围、提质、增效。
2019年福建成为全国第五个实现低保和特困供养保障标准城乡一体化的省份。2021年印发《福建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率先出台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措施,实现社会救助保障对象由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向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人口扩展。率先建设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将16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常态化监测范围。2020年起取消户籍地限制,由急难发生地乡镇或县级民政部门实施临时救助。2023年底基本建成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5年来,福建省累计救助临时遇困群众113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金达17.7亿元。截至2024年11月,全省近67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享受基本生活保障,28万名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纳入专项社会救助范围;低保、特困年人均标准达10112元和25380元,较2018年底分别增长40%、63%。
5年来,福建省持续加大特殊群体保障力度。
率先出台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办法,率先调整建立省、市、县三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截至目前,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分别达每人每月2213元和1792元,是2018年底的1.5倍和2倍,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2020年以来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开展各类关爱服务活动2.6万场,惠及留守儿童、困境儿童26.3万人次。扎实开展儿童福利机构“精准化管理 精细化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全省9个市级儿童福利机构养、治、康、教和社工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20年起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累计惠及残疾人388万人次。2021年、2022年分别实行两项补贴全程网办、跨省通办,实现补贴申领“一次不用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新的征程,福建将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创新拓展“福暖救助”“福佑蓓蕾”等行动,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
提升基本社会服务“共享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023年1月18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福州市社会福利院,对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并嘱托“一定要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给予福建极大的激励与鼓舞。
当时,作为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代表,退休干部刘小兰在视频中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院内的养老生活情况。
刘小兰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下,我们的幸福指数更加提升了,真可以说是,在有福之州做幸福老人,享幸福晚年。”
走进福州市社会福利院,可以看到,从三菜一汤、三餐不重样,到花园式生态养老院的打造;从说学唱跳等8类课11种活动,到阅览室、观影室,到手工区、舞蹈区、健身区;从入院义诊到上门巡诊、智能问诊……点点滴滴,处处体现了对老人们的关爱。
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还成立由院内老人自愿组成的“别样红”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以老助老“银龄互助”行动。90多岁的朱老过世后,他的儿子感慨万千地对服务队代表刘小兰说:“你们转来的照片留住了母亲愉快的笑容,感谢你们对我母亲生前无微不至的关照。”
组建以来,“别样红”志愿服务队已先后发动志愿者超300人次,累计表演节目近100个,探访失能长者84人次。
福州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甘蔚铭表示,该院通过实现照护服务标准化、医疗康复个性化、社工活动课程化,大力构建以养为主、以医为辅、以长期照护为特色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努力践行“帮天下儿女尽孝,给世上父母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初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民政系统持续优化养老、婚姻、殡葬、地名等民政领域公共服务,把保障民政服务对象的基本权益作为首要责任。
持续优化养老服务。5年来,福建省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和配套文件,推动构建“居家有服务、兜底有保障、普惠有机制、市场有选择”的养老服务新格局。2017年起连续8年将养老服务工程纳入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省级福彩公益金80%以上用于养老事业发展,累计投入20.2亿元。全省累计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62所,实现街道和中心城区乡镇全覆盖。建成755所乡镇敬老院、1万多个农村幸福院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设施,建制村养老设施覆盖率提升至72%。大力推广“食堂+学堂”“近邻+养老”等模式,建成长者食堂(老年人助餐点)3012个,有效解决老年人照料护理、就近用餐等基本需求。
优化婚姻服务。近年来,福建省陆续建设一批户外结婚颁证基地和公园式婚姻登记点。2023年试点开展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累计办理跨省婚姻登记3.6万对。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98个,实现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全覆盖,免费为群众开展辅导,促进婚姻家庭和谐幸福。深化殡葬改革,推广树葬、海葬、花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探索生命公园等新模式。
作为唯一以“福”命名的省份,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讲好福建地名故事,助力乡村振兴。连续3年(2022年至2024年)组织“有福的地方是我家”福建地名文化展播系列宣传活动,视频荣获“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国民政单元最佳作品奖。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新的征程,福建将积极回应群众和社会关切,着力打造“福见康养”“福享乐龄”“福遇良缘”“福地有福”等工作品牌,奋力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完善社会参与体系”
擦亮基层社会治理“和谐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12月2日,一队志愿者来到了晋江市磁灶镇张林村村民张雪莲家中,帮她装上新的助听器。1989年出生的她,幼年因病导致神经性耳聋。之前,她购买了一个助听器,使用10年来效果都很不好。“因为她听不清,大家都不喜欢和她说话,只能在她父亲的小卖铺里打杂。”丈夫张俊毅说。
2024年,张雪莲成了晋江慈善总会残疾助听工程的受助对象。从12通道的普通助听器,跃升到36通道的优质助听器,听清周围声音的一刹那,她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渐渐地,更多的善意接踵而来——两个孩子更愿意和她嬉闹了,亲友更经常约她逛街了,和她聊天的人越来越多了。以前,丈夫因患白血病没有就业,她每月也只能挣两三千元,生活捉襟见肘。“我准备找个月薪四五千元的工作,还要学会一项谋生的技能。”张雪莲充满底气地说。
晋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郭亨利表示,晋江致力于以慈善事业补充社会保障、以慈善组织助力公共服务、以慈善文化涵养文明建设,搭好慈善“连心桥”,做大慈善“同心圆”,在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中,更好发挥慈善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决策部署,找准和破解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难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创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支持社会组织规范有序发展。全省登记社会组织达3.4万多家,在全国率先试行社会组织年报制度改革,如期完成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严厉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清理一批“僵尸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生态环境更加优化。举办两届公益创投大赛示范引领全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两届大赛共吸引参赛项目328个、投入资金8800多万元。组织全省行业协会为会员企业减费2亿多元,惠及会员企业2.6万家。
传承弘扬乐善好施慈善文化,引导慈善力量在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灾情中发挥积极作用。全省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慈善组织近千家。“中华慈善奖”历届评选表彰,福建获奖数量均位居前列。连续举办六届“善行八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培育慈善项目近1700个。2023年9月,举办首届“福建慈善奖”表彰大会,极大地激励了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城乡社会治理创新突破。近年来,福建省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如何”“远亲不如近邻”等重要理念,首创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向全国推广,探索创新党建引领近邻服务模式,完善助幼、助教、助医、助老、助困“五助”服务内容,推动打造“15分钟近邻服务圈”。全省乡镇(街道)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达5.6万人,较2018年底增长2.7倍。
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特殊的意义。5年来,福建省下达中央财政衔接推进老区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8亿元,补助近2000个革命老区村民生事业和经济发展项目,助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2020年起开展“阳光1+1”牵手计划,惠及老区群众325万人(次)。坚持发挥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优势,充分挖掘运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出台《福建省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加强未列入革命文物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构建。新的征程,福建将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力量的作用,创新推进“福联万社”“福行乐善”“福润红土”等特色工作,不断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与动力。
“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
增进闽台融合发展“同心福”
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继续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4年6月底,第二届闽台“山盟海誓”集体婚礼活动在平潭举行,20对闽台新人结下跨越海峡的美好姻缘。经过8年的爱情长跑,台胞小张与贵州女孩小李终于在这里永结同心。为了感恩天作之合,他俩在大陆办理结婚登记和在台湾申登结婚事项的时间都选择了各自的生日。
婚后,小张深情写道:“对于我们这样的两岸婚姻来说,异地问题是我们最难解决的难题,而平潭却让这一切都变得简单。台湾海峡是我们之间的距离,但它从来不是一个阻碍。两岸同胞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山有路,海有船,此爱翻山海,山海皆可平。”
福建省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卢聪华表示,在平潭连续举办两届闽台集体婚礼,开启了两岸故事的新篇章,福建民政婚姻登记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参加和关注闽台集体婚礼和交流交往等系列活动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对两岸 交流融合发展具有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福建省的重大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围绕以情促融,尽最大努力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助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福建是两岸婚姻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省份,闽台同胞超12万对喜结连理,占全国两岸婚姻总量近1/3。在深化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方面,福建省民政系统通过举办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闽台婚姻家庭融合发展恳谈会、闽台集体婚礼等活动,持续加强闽台交流合作。
社会组织作为两岸民间交流平台载体,在彰显两岸血脉相连、增进两岸民心相通、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福建率先试点台胞担任法定代表人。率先批准成立服务海峡事务的社会组织,目前全省社会组织名称中包含“海峡”“两岸”的有177家。
一道海峡,见证的是血脉情深,承载的是携手幸福。为吸引台商投资设立养老服务机构,福建编制养老照护领域两岸共同标准,推动养老产品开发、机构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的闽台交流合作,完善在闽台胞养老政策制度,同等享受本地居民普惠养老服务。
救急救难,情牵手足。福建省民政系统率先建立台胞救助中心,实现设区市全覆盖。2024年5月,推动出台《临时遇困台胞救助服务导则》,进一步规范救助机构提供的临时遇困台胞救助服务。
增进闽台同胞福祉、促进两岸心灵契合,是两岸的共同心愿。新的征程,福建将发挥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优势,在促进民政领域“福泽两岸”上先行先试,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陈文)
福州市连江县安凯乡同心老区村 林连忠 摄
福建福利彩票发行中心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用切实的公益宣传活动,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贡献福彩力量。
我省开展“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六一”儿童关爱服务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温馨快乐的“六一”儿童节。
民政工作人员指导下肢功能障碍的受助对象使用多功能辅具车。
闽台“山盟海誓”集体婚礼在大陆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平潭68海里猴研岛同心圆广场举行。
省民政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举办第二届“阳光1+1·奋进新征程”福建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创投大赛。